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腔调(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退圈后,我靠直播带货成了千亿霸》最新章节。

那条土路的尽头,是怒江奔腾咆哮的声响。

浑浊的江水裹挟着上游的泥沙,像一条挣扎的巨龙,撞击着两岸的悬崖。

沈昭岐站在崖边,风从峡谷深处灌来,吹得他的衣衫呼呼作响,也吹散了他一路的风尘。

他没有去探寻那江水的源头,而是转身,走进了江边那个炊烟袅袅的傈僳族寨子。

寨子不大,几十户木楞房依山而建。

最热闹的地方是村委会的小院,那里刚刚接通了助农网络,几台崭新的直播设备摆在长桌上,一群年轻人正围着一个技术员,满脸新奇又带着几分胆怯。

“这个……这个声音怎么忽大忽小?”一个皮肤黝黑的青年挠着头,对着麦克风“喂”了半天,音箱里传出的声音依旧刺耳。

沈昭岐不动声色地走过去,他身上的旧冲锋衣沾满了尘土,看起来就像个徒步旅行的游客。

他看了一眼设备接口,淡淡地说:“增益开得太高了,混响也过头了。你们这是卖山货,不是在KTV唱歌。”

众人闻声看过来,见他一脸风霜,眼神却异常明亮。

技术员愣了一下,有些不服气地问:“您是?”

“平台巡检员,路过看看。”沈昭岐随口编了个身份,伸手轻巧地在调音台上拧了几个旋钮。

瞬间,音箱里传出的声音变得干净而温和。

众人发出一阵惊叹。

一个叫阿月的姑娘被推出来试播,她对着镜头,脸涨得通红,手里紧紧攥着一张写满字的纸,结结巴巴地念道:“大……大家好,我们……我们这里是……是怒江大峡谷,我们有……有上好的蜂蜜……”

直播间刚进来的几十个观众,看到这情景,弹幕开始稀稀拉拉地飘过:“主播好紧张啊。”“稿子都没背熟?”

沈昭岐走到她身边,用只有两人能听见的声音说:“别看稿子。你早上喊阿爹阿妈吃饭,是怎么喊的?”

阿月愣住了,下意识地回答:“就喊‘阿爹,阿妈,吃饭啦!’”

“对,就这样说。”沈昭岐轻声鼓励道,“你就当镜头对面是你的亲戚,告诉他们,今年的蜂蜜有多甜,蜜蜂采的是什么花。把心里话,用家常话讲出来。”

阿月深吸一口气,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

她扔掉手里的稿子,眼神瞬间变得清亮起来。

她不再看镜头,而是望向远处的青山,仿佛在和山里的花草对话:“城里的亲戚们,你们好啊!我叫阿月。我们家今年的蜜,是百花蜜。春天的时候,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开了,蜜蜂嗡嗡地飞;夏天,野坝子花也开了,那蜜就带点清凉的药草味。我阿爹上山取蜜的时候,还要拜山神,他说这是山神给我们的甜,要干干净净地送到你们手里。”

她的声音不再颤抖,带着傈僳族姑娘特有的清脆和真诚,像山间的清泉,瞬间流进了直播间每个人的心里。

观众数量开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攀升,从几十,到一百,再到五百、一千!

“这蜂蜜听着就甜!”

“主播,怎么买?快上链接!”

当晚,寨子的火塘边,十几户人家围坐在一起。

阿月的成功给了所有人巨大的鼓舞,他们不再依赖别人写好的稿子,而是七嘴八舌地讨论着自家的卖点。

有人说他家的核桃皮薄,用手就能捏开;有人说他家的漆油鸡,是祖上传下的做法。

一位老者清了清嗓子,用古老的傈僳族调子哼唱起来,将叫卖词编成了歌。

众人一听,纷纷拍手叫好,气氛热烈得像过节一样。

沈昭岐坐在最外围的阴影里,篝火的光芒在他脸上忽明忽暗。

他举起手机,默默录下了这一切。

火光中,每一张质朴的脸上都洋溢着一种掌握自己命运的光彩。

他将视频保存下来,文件名是:《他们不需要我了》。

他没有上传,只是让它静静地躺在手机的本地存储里。

几乎在同一时间,千里之外的京城数据中心,秦念慈的指尖正在键盘上飞速敲击。

作为“民间叙事观察库”的负责人,她面前的屏幕上,一组异常数据被高亮显示出来。

“沈昭岐语音再现事件,滇西、湘西、川北……多个偏远地区上报。”助手在一旁报告,“时间分布很奇怪,不是随机的,呈现出明显的节律性。”

秦念慈眉头紧锁,她将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点与一张巨大的中国农事节气图进行比对。

