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土地生态修复(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退圈后,我靠直播带货成了千亿霸》最新章节。
笔记的最后几页,画着一张极其精巧的机械录音机结构图。
一个念头如闪电般击中小柯。
他将那张旧图纸与现代的手摇发电原理相结合,经过三天三夜不眠不休的修改,一个全新的模型诞生了——他称之为“风语版”广播盒。
它内置了可循环播放的磁带,外部则安装了微型风力涡轮。
只要有风,风轮就会带动内部的磁带轮转动,从而发出声音,沙哑,却持久不息。
第一台样机在技术部的天台上进行测试。
一阵强劲的山风吹过,涡轮开始飞速旋转,一阵“沙沙”声后,一个熟悉而又遥远的声音,毫无预兆地从盒子里传了出来:“……我走了,灯留给下一个黑天。”
整个技术团队都愣住了。
没有人知道,这段明显属于沈昭岐的录音,是什么时候、由谁、又是如何被录入到这条空白的测试磁带里去的。
它像一个来自过去的谜语,一个温柔的幽灵。
此时,真正的沈昭岐,正以一个普通志愿者的身份,途经川藏交界的一个高原驿站。
驿站的墙角,堆着小山一样报废的广播盒,它们是第一代产品,因为无法适应高原严酷的气候而早早“阵亡”。
一位上了年纪的藏族阿妈,正蹲在那里,用一块蘸了酥油的绒布,极为虔诚地擦拭着其中一台满是划痕的外壳。
她见沈昭岐走近,便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坏了,也是个念想。以前能听见外面的人说话。”
沈昭岐没有言语,只是默默地从自己巨大的登山包里,掏出了一块备用的高容量锂电池和几根连接线,蹲下身,熟练地拆开一台残损的设备。
几分钟后,他将电源接了进去,按下了播放键。
一阵电流的杂音后,广播盒里传出的,是某天深夜,他在一个直播间里,用当地藏族方言念的一段关于如何防治牲口春季疫病的助农口诀。
阿妈浑身一震,随即双手合十,对着那台重新发出声音的盒子,深深地鞠了一躬。
她小心翼翼地将它捧起来,像供奉神龛一样,稳稳地放在了窗台上。
第二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亮驿道时,奇迹发生了。
墙角那堆废弃的设备,不知被谁用各种方法——备用电池、太阳能板,甚至还有老式的手摇发电机——全部修好了。
它们被沿着驿道一字排开,各自播放着不同的内容,有助农口诀,有天气预报,有草原歌曲,声音虽然不大,却连成了一片延绵数里的低语长廊,仿佛在向每一个路过的人,诉说着这片土地上从未断绝的希望。
远在总部的秦知语,正在查看全国站点的实时热力图。
突然,她的目光被一个微弱却异常坚韧的信号点吸引住了。
那个信号来自昆仑山深处的一个无人监测站,数据显示,一台“风语版”广播盒,在无稳定电源供给的情况下,已经连续运行了超过四十八小时。
更让她惊讶的是,它播放的内容,既不是预警,也不是音乐,而是一部由全国各地农户自发录制、上传汇编而成的睡前故事集。
她鬼使神差地点开了声纹分析插件。
当第一段故事——一个关于牧羊犬和星星的传说——开始播放时,系统的匹配度指针瞬间飙升,最终指向了一个她再熟悉不过的名字:沈昭岐。
其吻合度,高达99.7%。
然而,后台的上传者信息,却清晰地显示着“匿名志愿者”。
秦知语盯着屏幕看了许久,最终缓缓地,关闭了分析界面。
她在自己的工作日志上,写下了今天最后一行字:“有些火种,不怕风吹,只怕人盯着看。”
窗外,院子里的那棵枇杷树在月光下投下婆娑的影子,一片刚刚冒头的嫩绿新叶,正在无人注视的静谧中,悄然舒展。
就在这时,她的私人通讯器发出了一声轻微的震动。
一条加密信息弹了出来,发信人是她亲自扶持起来的第一个模范村服务站的站长,正是监控里那个摸黑对账的老李。
信息的内容很短,却像一块巨石投入了秦知语平静的心湖。
那是一份正式的补贴申请,申请的项目名称是——“土地生态修复专项补贴”。
秦知语的眉头瞬间紧锁。
那个以高品质柑橘闻名,刚刚才借助冷链物流打开全国市场的模范村,为什么会突然需要“土地生态修复”?
修复,往往意味着此前的某种破坏。
她的指尖在屏幕上悬停,一个不祥的预感,让她感到一阵莫名的寒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