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同盟与敌手(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汉历开元:流浪皇子创业史》最新章节。

-----------------

翌日。

杨继开始在自己家里乱发脾气,一个不对付,就打人,连自家的夫人和孩子也不放过。竟直接气走了夫人和两个儿子。

家人走了,杨继开始在家里咆哮:“天道不公啊!天道不公啊!”甚至,杨继还放火烧了一处小院子。

第二天,杨继垂头丧气、披头散发的出现在郡衙里,不说话,也不理事,就只是发呆。

第三天,杨继似乎恢复了,开始很有礼貌的拜访朋友,还说自己想卖地。愿意劝杨家人卖出临清郡内所有土地。

第四天,杨继拜访了孙府,没有能劝回夫人和孩子。

第五天,杨继和几个族中老人一起拜访吴府(临清分支)吴海信,双方一起商谈出卖土地事宜。还相约,过几天一起办个文会:“不如就安排在城外的庄子上吧。贵府那个庄子啊,真是让人羡慕,吾恨不能在那里养老。啊哈哈哈哈......”

吴海信很开心很喜庆:“就依梅林先生啦。咱也沾沾文气!”其实,吴海信是想:‘这家伙终于是上道儿了、开窍了。吴家终于要扩大地盘儿啦!’

三月十五日晚,杨继同郡军将领们一起喝酒。

三月十六日,吴府文会开始。

杨继作为文会的主办方,就要开始发言。

杨致达说:“等会儿,这里好像在动。”于是杨致达翻开一块地砖,“各位下面是空的,还有声音。哎呀,里面有好几个人!”众人惊异着,一起围了过来。

吴家人也不好驱赶,就一起看着。这一看不要紧,出大事了。

杨致达发现:“叔父,这不是芷兰妹妹和悦溪嘛。消失了半个月了,原来在这里。”

杨继也过来看,直接哭了起来:“我的孩子啊。快,快挖开。”

于是,各府所有家丁一起上阵,很快就挖出一个大坑来。

“不是吧。这不是临清参将秦将军嘛。我滴个娘啊,三位千总也在啊。怎么全绑着呢。”

“这里还有木简,兵器储备纪要。我滴个娘啊,这里还有铠甲、弓箭、连努、抛石机......各位,快去报官,出大事啦。吴家要造反啦。”

“还报什么官。杨郡守不就在这里嘛。”

杨继一脸悲戚的说:“原来,前年勾结柔然人的元凶就是吴家和范家呀。啊...苍天哪,吾居然要出卖土地给他们。真是瞎了眼儿了。所有人听着,命令你们的家丁,将吴家所有人抓起来。在场面的,一个人也不许走。秦将军,你曾经是皇上身边的人。当年也参与了抗击柔然,立下过赫赫战功。如今,立功的时候到了。你持本这手令,快速调集城北郡兵。不要放过一个贼子。

各位师兄师弟,同吾一起守住这里。我们要为国扫除奸佞。章千总,你点一小队人马,快速去向雁门求援。不求千军万马,能扫平叛逆就好!”

杨致达继续发掘着:“各位先生,这里还有,‘临清杨氏、孙氏、韩氏......阻碍我等起事建国,当尽早除之,以绝后患。’数起来,有百十家吧。这边的木简、文书,有些年头了。几万份之多呢。还有各位的家族资料,应有尽有。哎呀呀,竟连各家长辈有几个私生子女都查的一清二楚。对了,韩县令,你还有个弟弟在济源为官。对了,刘郡丞,你还有个哥哥,在彭城部当郡守。”

韩钦元也是无语:“当真知道的如此清楚吗?咱怎么就不知道。”

刘叁吾:“以前只是听说,没想到真有此人啊。这吴家,说不定是做了件好事。不过谋逆就是谋逆,吴家当除。”

不一会儿,临清郡千人将章大斌来报:“杨大人,杨大人。雁门副帅刘旺达到了。说来也巧,刘副帅本来是要到济源面见皇上的。这下事情就好办了。按照齐国律法,凡遇战时,或地方有叛逆,将领可就地领军平叛。事后上报朝廷即可。”

杨继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到了肚子里:“各位,此事定矣!”

