第198章 考官喜欢装(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我靠双眼!从寒门到权倾天下》最新章节。

这个高士安,在写这些话的时候,心里想的不是治河。

而是自己的前程。

他怕说错话,怕得罪人。

所以每个字都要掂量三遍,每句话都要找个圣人做挡箭牌。

林昭又拿起另一篇文章,《议减漕运之策》。

这篇写于高士安三十五岁,已经是国子监司业的时候。

“漕运者,国之大计也。然连年水旱,民不聊生,而漕运如故,岂非竭泽而渔乎?”

开头还算有点锋芒。

居然敢说“竭泽而渔”这种稍微尖锐一点的话。

但紧接着,笔锋一转。

“然国用不可废,军需不可缺。愚窃以为,当奏请圣上,暂减漕运十之一二,以缓民困。待来年丰收,再行恢复。此乃权宜之计,非长久之策也。”

林昭差点笑出声来。

减十之一二?

这点减免,哪里是什么治本之策。

分明是想做好人又不敢得罪既得利益者的和稀泥。

而且最后还要加一句“非长久之策”。

生怕别人说他要动摇国本。

这个高士安,简直把官场的圆滑和怯懦,发挥到了极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林昭继续翻阅,越看心里越清楚。

这个人,表面上满口仁义道德,实际上骨子里怕得要死。

怕皇帝,怕同僚,怕舆论。

怕一切可能威胁到自己位子的东西。

他所有的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特点。

说得天花乱坠,但绝不触及任何实质性的改革。

永远是“当以德化民”、“宜顺天应人”、“需循序渐进”这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废话。

就像那些专门写汇报材料的秘书。

一千个字里,九百九十九个都是正确的废话。

只有一个字是干货,还得用放大镜才能找到。

林昭又拿起一份高士安的亲笔信。

这是写给同年的私人书信。

在“鉴微”的感知下,这封信的笔迹透着一种完全不同的气息。

没有了官方文件的端正刻板。

字里行间多了几分真实的情绪。

“兄台所言,朝中变法之议,愚亦有所闻。然变法一事,自古多有祸患。王莽新政,不过数年便国破身死;王安石熙宁新法,亦是激起民怨,终致大乱。”

“愚以为,祖宗成法,历经数百年而不废,必有其深意。后世子孙,安敢轻易更张?兄台与我,皆是此成法之受益者,安享俸禄。”

“况且朝廷根基深厚,纵有小恙,亦无性命之忧。何必冒天下之大不韪,行那刀尖上舞蹈之事?万一根基动摇,你我皆是覆巢之卵啊!”

这才是高士安的真心话。

在他看来,任何改革都是危险的,任何变化都是可怕的。

他要的,就是稳稳当当地坐在自己的位子上。

一直坐到退休。

至于百姓疾苦,国家兴衰。

那都是别人该操心的事。

一连两日,林昭几乎将自己关在书房里,桌上的烛火燃尽了一根又一根。

黄文轩几次三番来寻他,都被他以功课为由拒之门外。

他将那些文章翻来覆去地读,直到每一个字都烂熟于心。

第三日清晨,窗外传来第一声鸡鸣,林昭才长长吐出一口浊气,合上了最后一本《奏议集》。

他闭上眼睛,脑子里已然构建出高士安一幅完整而精准的画像。

高士安,为人性格保守谨慎,极度厌恶风险。

把稳字当作人生信条,把不出错当作最大成功。

这种人,最讨厌的就是那些锋芒毕露的年轻人。

尤其是那些敢说真话、敢提真问题的年轻人。

在他眼里,这些人都是不知天高地厚的愣头青。

迟早要出大事。

而魏源这种“经世致用”的理念,在高士安看来,简直就是洪水猛兽。

现在,林昭终于明白老师的担忧了。

这场府试,他面对的不仅仅是一场考试。

更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政治博弈。

他要在两个成年人的恩怨中,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这比任何八股文都要难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