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甘肃白银连环杀人案(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案要案详情录》最新章节。
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分析指出:"高承勇的反社会人格不是突然形成的,而是长期生活环境与个人认知偏差共同作用的结果。童年的暴力目睹、成年的挫败经历,使他逐渐形成了'世界亏欠我'的偏执认知。"
4.2 创伤记忆与暴力代际传递
高承勇的童年充满了隐性创伤。父亲的家暴行为让他习得了"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方式",而母亲的懦弱则让他对女性产生了扭曲的认知——既渴望从女性身上获得情感满足,又在潜意识里轻视和仇视女性。这种矛盾心理在他成年后未能得到疏导,反而在婚姻压抑和生活挫败中不断激化。
值得注意的是,高承勇的两个儿子在成年后均表现正常,并未重复父亲的犯罪路径。这说明暴力代际传递并非必然,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干预可以阻断恶性循环。心理学研究表明,高承勇对儿子的态度与对妻子不同,他很少对儿子施加暴力,甚至表现出一定的期望,这种复杂的家庭互动模式也为研究犯罪遗传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提供了样本。
4.3 自卑情结与病态补偿
高承勇身高1.70米,相貌普通,高中辍学后长期在社会底层挣扎,这种经历使他形成了强烈的自卑情结。为了补偿这种自卑,他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通过剥夺他人的生命来获得扭曲的掌控感。在审讯中,他曾坦言:"看到她们害怕的样子,我心里就觉得很舒服,觉得自己很强大。"
犯罪学家发现,高承勇的作案间隔时间与他的生活状态密切相关。1998年是他作案最密集的一年,而这一年恰好是他生意失败、婚姻矛盾激化的时期。这种"生活挫败-暴力宣泄"的模式,反映了他通过犯罪行为来缓解心理压力的病态机制。每当他在现实中遭遇挫折时,就会通过杀人来重建内心的平衡,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将他彻底吞噬。
4.4 道德认知的彻底崩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高承勇的道德认知体系在成年后逐渐崩塌。他在审讯中表示,自己从未将受害者当作活生生的人,而是视为"可以随意处置的物体"。这种认知扭曲使他能够毫无愧疚地实施杀戮,甚至在案件告破后,他最关心的不是受害者家属的感受,而是"自己的案子会不会影响儿子"。
心理学测试显示,高承勇的智商处于中等水平,但认知方式非常偏执。他将自己的所有不幸都归咎于社会和他人,从未反思过自己的行为。这种片面的认知方式,使他无法建立正常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最终成为漠视生命的"杀人机器"。
五、城市伤疤:案件引发的社会震荡与反思
白银连环杀人案的破获,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这起跨越28年的悬案不仅是一个刑侦奇迹,更成为观察中国社会变迁、法治进步和民众心理的重要窗口。
5.1 公众恐慌与城市记忆
案件侦破前,白银市长期笼罩在恐惧之中。许多女性下班后不敢单独回家,晚上出门必须结伴而行,甚至有家庭因恐惧而举家搬迁。这种恐慌情绪渗透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几代白银人共同的创伤记忆。一位当年的受害者家属回忆:"那时候晚上听到敲门声心都会跳出来,生怕那个恶魔就在门外。"
案件破获后,白银市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市民们自发走上街头,燃放鞭炮,表达积压多年的情绪。但与此同时,许多人也陷入了沉思:一个在身边生活了28年的"老实人",怎么会是双手沾满鲜血的恶魔?这种对身边人的不信任感,成为案件留下的另一个社会后遗症。
5.2 刑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白银案的侦破,见证了中国刑侦技术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式发展。从1988年依靠人工排查到2016年运用DNA技术锁定真凶,这28年的追凶历程,恰好对应了中国刑事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
? 物证技术阶段(1980-1990年代):以指纹、足迹等传统物证为主,技术手段有限。
? 生物检材阶段(2000-2010年代):DNA技术开始应用,但数据库容量和分析能力不足。
