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甘肃白银连环杀人案(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案要案详情录》最新章节。

2016年8月26日,甘肃白银工业学校家属院的清晨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当便衣JC叩开52岁面包店老板高承勇的家门时,这个面色黝黑、双手布满面粉的中年男人正低头揉着面团。他抬起头时眼神里闪过一丝慌乱,但很快又归于平静——这个在白银市制造了11起骇人听闻命案、让一座城市笼罩在恐惧阴影下长达28年的"恶魔",终于在DNA技术的天网下现出了原形。从1988年5月26日首案发生,到2016年8月案件告破,白银连环杀人案不仅成为中国刑侦史上最具标志性的悬案之一,更以其跨越世纪的追凶历程和凶手扭曲的心理轨迹,成为研究犯罪心理学与现代刑侦技术的典型样本。

一、锈蚀的童年:暴力基因的隐秘滋生

1964年,高承勇出生在甘肃省榆中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这个位于黄土高原边缘的村落,沟壑纵横,土地贫瘠,闭塞的环境如同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包裹着他最初的生命记忆。父亲是村里的老实人,靠种地勉强维持生计,母亲则性格懦弱,在家庭中几乎没有话语权。作为家中长子,高承勇从小就承担着繁重的农活,但他沉默寡言的性格与同龄人显得格格不入,村民们对这个孩子的普遍印象是"阴郁不合群"。

1.1 沉默阴影下的暴力启蒙

榆中县小学的档案里,高承勇的名字总是与"孤僻易怒"联系在一起。据他的小学同桌回忆:"他很少说话,但要是有人惹了他,会突然攥紧拳头,眼睛瞪得吓人。"1970年,高承勇的弟弟因意外夭折,父母将所有的悲痛和期望都寄托在他身上,这种无形的压力让他本就内向的性格更加扭曲。更关键的是,他的父亲在酒后常有家暴行为,母亲身上时常带着淤青。这种家庭环境成为他最早的暴力启蒙——在他潜意识里,力量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而弱者则是可以随意欺凌的对象。

1.2 教育断层与道德荒漠

1979年,高中辍学的高承勇成为村里最早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之一。他先后在兰州、白银等地的建筑工地做小工,城市的繁华与工地的艰苦形成的巨大反差,让他内心的不平衡感日益加剧。他曾在日记中写道:"那些坐在办公室里的人凭什么活得那么轻松?我累死累活却只能吃窝头。"这种对社会不公的偏执认知,在他缺乏正确引导的世界观中逐渐发酵。由于教育程度低且性格孤僻,他在打工期间屡屡碰壁,多次因小偷小摸被工地开除,这种挫败感进一步强化了他对社会的怨恨。

1.3 婚姻面具下的压抑人格

1986年,高承勇经人介绍与邻村女子结婚,婚后育有两子。在外人看来,他是个老实巴交的丈夫和父亲,每天按时上下班,很少与人争执。但熟悉他的亲戚透露,高承勇在家中极少与妻子交流,常常一个人坐在角落抽烟,眼神空洞。他的妻子曾向邻居抱怨:"他从来不说心里的话,有时候半夜会突然坐起来,眼神特别吓人。"这种在婚姻中压抑的人格,为他日后的爆发埋下了隐患。心理学专家分析认为,高承勇的婚姻并未满足他对情感联结的需求,反而成为他隐藏真实自我的面具,当现实压力超过他的心理阈值时,被压抑的暴力倾向便会寻找出口。

二、血色白银:十七年的暗夜猎杀

1988年5月26日下午,白银公司23岁的女职工白某下班后回到位于永丰街的家中。当她的家人傍晚回家时,发现房门虚掩,白某倒在卧室血泊中,身上有多处刀伤,颈部被割破,现场惨不忍睹。这起案件成为白银连环杀人案的开端,也拉开了这座工业城市长达14年噩梦的序幕。从1988年到2002年,高承勇在白银市及周边地区疯狂作案11起,杀害11名女性,年龄最小的8岁,最大的45岁,其作案手法的残忍程度和心理扭曲的深度,让所有参与侦查的JC至今心有余悸。

