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青砖碉(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模拟沙盘:铁血军魂》最新章节。

空气中弥漫着硝烟、血腥和钢筋混凝土灼烧后的刺鼻气味。

上海,1937年10月28日,下午四点零五分。

四行仓库这座矗立在苏州河畔的孤岛,正承受着日军又一次猛烈的进攻。

炮弹的尖啸声由远及近,随之而来是墙体剧烈的震颤和沉闷的爆炸巨响。

“稳住!机枪别停!”营长杨瑞符的嘶吼在东侧掩体狭窄的空间里回荡,几乎被爆炸声撕裂。

他的脸上混杂着汗水和灰尘,眼神却像鹰隼般锐利地盯着每一个垛口。

仓库东墙伤痕累累,弹孔密布,有些地方的砖石已经被炸得松脱。

老兵赵铁柱,一条失去的左腿被粗糙的木质义肢取代,正艰难地想把卡在瓦砾中的义肢拔出来。

他啐了一口带着泥沙的血沫,粗糙的掌心下意识地撑住了身旁一块滚烫的青砖。就在那一瞬间,异变陡生!

仿佛一道无形的电流从砖块窜入他的手臂,直冲颅顶。赵铁柱的视野剧烈晃动、重叠——灰尘弥漫的仓库景象之上,竟诡异地叠加出一副清晰的画面:一群穿着从未见过的数码迷彩服、装备着闪烁着幽蓝光芒复杂仪器的士兵,正身处一片黄沙漫卷的巨大训练场(朱日和)。

他喉咙深处甚至涌起一股陌生的、过于甜腻的化学味道(2025年能量棒)。

更可怕的是他的身体反应。

当日军掷弹筒特有的“呜——轰!!”

破空声再次响起时,赵铁柱的身体完全不受控制地做出了一个标准的、极其专业的侧扑翻滚动作,目标竟是身前三米外一片看似空空如也的区域!

他的军事本能告诉他,那里是安全的!

脑海深处的“知识”清晰地标注着:那是现代防爆墙的最佳防护区域!

“柱子!你疯了吗?!往哪扑!”旁边一个新兵惊恐地喊道。

赵铁柱这一扑,不仅让出了自己防守的垛口,更让后方重机枪转移的隐蔽路线瞬间暴露在了日军的视野中。

“机枪换弹!快!”杨瑞符的吼声再次响起,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惊慌。

就在这时,东墙承受炮击的位置发生了更诡异的变化。

本该被炸得碎石飞溅的墙体,那几块被命中的青砖,竟如同活物般向仓库内部微微?坍缩?!

它们以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重组,砖缝巧妙地扩大,形成了一种类似蜂巢的多孔结构。

爆炸产生的毁灭性冲击波撞击在这些突然出现的孔洞上,仿佛被无数张小嘴吞噬、分散、化解了大部分力量!

墙体外层砖石簌簌落下,但核心墙体却比预想中稳固得多。

后来测算,这种自发形成的孔隙率竟然与现代最尖端复合装甲的设计参数(77%)几乎完全吻合!

“墙…墙活了?”一个年轻的士兵看着眼前违背常理的一幕,声音发抖。

更令人毛骨悚然的景象出现了。

就在那些坍缩变形、如同呼吸般的砖缝深处,淅淅沥沥渗出了一种粘稠的、蓝黑色的液体

——不像水,更不像血。这诡异的黏液无视重力,沿着砖石的缝隙蜿蜒流淌,竟然在斑驳的墙面上勾勒出一副极其精密、线条流畅的……地图?地图上清晰地标注着“C区”,甚至还有一个醒目的数字标记:“第382次冲击”!

这数字,刺痛了所有守军的眼睛。

它精准地对应着现代防御工事进行极限抗爆测试的标准循环次数!

与此同时,在2025年的朱日和基地深处,巨大的指挥中心内气氛同样凝重。

量子沙盘上,四行仓库西墙那道象征着历史伤痕的巨大裂痕,正如同活物般延伸、扭曲,最终凝固成一座散发着青铜光泽的虚拟界碑。

“青砖碉”记忆刻痕同步程序正在全功率运行,庞大的数据流在光缆中奔涌。

首席科学家黎落面色冷峻,手指紧紧按压着一个弹片熔铸的镇纸,试图稳住剧烈闪烁、锯齿边缘割裂光影的全息投影画面。

沙盘上,代表1937年四行仓库那些浸透鲜血的沙袋麻袋的防御模块,正与代表2025年朱日和基地高强度复合装甲的蓝色光流猛烈地对撞、交融。

无形的数据洪流中,一种深沉而悲壮的“防御意志”——源自八百壮士用血肉和呐喊铸就的信念,正被强行解析、烙印在现代士兵的生理本能之中,如同在骨髓深处刻下永不磨灭的基因密码。

“周工,污染物析出峰值达到警戒线!同步率突破14%阈值!”监测员的喊声带着警报器的尖锐背景音。

周毅,这位失去右臂,安装了精密神经义肢的高级工程师,正凝视着面前翻滚的材料应力云图。

云图边缘,象征着历史与现实冲突的红芒如同燃烧的边缘:“结构记忆吻合度94%...但我们的防御系统误差率激增了48%!这就像…两个时代的灵魂在争夺同一具躯壳的控制权!”

他猛地看向黎落,“黎博士,伦理防火墙在报警!记忆污染已经到了危险边缘!继续下去,历史守军的战术体系可能会彻底紊乱崩溃!但…如果我们现在强行清除记忆,‘青砖碉’内部记录的、关乎长沙会战巷战的珍贵防御智慧数据,将永久丢失!那是382次生死考验凝成的结晶!”

黎落的手指在镇纸冰冷的金属上收紧,指节发白。

沙盘上,代表历史时空的参数疯狂跳动。

她看到了日军工兵正抱着炸药包,在机枪掩护下不顾一切地冲向仓库东墙根部!

而在过去的影像中,那墙体内部的钢筋,在爆炸前一刻诡异地自主卷曲、熔融,变成了一种螺旋状的吸能结构,巧妙地将爆炸威力导向了天空!(现代爆炸力学最佳防护角度28度)。

1937年,四行仓库。

战地记者苏白蜷缩在相对安全的角落,手中的钢笔悬在染血的日记本上方,试图记录这场超越理解的战斗。

她旗袍上第三颗精致的盘扣毫无征兆地变得滚烫,温度急剧攀升至近50℃!“啊!”她低呼一声,下意识地捂住胸口。

更诡异的事情发生了。她摊开的羊皮纸日记本上,墨迹未干的战场记录旁边,竟凭空浮现出复杂的数学公式和力学符号:

= (3 * F * L2) / (2 * b * h2)

(简单解释:这是一个计算材料应力的公式,σ代表应力,F是施加的力,L、b、h是材料尺寸。此刻公式中的关键厚度值‘h’正随着外面爆炸的频率疯狂跳动,最终定格为东墙实测的62毫米厚度!)

当盘扣的温度飙升到令她皮肤灼痛的临界点时,日记本上公式旁边,又猛地浮现一行触目惊心的血红色批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