? 大数据与基因技术阶段(2010年代至今):基因测序技术突破,全国DNA数据库完善,实现了从"由案到人"到"由人到案"的转变。
白银案的破获,推动了全国公安机关对积年旧案的重新梳理,各地纷纷成立"冷案专案组",运用最新技术手段攻克悬案。据统计,2016年后全国破获的20年以上悬案数量较此前增长了300%,白银案成为中国刑侦技术进步的标志性事件。
5.3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完善
案件暴露的城市治安漏洞,促使白银市乃至全国加强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 技防升级:在全市重点区域、小区安装高清监控摄像头,实现"天眼"全覆盖,弥补当年开放式小区管理的不足。
? 群防群治:建立社区警务室,组织居民成立治安联防队,形成"邻里守望"的防控网络。
? 重点人群管理:对有犯罪前科、心理异常等重点人群建立动态管控机制,及时发现和干预潜在风险。
? 公共安全教育:开展针对女性和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培训,提高公众的安全防范意识。
这些措施的实施,使白银市的社会治安状况得到根本改善,公众安全感指数从案件高发期的62%提升至2023年的96%。
5.4 犯罪预防与心理干预的思考
高承勇案引发了社会对犯罪预防和心理干预的深入思考。专家指出,像高承勇这样的反社会人格者,其犯罪行为往往有漫长的潜伏期,如果能在早期进行心理干预,可能会避免悲剧的发生。
基于这一认识,各地开始探索建立犯罪预防机制:
? 建立心理危机干预热线:为有心理困扰的人群提供专业帮助,及时疏导负面情绪。
? 加强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在社区设立心理咨询室,为居民提供免费心理评估和疏导。
? 开展犯罪家庭教育干预:对有暴力倾向的家庭进行介入,阻断暴力代际传递。
? 完善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加强对留守儿童、问题少年的关爱和教育,避免他们走上歧途。
这些探索为中国的犯罪预防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也让人们认识到:预防犯罪不仅需要JC的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5.5 司法公正与死刑适用的讨论
2018年3月30日,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对高承勇案作出终审判决,认定高承勇犯故意杀人罪、QJ罪、抢劫罪,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2019年1月3日,高承勇被执行死刑。
案件的审判过程引发了关于司法公正和死刑适用的讨论。一方面,公众对高承勇的滔天罪行表示强烈愤慨,支持对其判处死刑;另一方面,也有学者提出,应从犯罪心理学角度审视高承勇的成长经历,思考社会在其犯罪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这种讨论虽然没有改变案件的判决结果,但却推动了社会对犯罪与刑罚问题的理性思考,使人们认识到:法治社会不仅需要严惩犯罪,更需要从根源上预防犯罪。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六、尾声:长夜里的微光
高承勇被执行死刑已经四年了,但白银案留下的思考仍在继续。当我们回望这段长达28年的追凶历程时,不禁要问:是什么让一个普通人变成了杀人恶魔?又是什么让正义最终得以伸张?
高承勇的案例告诉我们,犯罪的根源往往复杂而隐秘,家庭环境的影响、个人认知的偏差、社会支持的缺失,都可能成为走向深渊的推手。但这绝不是为犯罪开脱的理由,任何借口都不能掩盖11条生命逝去的惨痛事实。
案件的破获则彰显了科技的力量和JC的坚守。从青丝到白发,几代刑侦人员的不懈努力,终于在DNA技术的帮助下让真相大白。这不仅是对逝者的告慰,更是对法治信仰的坚守——无论时间过去多久,正义也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在白银市的烈士公园,一座纪念受害者的石碑静静矗立,上面刻着11个名字。每年清明,都会有市民前来献花,寄托哀思。这些逝去的生命,成为城市记忆中不可磨灭的印记,也时刻提醒着我们:珍惜当下的安宁,警惕人性中的黑暗,共同守护一个更加安全、更加温暖的社会。
当白银市的晨曦再次照亮黄河岸边,当工业学校的铃声准时响起,那段关于"恶魔"的记忆或许正在逐渐沉淀。但我们应该永远记住:在追寻正义的长夜里,每一个坚守岗位的JC、每一项进步的刑侦技术、每一颗对生命敬畏的心,都是刺破黑暗的微光。正是这些微光的汇聚,最终驱散了笼罩城市的阴霾,让法治的阳光重新普照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