2.1 作案手法:从冲动到变态的暴力升级

高承勇的作案手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反映了其犯罪心理的逐步固化。初期(1988-1994年) 的三起案件中,他主要选择单身居住的年轻女性,利用下班时间潜入家中,以抢劫或强奸为目的实施犯罪。1988年首案中,他因被受害者认出而临时起意杀人;1994年7月27日,白银公司女青年张某在宿舍被杀害,现场有明显翻动痕迹,但财物损失不大,显示其作案动机已从单纯抢劫向寻求暴力刺激转变。

中期(1998年) 是高承勇犯罪行为的疯狂期,他在短短半年内连续作案4起,表现出对暴力的病态迷恋。1998年1月13日,29岁的邓某在家中被杀害,颈部被割开,上身赤裸;1月19日,27岁的田某被发现死于家中,现场除刀伤外,凶手还实施了QJ行为;7月30日,7岁女童杨某在自家楼道被杀害,颈部被割破,这是他首次对未成年人下手;11月30日,28岁的崔某在家中遇害,尸体被严重破坏。这些案件中,他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杀戮,而是加入了侮辱尸体、QJ等变态行为,显示其心理已从反社会人格发展到变态人格障碍。

后期(2000-2002年) 的四起案件,高承勇的作案手法更加残忍,且具有明显的挑衅意味。2000年11月20日,28岁的罗某在家中被杀害,颈部被割开,现场留有血迹;2001年5月22日,23岁的张某被发现死于家中,尸体遭到破坏;2002年2月9日,25岁的朱某在商场厕所内被杀害,这是他唯一一次在公共场所作案;2月25日,24岁的金某在酒店房间遇害。特别是2002年的两起案件,他选择在春节前后作案,且针对的都是年轻漂亮的女性,表现出对社会秩序的公然挑战。

2.2 地域选择:熟悉环境中的狩猎逻辑

高承勇的作案地点主要集中在白银市的工厂家属院和老城区,这些地方多为开放式小区,人员流动性大,治安管理相对薄弱。他对白银市的地形地貌极为熟悉,通常选择夜间步行或骑自行车潜入小区,利用对楼道结构的了解寻找作案目标。警方通过分析发现,他的作案地点有三个显着特点:

? 生活圈辐射原则:所有案发现场均分布在他工作单位、居住地周边3公里范围内,显示他对作案环境有长期观察和准备。

? 单身女性优先原则:11名受害者中有10名是单身居住的女性,仅有1名是在家中遇害的女童,说明他刻意选择防范能力较弱的目标。

? 心理标记行为:多起案件中,他会将受害者的衣物整齐摆放或做出特定姿势,这种"仪式化"行为被犯罪心理学家认为是凶手试图在犯罪现场留下个人印记的心理表现。

这种基于熟悉环境的狩猎策略,使他在长达14年的时间里多次躲过JC的排查,成为悬在白银市上空的"死亡阴影"。

2.3 猎物特征:弱者身上的权力宣泄

11名受害者中,年龄最小的8岁,最大的45岁,均为社会弱势或易受侵害群体。高承勇从不选择强壮的成年男性作为目标,甚至在遇到反抗时会迅速逃离(如1998年某案中因受害者呼救而放弃),这暴露了他内心深处的怯懦。犯罪心理学家分析认为,他的杀戮行为本质上是对现实生活中挫败感的病态补偿——在社会底层挣扎的他,无法通过正常途径获得尊重和权力,只能通过剥夺弱者的生命来满足扭曲的控制欲。

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对部分受害者实施了QJ或侮辱尸体的行为,但现场极少留下完整的生物证据。法医推断,这可能是由于他存在性功能障碍,只能通过暴力伤害来获得扭曲的性满足。这种心理变态与暴力行为的结合,使他的犯罪行为兼具攻击性和性变态的双重特征。

三、天网恢恢:廿八载追凶的科技破局

白银连环杀人案侦破的28年历程,堪称中国刑侦技术发展的缩影。从最初的人海战术到DNA技术的突破,从传统排查到大数据分析,几代刑侦人员的不懈努力,终于在科技的助力下让真相大白于天下。

3.1 早期侦查:迷雾中的艰难求索

1988年首案发生后,白银市公安局立即成立专案组,但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和侦查手段,案件侦破陷入困境。现场勘查主要依靠肉眼观察,指纹提取技术尚不成熟,而凶手作案时戴手套、不留下明显足迹的习惯,使传统物证收集几乎失效。专案组曾对白银市数万名男性进行排查,绘制了详细的关系网络图,但由于缺乏明确的嫌疑人特征,排查工作如同大海捞针。

