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复旦大学投毒案(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案要案详情录》最新章节。

一、毒 影初现:饮水机中的死亡陷阱

2013年3月31日下午,复旦大学枫林校区西区20号楼421室的气氛异常安静。林森浩坐在自己的书桌前,目光紧紧盯着桌上那个黄色的医疗废弃物袋。袋中装着一个试剂瓶和一支注射器,里面盛着一种黄色油状液体——N-二甲基亚硝胺,一种他再熟悉不过的 剧 毒 化学物质。

这已经不是林森浩第一次接触这种物质了。过去三年里,他曾用这种试剂在数百只大鼠身上做实验,制造肝脏纤维化的样本。他知道这种物质的毒 性有多强,只需极小剂量就能对肝脏 造成严重损伤。然而,此刻他心中却没有丝毫犹豫。

"明天就是愚人节了,"林森浩暗自思忖,"黄洋不是总爱开玩笑吗?这次我要先整整他。"他想起前一天晚上,黄洋在寝室里兴奋地描述着他的"整人计划"——趁人熟睡时将其手放入热水中,据说这样会让人尿床。当时大家都一笑了之,但林森浩却觉得这个被整的人很可能就是自己。

林森浩站起身,走到寝室的饮水机旁。他小心翼翼地打开饮水机的水槽,将试剂瓶中的液体全部倒入,随后又将注射器内剩余的两毫升也一并注入。做完这一切,他迅速将空瓶和注射器装入黄色袋子,走出寝室,将它们分别丢弃在楼下的垃圾桶和四楼的楼梯口。

回到寝室,林森浩的心跳得厉害。为了平复情绪,他打开电脑,开始搜索N-二甲基亚硝胺的相关信息。屏幕上满是"剧 毒"、"肝 损伤"、"致 死"等字眼,但他刻意忽略这些警示,只关注那些对自己有利的信息。

第二天早上8点多,黄洋像往常一样起床,拿起马克杯从饮水机接水喝。刚喝一口,他就被呛得喷了出来,剧烈咳嗽。"这水怎么味道这么怪?"他嘟囔着,将水桶拿到水房清洗。

林森浩躺在床上,假装还在睡觉,心里却紧张得要命。趁黄洋去清洗水桶的间隙,他抓起手机匆匆离开了寝室。

黄洋清洗完水桶,将它重新装回饮水机,然后前往图书馆上自习。然而,不到一个小时,他就开始感到不适:恶心、呕吐、高烧接近40度。他以为自己只是喝了变质的水,得了急性胃肠炎,于是去医院挂了急诊。医生也做出了相同的诊断,给他输了些液就让他回学校了。

当天下午,黄洋回到学校,在校园里遇到了林森浩。林森浩看到黄洋憔悴的样子,心中闪过一丝不安,但很快又说服自己这只是个玩笑,过几天黄洋就会没事了。

然而,事情并没有像林森浩想象的那样发展。第二天,黄洋的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加严重了:面部开始浮肿,连去厕所都需要人搀扶。他不得不再次前往医院,这次医生发现他的血小板急剧下降,肝功能严重受损,立即安排他住院治疗。

4月3日,黄洋的病情进一步恶化,被转入外科重症监护室(ICU)。他的谷丙转氨酶指数高达1000以上(正常指标应小于75),肝功能全线异常。

林森浩开始频繁上网查询N-二甲基亚硝胺的毒性信息,这种查询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高达6次。他试图说服自己,黄洋会像他实验中58只康复的小白鼠一样,一个月后就能恢复健康。

然而,现实远比他想象的要残酷。4月6日,黄洋开始鼻腔出血,意识模糊,全身浮肿。医护人员不得不用束缚带将他的四肢固定在床上,因为他因疼痛而拼命挣扎,三个护士都按不住他。

在黄洋住院的这段时间里,林森浩曾三次去医院探望,但每次都选择了沉默。当黄洋的父亲黄国强询问他和黄洋的关系时,他甚至回答"我们的关系很好"。

4月8日晚上,黄洋的室友葛俊琦突然想起林森浩曾做过关于肝损伤的实验,并且发表过相关论文。他立即登录万方数据库查询,果然找到了林森浩的论文,其中详细描述了N-二甲基亚硝胺对肝脏的影响。

葛俊琦迅速将这一线索告知了黄洋的师兄们。很快,在黄洋的水杯、体液以及之前喝过的水中,都检测出了大量的N-二甲基亚硝胺。

4月11日,警方介入调查,将林森浩作为重大嫌疑人进行询问。起初,林森浩仍试图隐瞒,但在4月12日被刑事拘留后,他终于承认了投毒事实。

然而,一切都太晚了。4月16日15时23分,医院宣布,黄洋因抢救无效死亡。这位复旦大学医学院2010级在读研究生,原本有着光明的前途,却在愚人节的这场"玩笑"中失去了生命。

