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摇篮’预案(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退圈后,我靠直播带货成了千亿霸》最新章节。

他只是淡淡一笑,重复了那句话:“规则的生命力,在于被遵守,而不是被解释。”

几乎是同一时间,在网络世界的另一个角落,天才程序员小柯,亲手拆除了“方言AI叫卖生成器”的最后一道加密层。

这个能让任何一个不会普通话的农户,生成地道吆喝声的工具,自此完全开源。

他在社区留下了最后一封信,信里只有一句话:“从今天起,我不再是它的开发者,我只是它的第一个用户。”

没人知道他去了哪里。

但数日后,贵州黔东南的一个偏远山村,一位叫阿亮的聋哑青年,在志愿者的帮助下,打开了电脑。

他对着摄像头,用有些笨拙但充满力量的手势,讲述着自家蜂蜜的故事。

他的手势被软件实时翻译成文字,再由开源的“方言AI叫卖生成器”,转化成了一段带着浓郁地方特色的、充满感染力的叫卖声。

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场直播。

视频下方,评论如潮水般涌来,其中一条被顶得最高:

“你看,光是会说话,就已经是一件了不起的天赋了。”

而远在雪区,秦知语收到了一封信,一封真正的、带着邮戳的纸质信。

邮戳的地址,正是沈昭岐最后现身的那个雪山垭口。

信封上没有任何字,干净得像一片新雪。

她拆开信封,里面没有信纸,只有一枚干枯的枇杷叶。

叶片已经泛黄卷曲,但在叶脉之间,用极细的墨水笔,勾勒出了一个几乎看不见的笑脸,简单又温暖,一如那个人的风格。

秦知语久久地凝视着那片叶子,指挥中心里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不敢打扰。

他们都知道,这片叶子,意味着什么。

良久,她没有流泪,也没有说话,只是平静地抬起头,对身边的助理下令:“将它进行高精度扫描,制成一枚数字徽章,嵌入共富共创空间首页。名字,就叫‘无名贡献者’。”

当晚,这枚由枯叶笑脸组成的徽章,悄然出现在所有用户的个人主页上。

没有强制推广,没有红点提醒。

然而,一夜之间,超过八万名普通用户,从农民、小镇青年到城市里的志愿者,不约而同地,主动将自己的头像,替换成了这枚沉默的徽章。

深秋的晨雾还未散尽。

西南某高山观测站的技术人员,正进行例行的信号源检查。

他打着哈欠,目光扫过昨夜的数据传输日志时,动作猛地一僵。

记录显示,昨夜凌晨三点,曾有一段长达五分钟的、未经任何授权的影像,通过观测站的备用信道传输了出去。

他心头一紧,立刻调出了那段影像。

画面有些摇晃,场景却无比熟悉。

还是那个火塘,还是那个穿着彝族服饰的男孩。

但这一次,火塘边再也没有那个教他唱歌的叔叔。

男孩一个人,用脚在地上打着节拍,仰着头,用还带着浓重口音的普通话,一字一句地大声喊唱着:

“……叔叔说,只要是真心的话,怎么说,都对!”

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屋子里回荡,带着一种超越年龄的辽阔。

唱完,镜头缓缓上移,穿过屋顶那个破旧的洞,望向了外面那片深邃而湛蓝的天空。

技术人员的后背渗出了冷汗。

这绝不是普通的信号泄露,更像是一次精准的、有预谋的“借道”。

他立刻启动追踪程序,试图锁定信号源的IP地址。

然而,分析结果出来的那一刻,他愣住了。

数据包的源头并非单一地点,而是……来自全国两百三十七个村级服务站,在同一秒,并发上传的碎片数据流,在这里汇聚、重组,最终完成了这次“偷渡”。

他明白了。这不是入侵,也不是告别。

这是……一场遍布全国的、无声的纪念。

技术人员默默地关掉了分析窗口,对着漆黑的屏幕,轻声说了一句:“原来是大家一起,送他一程。”

屏幕熄灭前,影像的最后一帧,定格在一个空白的账本上。

账本在风中被轻轻掀动,一只陌生的、骨节分明的手,正缓缓地,在那第一页上,落下第一笔。

与此同时,演练结束的警报解除声,终于在秦念慈所在的县中心站响起。

墙壁上的大屏幕重新亮起,系统自动生成的评估报告,清晰地显示在中央:

“‘摇篮’预案成功执行,自治响应效率较去年同期,提升68%。”

一片欢呼声中,秦念慈的目光却没有停留在那个惊人的数字上。

她的私人终端,刚刚同步了“萤火”协议启动后的第一份系统日志。

日志的内容极其简短,只有一行,却让她瞳孔骤然收缩。

那不是代码,也不是数据。

那是一个时间戳,一个坐标,和一个完全无法被现有逻辑解释的词。

应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