1998年案件高发期,专案组的压力达到顶峰。白银市JC几乎全员参与办案,在重点区域部署了大量警力蹲守,但高承勇如同鬼魅般时隐时现,作案后迅速消失在夜色中。时任专案组组长的张国孝回忆:"我们当时几乎住在办公室,每天分析案情到凌晨,但就是抓不到这个家伙,那种无力感让人心碎。"

3.2 技术升级:DNA数据库的黎明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刑事技术的发展,DNA鉴定开始应用于案件侦破。2001年,公安部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建立DNA数据库,白银专案组借此机会对历年案件现场的生物检材进行重新梳理。技术人员从1998年某案现场提取的生物检材中成功分离出嫌疑人的DNA样本,并录入全国数据库,但由于当时数据库容量有限,未能找到匹配对象。

2016年,随着DNA技术的进步和数据库的扩容,白银市公安局决定对积年旧案进行"回头看"。技术中队队长王勇带领团队再次对所有案件现场的检材进行深度分析,从一份当年被认为"污染严重"的血迹样本中,提取到了更完整的DNA信息。2016年8月19日,当这份DNA信息与全国数据库进行比对时,一个匹配结果让技术室沸腾起来——嫌疑人的DNA与甘肃省榆中县一名高姓男子的亲属高度吻合。

3.3 基因追凶:从堂叔到真凶的突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根据DNA比对结果,专案组将侦查范围锁定在榆中县高氏家族。侦查员通过走访了解到,高氏家族中有一名叫高承勇的男子,曾在白银市生活多年,其体貌特征与当年目击者描述的嫌疑人有相似之处。更关键的是,高承勇的堂叔因醉酒驾驶被JC处罚时,曾留下DNA样本,正是这份样本成为追凶的关键线索。

2016年8月26日,专案组在白银工业学校家属院附近布控,当高承勇从自家面包店出门时,便衣JC迅速将其控制。在随后的突审中,高承勇起初百般抵赖,但当JC出示DNA鉴定报告时,他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最终交代了从1988年至2002年实施的11起故意杀人、QJ犯罪事实。

3.4 证据固定:还原恶魔的犯罪图谱

为了固定证据,专案组组织了跨区域的联合勘察,对11个案发现场进行了重新梳理。在白银公司23号楼的首案现场,技术人员利用最新的血迹荧光反应技术,在墙壁缝隙中发现了当年未能提取的微量血迹;在某案现场的地板下,找到了高承勇当年掩埋的凶器碎片。通过对高承勇家中物品的搜查,警方发现了多件与案件相关的物证,包括带有血迹的衣物、作案时佩戴的手套等。

最关键的证据来自高承勇的DNA比对。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对现场提取的生物检材与高承勇的DNA进行了20多个位点的比对,结果显示吻合率达到千亿分之一,从科学上彻底锁定了真凶。这份跨越28年的证据链,终于将高承勇的罪行牢牢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四、深渊凝视:犯罪心理的病理剖析

高承勇案之所以成为犯罪心理学研究的经典案例,在于其长达28年的犯罪周期和极端扭曲的心理状态。心理学家通过对他的成长经历、作案手法和审讯记录的分析,试图揭开这个"双面人"背后的心理密码。

4.1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典型标本

根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标准,高承勇的行为完全符合反社会人格障碍的诊断要件:

? 无视法律与社会规范:从早年的小偷小摸到后来的连环杀人,他始终处于社会规范的对立面,甚至以挑战法律为乐。

? 欺骗性与伪装性:在日常生活中,他扮演着老实丈夫、善良父亲的角色,成功蒙蔽了家人和邻居,这种高超的伪装能力使他的罪行长期未被发现。

? 冲动性与计划性并存:尽管作案时表现出一定的计划性(如选择时机、路线),但犯罪动机往往源于瞬间的冲动,如首案中因被认出而杀人。

? 缺乏共情能力:在审讯中,他对受害者及其家属没有丝毫歉意,甚至记不清部分受害者的面容,这种情感淡漠是反社会人格的核心特征。

? 追求刺激与权力感:后期案件中,他刻意在公共场所作案,显示出对社会秩序的挑战欲,而对尸体的侮辱行为则反映了他对权力感的病态追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