二、学霸的双面人生:林森浩的成长轨迹

要理解林森浩为何会做出如此极端的行为,我们需要回溯他的成长历程,探寻这个"学霸"内心深处的秘密。

1986年,林森浩出生在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和平镇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农民,后来在一家服装厂打工;母亲则常年拉着一辆木板车,在镇上的工厂里收购废品为生。这是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一家七口人的生活过得非常拮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少年时期的林森浩就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学习天赋。在教育资源并不丰富的和平镇,他始终是学校里"最优秀的那几个孩子"之一。他的高中老师回忆道:"林森浩沉默、害羞,但学习非常刻苦,老师基本上不用管他。"

然而,在学习上的成功并没能掩盖林森浩内心的自卑。他在QQ日记中写道:"我在本科以前一直也有这么一种自卑的身份心理,每次听说谁谁谁的父母是什么医生、大官的,我就会内心小羡慕一番。"

林森浩的自卑在与异性交往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据同学回忆,他从不拒绝帮助女生解答问题,但如果对方多问几句,他就会不敢直视对方的眼睛。这种社交障碍在他后来的大学生活中变得更加明显。

2005年,林森浩以780多分的高分考入中山大学医学院。这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他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大城市生活。然而,大城市的繁华和同学们的优越条件,反而加剧了他的自卑感。

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林森浩从大一开始就没再向家里要过一分钱,而是靠奖学金和家教等兼职养活自己。这种自立自强的性格使他在学业上表现出色,但也让他在社交方面更加封闭。

2010年,林森浩因成绩优秀被中山大学推荐,免试进入复旦大学医学院攻读研究生。在复旦大学,他依然保持着优异的学术表现,先后发表了8篇核心医学研究论文,其中以第一作者的论文高达5篇。

然而,在学术上的成功并没能填补林森浩内心的空虚。他在复旦大学的生活并不快乐,特别是在选择专业方面。他被分配到了超声科专业,但内心更倾向于内科。他认为医生要实现自我价值,不是依靠先进设备而是精湛的医术,而超声波专业只能诊断,无法介入治疗。

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林森浩感到沮丧和失落。他开始变得越来越孤僻,甚至拒绝与导师合作论文。在寝室里,他与室友黄洋的关系也逐渐变得紧张起来。

林森浩的性格矛盾在他的日记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我的潜意识中确实有着一种想借助裙带关系往上走的想法,可是我的自尊心又时不时把我给拉回来继续奋斗,形成了我矛盾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这种矛盾的性格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和不满中,林森浩的心理逐渐扭曲,最终做出了无法挽回的错误决定。

三、暗流涌动:寝室里的隐形硝烟

复旦大学枫林校区西区20号楼421室,这个原本应该充满青春活力的研究生寝室,却因为两个性格迥异的年轻人而变得暗流涌动。

林森浩和黄洋是室友,但他们的性格却截然不同。林森浩内向、沉默、严谨,甚至有些阴郁;而黄洋则外向、开朗、热情,喜欢开玩笑,人缘很好。

虽然都出身普通家庭,但黄洋常表现出一种优越感,喜欢炫耀自己的能力,说话不太注重别人的感受,有时候伤人而不自知。他多次以开玩笑的方式调侃林森浩,比如不叫他的名字,而是拍他的肩膀或屁股,喊他"屌丝"。

在林森浩看来,这些玩笑并非善意。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黄洋的一些行为让他感到被冒犯和不尊重。特别是有一次,林森浩在床上睡觉,黄洋把脚放在床上来回动,发出沙沙的声音。林森浩请黄洋轻点,没想到对方却回了一句"没动啊"。这让林森浩感到非常愤怒。

"我觉得黄洋不公平,他双标。"林森浩后来在接受采访时说。这种不满情绪在他心中逐渐积累,但他并没有选择直接沟通,而是将这些负面情绪深埋在心底。

更让林森浩感到不平衡的是,黄洋在社交方面的成功。"为什么这种人能和我并列,他肤浅,没有思想,无忧无虑,还有那么多人喜欢他,这太可笑了?为什么我总是不受欢迎?"林森浩在内心深处常常这样问自己。

在寝室里,林森浩的网络行为也变得越来越具有攻击性。他在网上与人聊天时,对方一句话不对心思,他就会突然下线;去隔壁宿舍串门时,也会一言不发就转身离开;与同学发生争执,会连续发几十条恐吓短信。

