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求贤若渴,狂士罗隐(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踏平五代,我建最强帝国》最新章节。
这正是他此刻最需要的那把能刺穿一切虚妄的利剑!
李烨的眼中,骤然爆发出难以言喻的光芒,嘴角抑制不住地向上扬起,那是一种发现稀世珍宝的狂喜!
这光芒瞬间驱散了厅内的阴霾。
“哈哈哈!”李烨突然放声大笑,笑声中充满了发现瑰宝的欣喜,“貌丑?性傲?狂狷不羁?明姝啊明姝,此等人物,正是乱世求存的利器!礼法岂为我辈所设?我要的是一把能刺穿乐彦祯心腹的利剑,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腐儒!快!带我去见这位罗先生!”
李烨的反应完全出乎柳明姝的预料,那份毫不掩饰的欣赏和迫不及待,让她心中也升起一股暖流和希望。
她不再迟疑:“使君请随我来!”
柳府一处偏僻清冷的跨院厢房。
油灯如豆,映照着一个伏案疾书的背影。
那人身形矮小,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青布长衫,头发有些蓬乱。
听到门响,他头也不抬,声音沙哑中带着不耐:“说了不用送饭!莫扰我清思!”
“罗先生好大的架子。”
李烨的声音带着笑意,却不含半分讥讽,反而有种平辈论交的意味。他缓步走近,目光扫过案上那卷精心标注着魏博、卢龙、宣武等势力范围的残破地图,心中更是笃定。
罗隐这才抬起头,枯槁的脸上,那双细长锐利的眼睛如同鹰隼般射向李烨。
他上下打量了一番李烨的装束,尤其是那身半旧的皮甲和腰间那柄看似普通却隐隐透着煞气的横刀,眉头紧锁:“你是何人?柳府新来的护院头领?我这里可没油水给你捞。”
“护院头领?”李烨莞尔,也不动怒,反而自己拖过一张破旧的胡凳,在罗隐对面大马金刀地坐下,目光坦荡地迎上他那审视的目光,“若说守护一城生灵的‘护院’,李某倒也算得上。在下李烨,忝为濮州团练使。”
“团练使?”
罗隐嘴角那抹惯有的讥诮更浓了,他身体微微后仰,靠在椅背上,双手交叉抱在胸前,姿态充满了审视和疏离,“哦?就是那个杀了刘勋,占了濮州,如今被乐彦祯两万大军和黄巢残部堵在城里,眼看就要瓮中捉鳖的‘李使君’?失敬失敬!不知使君深夜驾临陋室,是来寻个垫背的,还是想听几句临终的吉利话?”
这话语尖酸刻薄到了极点,字字如刀,直戳李烨的痛处和窘境。
李烨脸上的笑容却丝毫未减,反而更浓了几分,他身体微微前倾,眼神锐利如电:“罗先生果然快人快语!李某此来,非为寻垫背,更非求吉利话。而是…”他声音陡然一沉,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请先生做那破局的执刀人!”
“哦?”罗隐细长的眉毛一挑,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惊异,但语气依旧冷淡,“使君莫非得了失心疯?我罗隐一介寒儒,手无缚鸡之力,如何替你执刀破局?难道要我凭这三寸不烂之舌,去骂退乐彦祯的两万大军不成?”
附录:
1.使君:
这个称谓源自汉代。
“使君”最初是对奉命出使的官员(如刺史) 的尊称。汉代刺史本是中央派往地方监察的使者,后来逐渐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到了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使君”成为对州郡最高长官刺史的通用尊称和雅称,尤其是在诗歌、书信或非正式场合中非常常用(如“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五代时期“使君”的含义:
基本延续前代用法:在五代十国这个承袭唐制的混乱时期,“使君”一词最主要、最核心的含义,仍然是指代和尊称一州(或相当于州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刺史。
多种长官并存:除了刺史,还有防御使、团练使、观察使等官职也可能负责管理一个州或几个州的事务。在特定情况下,对这些官员(尤其是当他们实际主政一州时)也可能尊称为“使君”,但这不如称刺史为“使君”那么普遍和直接对应。
2.罗隐:
罗隐(833年—910年)
原名罗横,字昭谏,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富阳)人。
唐末五代着名诗人、政治家。 才华横溢,尤擅诗文,以讽刺见长。但性格耿介,言辞犀利,得罪权贵,十次参加进士考试均落第,史称“十上不第”,愤而改名“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