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李子熟咯——(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退圈后,我靠直播带货成了千亿霸》最新章节。

秦念慈的指尖在虚拟光屏上划过,一行行触目惊心的标题撞入她的眼帘——《山杏滞销,合作社亏损三十万》《育苗技术失误,百亩良田绝收》《电商渠道对接失败,负责人引咎辞职》。

这些数据,来自全国各地,每一条都代表着一次真切的阵痛。

它们不再是冰冷的公文,而是带着泥土气息的“失败台账”。

更让她感到震撼的,是某个偏远山村的服务站,竟在村口最显眼的位置,设立了一个“错误陈列角”。

那里没有光鲜的奖状,只有因设计缺陷而报废的包装盒、被客户退回的整箱订单,甚至还有几封写给合作方的道歉信原件。

村民们路过时,不再是羞愧地避开,反而会停下来,指着那些“失败品”,激烈地讨论着当初的决策失误,言语间满是“早知如此”的惋惜和“下次再来”的倔强。

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动攫住了秦念慈,她几乎是下意识地就想将这些宝贵的“失败”汇总,作为一种全新的治理模式上报。

这些数据背后,是无数次试错的勇气,是乡村振兴中最真实的肌理。

然而,就在她准备起草报告时,一道冷静的声音从通讯器中传来,是林晚。

“念慈,三思。这些带血的教训一旦进入官方统计系统,你猜它们会变成什么?”

秦念慈的动作戛然而止。

“它们会变成‘纠错率’、‘试错成本回收比’、‘风险控制成功案例’,”林晚的声音没有一丝波澜,却字字诛心,“然后,各地为了‘刷数据’,会开始编造失败,再表演成功。我们最想保护的东西,会变成绞死它自己的绳索。”

冷汗瞬间浸湿了秦念慈的后背。

她看到了,看到了那条她亲手铺就的、通往地狱的康庄大道。

她深吸一口气,删除了报告草稿,转而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加密通道。

她将其命名为“匿名共享库”,一个没有上级、没有评比,只对全国所有农户服务站开放的数据库。

在这里,每一次失败都被剥离了地点、姓名和责任人,只留下最纯粹的过程记录、原因分析和改进建议。

失败,第一次不再是耻辱的烙印,而成了可以自由流通、无偿共享的宝贵知识。

几乎就在秦念慈的共享库搭建完成的同时,林晚的监控系统发出了尖锐的警报。

某个省级部门,敏锐地嗅到了“共富模式”的巨大潜力,正试图将其纳入年度政绩考核体系,并已向下属市县下达了“成功案例数量”的摸底指标。

一场新的“政绩游戏”,即将拉开帷幕。

林晚的眼中寒光一闪,指尖在键盘上化作一片残影。

她没有去抗议,也没有去警告,而是直接启动了早已备好的“数据迷雾协议”。

这套协议如同一只无形的巨手,悄然笼罩在庞大的数据网络之上。

任何来自官方系统、试图抓取“成果展示”类数据的查询请求,都会被协议精准拦截。

它不会粗暴地拒绝访问,而是会以毫秒级的速度,从秦念慈的“匿名共享库”中,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真实失败数据,巧妙地、无痕地掺入返回的结果之中。

一周后,该省级部门的考核方案制定会议陷入了一片死寂。

摆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份份令人匪夷所思的报告。

某个被树为标杆的“亿元村”,其报表里赫然夹杂着“因蝗灾预警失误导致颗粒无收”的记录;另一个“电商致富带头人”的案例中,莫名多出了“因合同纠纷被平台清退”的惨痛教训。

数据互相矛盾,逻辑完全混乱,根本无法作为考核依据。

最终,这项雄心勃勃的考核方案,因“数据混乱,不具备可比性”,被无限期搁置。

当晚,林晚在自己的加密日志中,只写下了一句话:“当失败也能像空气一样自由流动时,我们才真正拥有了透明。”

风暴的另一端,周执正在为《乡村共治促进条例》的最后一次修订,与一群白发苍苍的法学家进行着最后的博弈。

他力排众议,坚持在法条中加入一项全新的制度——“容错备案”。

制度规定,任何一个乡村共治项目,无论最终成败,只要项目负责人在事后主动完成三项标准动作:一,向项目参与者及利益相关方,完整公开项目全过程;二,提交一份不少于三千字的失败原因分析报告;三,提出至少三条具有可操作性的改进方案。

那么,无论造成多大的损失,相关责任人均可免于行政追责。

所有备案材料,都将被收录进共享知识库,成为后来者的“路书”。

“各位前辈,”周执站起身,对着满座的质疑声,沉稳地说道,“我们不是在鼓励犯错,我们是在想方设法,让改正错误这件事,变得更容易,也更值得。”

他的声音,回荡在庄严肃穆的会议厅。

法规全票通过的那一天,恰好是沈昭岐十五年前因“百元订单”被全网围攻、被斥为“商业骗子”的纪念日。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没有人组织,也没有人号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