刘旺达就地封存了‘证据’,直接接管临清郡兵,当天晚上又接管了开阳郡兵,再临时招募乡勇五千人(其实就是各府家丁),就直接包围了吴家、范家主宅。没想到的是,吴家范家人睡的像死猪一样,家丁们根本叫不醒。

三月十八日晨,攻克两家的主家乌堡。

三月十九日,两家所有庄园被拿下。

在两位家主的密室里、地窖里,甚至假山下的隐蔽处,找到了许多木简文书。经过两郡官员和乡绅们的共同确认,吴范两家谋反无疑。

愤怒的民众进入了吴家,开始打砸。

两府的管家、家丁在为了活命,也交待出了更多的证据。两府又挖了多个大坑,经年累月的各世家资料现于天日。于是,各大小世家也愤怒了。王卢崔三家的人,从一开始的劝阻变成了领头者,发誓要除了吴家、范家这两个祸害。

于是,一份由北部三百世家联名的奏疏送到了济源。在曲村人的加急赶工这下,一本本粗糙的《吴家恶行录》《范家恶行录》被印刷出来,发行齐国。里面全是认罪者的证言证词,还有平民佃户的控诉。

皇帝刘承郎很愤怒,其实他早就怀疑有人勾结外敌。南部许多世家也知道大势不可违,况且有王卢崔三家带头举告,此事就板上钉钉了。

四月初三,数千颗人头落地。吴家、范家的主家,自此在齐国消失。

开阳郡的街头沸腾了,披麻戴孝的人,抱着先人排位的人,无家可归的人,一起哭着喊着:“杀了他们!杀了他们!”“吴家做恶千年!”“范家坏事做尽!”“爹娘,你们可以安息了。”

此战,皇家获得最丰,无数珠宝字画玉器等进了内库。国库存也进账1500万两白银,以及800万担粮食,战马6千匹。还有大量的兵器带回了雁门,吴家范家的许多管事家丁等罚没到雁门为奴。

因平叛之功,杨继提升为正二品,候任礼部侍郎,仍兼任临清郡太守;刘旺达提升为二品将军,接管济源禁军。在临清城外吴家庄聚会的杨家、孙家、韩家中人,不少成为了开阳郡的新任县令;刘叁吾成了开阳郡太守,韩钦元成了开阳郡丞!

皇帝大方了一次,没有发卖土地,而是全部将之分给无地流民。

要是刘叁吾、韩钦元知道这一切都是宝玉搞的鬼,估计会吓尿了。可人家,开开心心的升官了!杨继在北6郡和齐国的威望也再一次被拔高。

-----------------

作为此战的设计者,宝玉也是有收获的,北部盘龙河流经的山林,尽归贾家所有。再有,就是从吴家起获的部分银子,除了分给边军、郡军,其他的全给自家护卫们每人分了百两以上。私下里,宝玉甚至已经给流民放粮了:‘管他呢。反正这粮食全是抢来的。这叫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分完钱,宝玉就和主要领队谈话。

苗开疆:“东家,这仇报的真是叫痛快。还能顺便赚点银子,实在是太值了。”

高凌峰:“俺父母如泉下有知,也当瞑目了。只是俺家的地,是要不回来了!”

郭天启:“是可惜了些。只是报仇泄私愤,原来一切照旧。奴隶还是奴隶,佃户还是佃户。要是这些地方都像曲村一样,就天下太平了。”

宝玉:“这点,东家我也无能为力。如果全天下都像曲村一样,我们何必要养这么多护卫啊。还不是世家都有私心,都想多吃多占嘛。这天下,本就该以民为本。可惜啊,东家说了不算!皇上说了也不算。”

郭天启:“东家,如何能改变这个天下呀?”

宝玉:“兄弟们哪,这个天下能改变。但需要时间。你们都愿意相信东家吗?”