一个惊人的发现浮现出来——春分前后,上报事件多与春茶、春笋有关;秋分时节,则集中在稻米、杂粮产区;霜降寒潮预警时,又与冬储菜、牲畜防寒的话题重合。

她迅速调取了当年的地方志和气象记录,一个名字反复出现。

这些时间点,赫然是当年沈昭岐首次通过“大喇叭”发布对应农产品供需信息、提醒农户注意农时的日子。

那不是什么“语音再现”,而是记忆的复苏。

是他的声音,早已内化为一种节律,刻在了那片土地的集体记忆里。

人们在关键的农时,会不自觉地模仿他的语气、他的逻辑,去传递那些最重要的信息。

“不能简单地归为谣言。”秦念慈断然说道,她立刻起草了一份内部提案。

提案的核心不是去辟谣,而是顺势而为——设立“乡土话语传承基金”,资助那些最懂土地的农户,用他们自己的方言、自己的调子,去创作真正属于本土的、有生命力的播报模板。

提案审批通过的那天,秦念慈在文件的电子签名后,郑重地加上了一句话:“纪念一个教会我们用声音对抗遗忘的人。”

而在湘西的崇山峻岭间,周执正因为他的“村民播报责任制”而焦头烂额。

让村民轮值播报的想法很好,但实际执行起来,大部分人只是照着稿子念,干巴巴的,毫无生气。

“这样下去不行,没人听的。”周执苦恼地揉着太阳穴。

忽然,他脑中灵光一闪,想到了一个主意。

他立刻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模仿大赛”,主题就是——评选最像“那个老声音”的播报员。

消息一出,村民们热情高涨。

比赛那天,有人学沈昭岐的咳嗽,有人学他的语速,倒也惟妙惟肖。

但最终获得满堂彩的,却是一位叫吴大婶的侗族妇女。

她根本没有刻意模仿,而是用带着侗语口音的普通话,清晰地分析了未来三天的天气变化:“……天要晴了,我屋后那几块田的谷子,正好可以收。但是晚上凉,你们记得把牛棚的口子堵严实点,别让牛犊子着凉了……”

她的播报,逻辑清晰,信息精准,更重要的是,那种对乡邻的关切,是任何模仿都学不来的。

周执当场走上台,拿起话筒,高声宣布:“我宣布,这次比赛的冠军是吴大婶!从今天起,我们的播报不再评比‘像不像’,只看‘有没有用’!谁说得对,说得清楚,谁就是我们自己的好声音!”

台下先是安静,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这场“去偶像化”的变革,像一颗石子投入湖中,迅速在全国的基层传播网络中激起层层涟漪。

京城,一间被无数数据流包裹的静室里,林晚平静地看着眼前闪烁的巨大光幕。

系统界面上,一排血红色的警告格外刺眼:“商业帝国重建系统积分增长连续72小时为零。帝国停滞,破产倒计时启动:23小时59分58秒。”

只要她愿意,一个指令就能远程触发应急协议,强制唤醒主机,让那个庞大的商业机器重新运转。

但她没有动,只是静静地看着倒计时一秒秒流逝。

她比任何人都清楚,那个男人的使命,不是建立一个商业帝国。

三天前,沈昭岐在傈僳族寨子录下那段视频时,系统就已判定他的核心任务链中断。

倒计时归零的瞬间,没有警报,没有崩溃。

整个系统光幕瞬间黯淡下去,转为柔和的休眠模式。

屏幕中央,缓缓浮现出一行小字:“目标达成,使命结束。”

林晚关掉监控面板,在自己的个人终端上,调出一个隐藏极深的后台程序。

她输入一行代码:“删除人格映射模型。”

一个确认框弹出:“此操作不可逆,将永久销毁‘沈昭岐’人格数据核心,是否继续?”

她毫不犹豫地点击了“确定”。

那一刻,数据中心最深处,某块被物理隔离的固态硬盘,在一阵无声的超高压电流下,悄然焚毁,化为一撮无法复原的尘埃。

昆仑山口,风雪弥漫。

沈昭岐独自一人,站在了当年放置录音机的那块巨大岩石旁。

天地间一片苍茫,积雪覆盖了一切,连他来时的脚印,也被狂风迅速抚平。

他从怀中掏出一本因反复翻看而边角卷曲的笔记本,一页,一页,再一页,缓缓撕下,用防风打火机点燃。

橘红色的火焰在风雪中倔强地跳动,映亮了他平静得没有一丝波澜的脸。

纸上,是他这些年用血汗积累下的一切——运营策略、危机应对方案、供应链优化路径、用户心理模型……那些足以让任何商业巨头垂涎的核心机密,此刻正逐字逐句地在火焰中蜷曲、变黑、化为灰烬。

火熄灭了。

他张开手,将掌心温热的灰烬撒向深不见底的山谷,任其与风雪融为一体。

下山的路上,他路过一处牧民的帐篷。

好客的主人邀他进去喝一碗滚烫的酥油茶。

闲谈间,牧民拿出手机,得意地向他展示自己刚学会的直播,卖的是自家的牦牛肉干。

“我这是跟网上学的,学的那个总咳嗽的老主播的法子,”牧民憨厚地笑道,“先报天气,再说斤两,最后一定要讲一句暖心话,让买的人心里踏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