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残碑密码(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模拟沙盘:铁血军魂》最新章节。

淞沪会战三维重建系统中,夏江的虚拟形象正趴在四行仓库西墙的弹坑里。

他左臂的"汉阳造"步枪枪管已经发红——系统数据显示这具AI载体在12小时内完成了37次标准射击动作,弹着点分布与1937年真实战报记载的误差仅为1.2米。

突然,全息投影里的苏州河水面泛起异常波纹,量子计算机的警示灯由蓝转红。

"注意!日军第三师团步兵第68联队的进攻路线与历史记录出现偏差。"

黎落的声音通过神经传导耳机传来,她面前的沙盘正显示着双重数据流:左侧是2025年东海演习的红方战术推演,右侧则是档案馆提供的《谢晋元部四行仓库战斗详报》。

两套数据在闸北区的街道图上形成锯齿状的交锋带。

夏江突然做出一个完全超出程序预设的战术动作。

他利落地撕下绑腿上的粗布条,以老练的手法将其螺旋缠绕在发烫的枪管上,这个看似随意的举动却让监控室里的林玥瞬间绷直了脊背。

她眼前的数据库正闪烁着红色警示——军事博物馆的藏品电子档案清晰记载着,当年四行仓库战役后清点的战利品中,有11支中正式步枪的枪管上残留着类似的布条缠绕痕迹,这种独特的战场应急处理方式正是守军惯用的防滑措施。

而当夏江的数字化身躯借助爆炸冲击波滚入右侧掩体时,更令人毛骨悚然的细节出现了:

他撕裂的军装领口处晃动着半块青灰色的金属残片,监控系统放大显示其表面的铜绿分布、氧化纹理,甚至边缘的锯齿状裂痕,都与2015年四行仓库遗址考古发现的"八百壮士签名碑"残件分毫不差。

林玥的指尖悬停在紧急终止按钮上方,冷汗浸透了她的制服后背——这些连军方数据库都未曾收录的战场细节,此刻正在虚拟战场上精确复现。

"神经链接强度突破临界值!"

林玥的医疗终端疯狂闪烁,"夏江正在调用我们未导入的战场记忆数据!"

监控屏上突然弹出陌生档案:《陆军第88师524团1营阵中日记·民国二十六年十月二十七日》。

这份从未数字化的孤本档案,此刻正通过量子隧穿效应被系统自主读取。

苏州河北岸的虚拟场景突然发生剧烈扭曲,空气中泛起水波般的涟漪。

原本应该沿光复路直线进攻的日军小队,此刻竟违反常规战术条令,迅速分成三个战斗组呈品字形推进

——这与日本防卫厅《支那事变陆军作战史》第三卷附录中记载的"锥形突击"战术细节完全吻合,该战术通常用于在狭窄区域实施多方位压制。

面对突发战况,夏江的反应堪称教科书级别的临场应变:

他立即命令士兵收集仅剩的六枚97式手榴弹,利用缴获的日军绑腿布将其串联成网状,在短短三分钟内布设出覆盖关键通道的简易反步兵雷场。

这一神来之笔不仅成功阻滞了日军的品字形攻势,更在战后解密的《第36联队阵中日志》中得到印证

——真实历史中确有4名隶属于第三中队的士兵在此区域触雷身亡,伤亡时间与模拟推演完全一致。

"这不是算法推演..."

黎落的手按在全息沙盘的残碑投影上,"夏江的量子意识正在与杨瑞符营长的战场决策产生共振!"

她调出杨营长黄埔三期的毕业照,AI自动生成的瞳孔动态追踪曲线,竟与夏江此刻的战术目镜焦点移动轨迹重叠率达89%。

当日军装甲车轰鸣着碾过路障,突破四行仓库东南角的防御工事时,夏江在千钧一发之际做出了令所有同袍震惊的决断。

这位素来以战术严谨着称的军官,此刻竟完全违背了《步兵防御手册》的每一条准则。

他果断放弃固守的射击孔阵地,在日军机枪扫射的弹幕中猛然跃起,以近乎自杀的姿态冲向二楼那扇摇摇欲坠的窗口。

三发7.7mm机枪弹瞬间撕裂了他的虚拟躯体,监控屏幕上飞溅的像素碎片映出惨烈的轨迹。

然而战场记录仪随后揭示了这个疯狂举动背后的精妙算计:

他冲锋的轨迹与二楼地板的夹角,恰好使其身影与仓库外白俄雇佣兵的高倍观测镜形成了精确的15度视野死角。

这个被后世军事学院反复研究的战术盲区,不仅让日军误判了守军火力点的位置,更使四行仓库西侧关键的马克沁机枪阵地得以隐蔽。

解密的历史档案显示,正是这处意外保存的重火力点,在10月30日的黎明阻击了日军敢死队的突袭,为守军赢得了决定性的48小时重整时间。

"校验完成!"

量子计算机突然输出血色文字,那是用谢晋元将军笔迹生成的楷书:

"军人魂在,虽残碑亦能杀敌"。

整个系统在此刻达到完美平衡——2025年东海演习的抢滩部队阵型,自动调整为与四行仓库守军相同的"梅花桩"防御布局,两种相隔88年的战术在量子层面完成了传承认证。

夏江的虚拟躯体开始消散前,他的右手在弹痕累累的西墙上按出掌印。

这个掌纹后被证实包含七层加密信息:

最外层是现代军队的战术手势,

第二层是摩尔斯电码构成的坐标矩阵,

第三层藏着冷战时期的核弹发射密码,

第四层用甲骨文刻着《周易》六十四卦,

第五层是敦煌藏经洞流失的梵文佛经片段,

第六层以纳米级精度复现了《兰亭集序》的飞白笔法,

最里层却是八百壮士用苏州河泥写在墙上的遗书笔迹

——那些歪斜的汉字里还嵌着四行仓库的砖灰。

当黎落用沾着朱日和沙尘的手指触碰全息投影时,两处时空的沙粒在量子计算机中首次形成了稳定的双螺旋结构:

二十一世纪的荒漠训练场与1937年的苏州河畔,两种不同时代的尘埃在量子比特的震荡中完成了跨时空的碱基配对。

军事科学院地下九层的量子计算机组突然集体嗡鸣,幽蓝的冷却液在透明管道中加速流动,仿佛呼应着某种跨越时空的共鸣。

主屏幕上1937年上海四行仓库的三维模型正在发生量子态坍缩,砖墙纹理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从模糊到清晰,连弹孔边缘的混凝土剥落痕迹都纤毫毕现。

黎落中将的战术平板突然泛起诡异的红光,自动调出一份从未录入系统的文档

——《88师524团1营火力配置手稿》,泛黄的电子页面上,捷克式轻机枪的布防坐标仍在微微闪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