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活成了阳光、风声和每日的提醒(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退圈后,我靠直播带货成了千亿霸》最新章节。
数据流如瀑布般在林晚眼前倾泻,她的指尖在虚拟键盘上跳跃,快得几乎要撕裂空气。
全国范围内,那十三个被标记为异常的站点,如同散落在巨大棋盘上的孤子,看似毫无关联,却共同指向一个幽灵般的谜团。
连夜调取设备日志,结果让这位顶级技术专家都感到了脊背发凉的诡异。
广播内容并非来自中央系统推送,甚至没有经过任何网络传输。
源头,竟是一批被列为淘汰品的老旧离线广播盒。
这些铁盒子早已断开网络连接,仅靠一块简陋的太阳能板汲取微薄的电力,驱动着仅存的基础音频芯片。
它们是数字时代的孤魂野鬼,本该静默在世界的角落,如今却集体发声。
信号追踪的终点,更是匪夷所思。
它们并未指向任何黑客的基站或隐秘的服务器,而是贵州、云南、甘肃三个不同省份的偏远村落,精确到——小学教室。
当林晚通过当地的协作者,看到视频里孩子们清澈而困惑的眼睛时,她的技术性思维第一次遭遇了逻辑壁垒。
孩子们围着那个锈迹斑斑的铁盒子,坚称:“是收音机自己响的。”
林晚的声音通过协作者的手机传出,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绷:“小朋友,你们有没有按过什么按钮?”
一个虎头虎脑的男孩用力摇头,小脸涨得通红,像是要证明自己的清白:“没有!它每天这个时候就响,像我们上课的铃声,像闹钟一样!”
闹钟。
这个词如同一道闪电,劈开了林晚脑中层层叠叠的技术迷雾。
她瞬间明白了。
这不是一次精心策划的网络入侵,这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习惯,在漫长的岁月里,被固化成了无需指令的机械本能。
记忆,竟然能驯化机器。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小柯,正对着两段音频波形图,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屏幕左边,是新截获的播报音频,声线平稳,却带着一种机器无法模拟的顿挫感。
右边,则是天穹系统数据库中,沈昭岐历年所有公开直播的原声音轨。
经过亿万次的比对,结论冰冷而确定:新播报的声音,与沈昭岐的声纹匹配度为零。
“不是他。”小柯喃喃自语,但眼中的疑惑却更深了。
如果不是他,那这无法解释的熟悉感从何而来?
他不甘心,将音频放大到极致,开始分析那些被视作杂音的背景环境音。
忽然,他的瞳孔骤然收缩。
在新音频的背景风声中,有一段频率为15.7赫兹的微弱啸叫,持续了整整三秒。
这个频率,这个时长,这个独特的衰减曲线……他的手指疯狂敲击,调出了十五年前的一段尘封录像。
那是沈昭岐在陕北的一场助农直播。
画面里,黄沙漫天,风声激烈得仿佛要吞噬一切。
年轻的他蹲在干裂的田埂上,对着镜头大声喊:“风大,但话得喊出去。听到了,才算数!”
就在他说完这句话的瞬间,一阵狂风卷过,背景音里,出现了一段与新音频中一模一样的、15.7赫兹的啸叫。
分毫不差。
大地,竟然真的记住了他的声音,连同那天的风。
小柯感到一阵战栗,那不是恐惧,而是一种近乎神圣的敬畏。
他没有公开这个发现,反而做了一个极其大胆的决定。
他悄悄将这段携带着远古风声的原始录音,作为一个隐藏参数,植入了一个代号为“回声计划”的绝密系统中,并将其设置为冷启动的触发器之一。
他在代码的注释里,只留下了一行字:“如果大地记得声音,那就让它自己说出来。”
相比于虚拟世界的惊涛骇浪,周执的实地走访则显得朴实无华。
他赶赴贵州的那个异常站点,一个藏在大山深处的布依族村寨。
没有想象中的神秘组织,只有袅袅的炊烟和淳朴的笑脸。
村口的广播喇叭下,几个农妇正在晾晒新收的笋干。
周执上前攀谈,发现那句“晴晒笋、雨收棚”早已被村民们编入了村规民约,成为他们日常生产生活的一部分。
每日清晨,由轮值的村民到村委会,手动按下那个老旧广播盒的播放键,提醒大家一天的农事。
“为什么一直用这句老话?”周执好奇地问。
满脸皱纹的村长递过来一杆烟,笑着说:“听着踏实。就像天上有人替我们盯着天色,心里有底。”
周执被引到村委会,翻看那本已经有些卷边的值班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