众人一起:“我们信东家!”

宝玉:“那就要等‘天下有变’。要么是天灾,比如水灾、旱灾;要么中央朝廷里有人造反,进而天下大乱。我们就有机会了。到时候,我们就能去开创一个公平正义的时代。”

苗开疆:“唉,这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宝玉:“不知道,也不好说。只能等。可能几年,可能几十年,可能我们死了也等不到。”

郭天启:“那就等着呗。希望不要等太久。”

高凌峰:“东家,您不是说不喜欢天下大乱嘛。”

宝玉:“当然不希望啊。每一次改朝换代,天下都会十室九空啊。连普通人都知道‘宁做太平犬,莫为乱世人’的道理!可要让天下都变成曲村的样子,真不知道要多久。这次如果不是我们联合杨大人施此妙计,真不知道还要被他们折腾多久呢。”

苗开疆:“这就是自作孽,不可活。原本只是编造证据,谁能想到挖出了真证据。咱当时看到王家、崔家、卢家那些人吓的,脸都白了。就知道他们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如果不是咱悄悄制造了一把假的大火,这些人估计睡觉都不安稳。”

宝玉:“那些东西,还有用。他们家族距离灭亡不远了!”

-----------------

四月初十五日,济源朝廷又了来圣旨,说王家、崔家、卢家谋反,直接从雁门发兵直接将他们灭族。皇帝又收获了两千多万两银子和无数财宝粮食战马。

事后不久,朝中格局再度发生变化,许多人事变动快速进行。小家族的殷正庆、李为敢、秦东岚因查获叛逆为功,成了郡守。而这些证据,还有吴家范家的逃亡之人,正是曲村送给他们的。

自此,北九郡再无超级世家。如果有,就只有宝玉一家了。奈何曲村人一直低调温和,为人也不错,大家忽略了。

四月十八日,曲村人送的稿费到了。这合理合法的收入,杨继自然是不会拒绝的。就算是官场,也无可指摘。

孙若薇:“咱现在才知道,你们这些男人哪,心真是够狠。咱当初真以为你不要这个家了,也不要孩子们了。”

杨天智:“别说母亲会那么想。咱当时都以为族中的长辈疯癫了,居然过去投降认栽。”

杨继:“许多事情,你们不要问。咱更不会说。煌煌青史也不会有记载。事情已经过去,结果也不错。你们又何必执着于细枝末节。”

杨芷兰蹦蹦跳跳的来了:“父亲,女儿想了好久。还是决定,将这个给你。宝玉哥哥说,遇到了危险可以救命。”

杨继、孙若薇看到了一块通体红色的木制令牌,仔细研究了好久,也没发现什么特别之处。

杨继:“宝玉怎么说?”

杨芷兰摇头晃脑的想了想:“宝玉哥哥说,只要是拿着这样的令牌。到任何一所天然居或曲村号,交给掌柜的就行。掌柜的会安排我们躲避起来。至于令牌有什么特别之处,他没说。我也没问。这次,就是他感知到了危险,提前给我的。对了,他总共给了五块,我们全家人一人一块!”说着,就又拿出三块令牌。

孙若薇看着杨继问:“这贾小子,除了能挣钱,还这么深谋远虑?”

杨继:“最初听到芷兰并没有出事。咱也不信。可咱选择了相信他。芷兰真就在外面呆了半个月。直布局了这场谋逆案,又得知了殷正庆、李为敢、秦东岚成了郡守,咱才更加佩服这小子。他这是走一步看三步啊。可能他已经看到了第四步、第五步,只是他懒得说而已。”

孙若薇:“要是让他当咱女婿也不错。对吧,芷兰?”

杨芷兰:“哼...你可老不正经的。宝玉哥哥说啦,女孩子最好过了18岁再出嫁。”

孙若薇:“这是为何?”

杨芷兰:“他和学生们说,太早生育,容易难产。天下母亲最难过这一关。”

孙若薇:“哈哈哈哈,我的继哥啊,他倒是什么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