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那是一次……集结(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退圈后,我靠直播带货成了千亿霸》最新章节。
那沉稳而固执的频率,像一颗遥远星辰的心跳,在昆仑站死寂的机房里,敲击着林晚的视网膜。
她的指尖悬在冰冷的控制台上,全身的血液仿佛都凝固了。
这不是硬件故障,更不是幽灵信号。
这是……一次握手。
一次跨越了物理隔绝与时间封锁的,精准无误的握手。
她没有声张,指尖在键盘上疾速敲击,调出了昆仑山口附近所有的气象与环境日志。
暴雪,零下五十七度,电网物理性中断七十二小时。
在这样的环境下,别说是那台老旧录音机的芯片,就连最新型号的军用固态硬盘都会变成一块毫无生气的铁疙瘩。
然而,事实就在眼前。
十七分钟的空白音频,像一把无形的刻刀,在数据流的峭壁上凿出了一个深不见底的洞。
更让她心惊的是,当她将搜索范围扩大,邻近三个村庄,那批最古老、仅靠微弱太阳能供电、彼此间没有任何网络连接的广播盒,在同一时段,分秒不差地,同步广播了这段“静默”。
波形图上,三道完全一致的空白曲线,像三条平行的铁轨,驶向未知的远方。
林晚盯着屏幕,良久,嘴角忽然勾起一抹极淡的笑意,那笑意里有冰雪般的冷冽,也有发现新大陆的狂热。
“不是机器醒了,”她低声自语,声音轻得仿佛怕惊动什么,“是有人……替它按下了播放键。”她没有上报任何异常。
指尖翻飞间,一份新的系统维护协议被创建。
那个诡异的十七分钟时段,被她命名为“全域静默校准期”,以最高权限嵌入系统默认维护流程。
从此,这段幽灵般的静默,将成为系统最日常的一部分,被无数次地、合法地忽略过去。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数据中心,小柯正被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问题困扰。
偏远站点反馈,新配发的一批助农智能终端,在首次开机时,屏幕会短暂地闪过一行无法识别的乱码字符,快得像一次视觉残留。
他花了整整两天,逆向解析固件底层代码,才在一个被层层加密的冗余模块里,找到了那行乱码的真身。
那不是代码,而是一张扫描残片,来自一本泛黄的笔记本,字迹遒劲有力,是沈昭岐早年间手写的话术草稿。
根据注释,这是当年为了防止核心语音包被恶意篡改,嵌入的抗干扰物理样本。
一个纯粹的技术手段,一个本该在无数次版本迭代中被清除的“历史遗留问题”。
他本能地准备编写清除脚本,却在提交前犹豫了。
他点开了用户反馈的原始录音。
一位操着浓重方言的老人,对着终端絮絮叨叨:“开机那个字,看着眼熟,像俺们村里走出去那个教书先生写的,看着就踏实。”一个稚嫩的童声,指着屏幕对妈妈说:“妈妈你看,这个字和老师在黑板上教的一模一样!”小柯靠在椅背上,静静地听着。
他忽然明白,这行“乱码”,早已不是冗余代码,它像一颗种子,在最底层、最看不见的地方,长出了一种名为“信任”的根系。
最终,他删除了准备好的清除脚本,在当晚的更新日志里,只写下了一句话:“有些痕迹,不该由我们来擦掉。”而在川西高原的牧场上,周执正感受着另一种“痕迹”的温度。
一辆改装过的广播车,正用粗粝的藏汉双语,循环播报着未来三天的气象提示。
他敏锐地捕捉到,其中一句“午后雷暴,羊群归圈”的播报,在“羊群”和“归圈”之间有一个极细微的停顿,一个几乎无法察觉的换气口。
那个瞬间的呼吸节奏,和他记忆深处,沈昭岐第一次在直播间练习叫卖本地牦牛肉干时的节奏,完全一致。
那是紧张、兴奋又极力克制的节奏,是独属于沈昭岐的语言印记。
他不动声色地向牧民打听这套语音模板的来源。
“县里统一发的,说是上面请专家录的,叫‘大家的声音’。”牧民憨厚地笑着,指了指广播车驾驶室里贴着的一张值班表。
周执的目光扫过那张表,瞳孔骤然收缩。
在密密麻麻的排班人员名单下方,一行小字清晰地标注着:虚拟荣誉监督员——沈昭岐。
排班周期:每月初七。
那是当年,沈昭岐开启首场助农直播的日子。
一个无声的纪念,以一种近乎仪式化的方式,融入了这片土地的日常。
周执沉默了片刻,没有纠正这个“错误”。
他在递交的走访建议书里,轻轻添上了一笔:“建议保留部分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播报模板,让仪式感服务于实用性,而非相反。”这场无声的涟漪,同样扩散到了决策的核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