2013年3月,林森浩已经完成了毕业论文,即将南下广州就业。然而,在这个即将告别大学生活的时刻,他与黄洋的关系却降到了冰点。

3月30日晚,黄洋在寝室里兴奋地描述着他的"整人计划",这让林森浩感到自己可能成为被整的对象。"我很注重公平,"林森浩后来解释道,"既然你要整人,我就先整整你。"

于是,在3月31日中午,林森浩应约赴中山医院担任核磁共振实验志愿者,趁机从实验室带出了剧毒的二甲基亚硝胺原液。

当天晚上6点左右,林森浩在寝室饮水机内投放了约25毫升二甲基亚硝胺试剂。嫌味道太刺鼻,他还盛出了些,并用刷牙杯到盥洗室接了满满一杯水来稀释。

晚上9点40分左右,黄洋回到了寝室,两人没有交流。林森浩知道,黄洋和另一位室友葛俊琦都有早上起来喝水的习惯。但葛俊琦刚刚结婚,又是上海本地人,周末通常会回家,所以他很确定只有黄洋会中招。

第二天早上,当黄洋喝下那杯含有剧毒的水时,林森浩紧张地躺在床上,不敢发出任何声音。看到黄洋因水的味道异常而呕吐时,他并没有阻止,而是选择了沉默。

随着黄洋的病情越来越严重,林森浩的内心也经历着剧烈的挣扎。他有多次机会可以说出真相,但他始终没有开口。直到4月12日被警方刑事拘留后,他才最终承认了自己的罪行。

四、迷雾重重:从发病到死亡的16天

2013年4月1日至4月16日,这短短的16天,对黄洋来说是一场噩梦,对他的家人和朋友来说是一段痛苦的煎熬,而对林森浩来说,则是一段充满矛盾和挣扎的日子。

4月1日早上,黄洋喝下含有N-二甲基亚硝胺的水后,很快就察觉到味道不对,吐了大半。随后,他把水桶拿到盥洗室清洗,以为只是水变质了。

然而,到了中午,黄洋开始感到不适:呕吐、发烧。他以为自己只是得了急性胃肠炎,于是去医院挂了急诊。医生也做出了相同的诊断,给他输了液就让他回学校了。

4月2日,黄洋的病情没有好转,反而更加严重。他的面部开始浮肿,连去厕所都需要人搀扶。作为实习医生的林森浩还为黄洋做了B超检查,告诉黄洋"应该不是胃的问题",还补充了一句"肝脏也没有什么问题"。

当天下午,黄洋再次前往医院就诊。经过检查,医生发现他的肝功能严重受损,立即安排他住院治疗。

4月3日,黄洋的病情急剧恶化,被转入重症监护室。他的血小板数量急剧下降,肝功能指标全线异常。

4月4日,黄洋的师兄弟们开始怀疑他可能是中毒了,于是将他的水样、血样和尿样等物品送到检测机构检验。然而,检测结果显示没有异常。

4月6日,黄洋开始鼻腔出血,意识模糊,全身浮肿。医护人员不得不用束缚带将他的四肢固定在床上,因为他因疼痛而拼命挣扎。

4月7日,黄洋的师兄弟们再次将他的部分生活用品送检,但结果仍然是阴性。

4月8日晚上,黄洋的室友葛俊琦突然想起林森浩曾做过关于肝损伤的实验,于是登录万方数据库查询,发现了林森浩的相关论文。

4月11日,警方介入调查,将林森浩作为重大嫌疑人进行询问。起初,林森浩否认投毒,声称自己投放的是福尔马林,后来又改口说只投放了注射器中的两毫升N-二甲基亚硝胺。

4月12日,在被警方刑事拘留后,林森浩终于承认了全部投毒事实。他供认自己总共在饮水机中投放了高达50毫升的N-二甲基亚硝胺原液,这个剂量是人类致死量的30倍。

4月16日15时23分,医院宣布,黄洋经抢救无效死亡。死因是N-二甲基亚硝胺中毒致急性肝坏死引起急性肝功能衰竭,继发多器官功能衰竭。

在黄洋住院的16天里,林森浩曾多次去医院探望,但始终没有说出真相。当黄洋的父亲黄国强询问他和黄洋的关系时,他甚至回答"我们的关系很好"。

当黄洋的病情恶化时,林森浩开始频繁上网查询N-二甲基亚硝胺的毒性信息。他试图说服自己,黄洋会像他实验中58只康复的小白鼠一样,一个月后就能恢复健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