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中国"第一毒村"博社村覆灭案(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案要案详情录》最新章节。
最后,长期的制贩毒活动也导致了博社村社会道德的沦丧。在博社村,制毒活动产生的污水和垃圾严重污染了当地的环境,导致"有水不能喝、有田不能种、有池不能养"。然而,村民们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对这种长期的环境破坏视而不见,甚至不惜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
3.4 制度漏洞:监管缺失与执法不力
博社村制贩毒活动的长期存在,也反映了我国在基层治理和禁毒工作中存在的制度漏洞。这些漏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基层选举制度存在缺陷。博社村原党支部书记蔡东家能够长期担任村干部,并利用职权为制贩毒活动提供保护,与我国基层选举制度的不完善有关。一些学者建议,通过完善《村委会组织法》,设立行政诉讼的民主监督方式,同时限定未居住在农村的本村人口参与选举的比例,从而避免基层管理组织失效。
其次,对农村地区的禁毒监管存在漏洞。农村边远地区警力匮乏、地方保护主义浓厚等多个方面的原因,共同造成了博社村群体制毒这一骇人听闻的犯罪行为。针对这一问题,有学者建议,通过在《刑法》中设立非法持有制毒原料罪并处以较大金额的罚金刑以截断制毒源头。
再次,对宗族势力的引导和管理不足。宗族文化浓厚地区的宗族成员往往通过宗亲理事会来加强成员之间的联系,而宗亲理事会目前尚未在法律层面上被国家认可,因此缺少在法律层面的监督管理,一旦被有心人利用,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博社村群体制毒案件就是以宗亲理事会为核心,凝聚起的一个巨大的制毒团伙。
最后,对制毒原料的管控存在漏洞。此前,陆丰使用外地的麻黄草制造冰毒,不法分子从内蒙古、安徽等地收购麻黄草,整车整车地运往陆丰,一卡车就能满满地装上十几吨。经焚烧、浸泡等一系列工序后,1吨麻黄草可以提炼出六七公斤麻黄碱,经过加工后又可以制成约4公斤冰毒。广东没有药厂需要使用麻黄草,因此,只要有人买麻黄草基本都流入陆丰。
然而,制毒者开始放弃麻黄草"转型升级",从福建龙岩购买一种叫溴基丙酮的化学品,通过化学合成冰毒。而溴基丙酮并不属于管理范畴,2013年6月云南警方缴获25吨易制毒化学品原料就全部都是溴基丙酮。这表明,我国在制毒原料的管控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漏洞。
四、法律制裁:从"冰毒教父"到普通囚徒
4.1 漫长审判:正义的姗姗来迟
蔡东家被捕后,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因为已数年未直接参与制贩毒活动,蔡东家被抓时,民警只在其家中搜出现金数十万元,未发现毒品,且落网的涉案嫌疑人尚未供述蔡东家参与制贩毒品的情况,能直接证明其参与制贩毒活动的证据少之又少。
前期审讯中,蔡东家自认为警方抓不到其破绽,认罪态度恶劣,回答问题时避重就轻。然而,面对团伙成员逐个落网,已和警方硬扛了半年的蔡东家,在铁证面前,脸上突然出现了绝望的表情。两天之后,他开始供述2011年参与制贩毒犯罪的事实,但仍心存侥幸,供述如挤牙膏般,试图蒙混过关。专案组及时调整策略,最终,蔡东家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如竹筒倒豆子一般,将此前参与制贩毒犯罪的事实供述出来。
在侦办涉案人员林凯永案时,一宗2011年曾在陆丰轰动一时的案件重新进入专案组视线,进而将盘踞在汕尾、陆丰政法系统的保护伞深挖出来。
2011年8月12日,蔡文生花费4000多万元向林凯永购买麻黄素,在毒资送达林家中时,被陆丰市公安局特别行动队查获,林凯永的父亲被当场抓获。该案涉案金额巨大,很快引起国家停毒办、公安部和省公安厅的关注,被列为公安部督办案件。
林凯永为了帮父亲减轻处罚,经人介绍,找到了揭阳市惠来县揽表村 原村支书 吴俊强帮助疏通关系,先后将巨额贿赂款和高档洋酒交给吴,由吴 行 贿 给汕尾市公 安 局 原副局 长,陆丰市 委 原常 委、政 法 委 书记,公 安局 原局 长陈宇铿等人。
林凯永被抓后,为争取宽大处理,如实供述了犯罪事实,并检举了当年其贿赂过的政法机关人员,该案保护伞案情真相大白。期间,专案组与纪检部门互通信息,携手合作,相继查处了汕尾市 中级法 院原执行 局 长、陆丰市 公 安局 原局长 陈俊鹏,中山市 税 务 局 原局 长、陆丰市 原市委书 记 杨来发,汕尾市 原 副市长、公安局 原局长 马伟灵等人,涉案金额上千万元。
2015年,一号毒枭蔡东家出现在佛山,接受庭审。与此同时,蔡东家的手下"合伙人"蔡广创,"制毒师傅"蔡昭桂也一同出现。曾经操纵制毒、只手遮天的蔡东家,俨然失去了往日的嚣张。
4.2 终审判决:罪有应得的结局
2016年,法院做出一审判决,蔡东家因为贩卖、制造毒品等罪名,被判处死刑,并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蔡东家不服提出上诉,然而其制毒、贩毒铁证如山,不可辩驳。
2018年,法院做出终审判决,维持原判。2019年1月17日,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执行死刑命令,对蔡东家执行了死刑。曾经呼风唤雨、罪大恶极的"冰毒教父"蔡东家,永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除了蔡东家外,其他涉案人员也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在此次行动中,警方共抓捕了182名犯罪嫌疑人,其中包括博社村 党支 部副书 记、村委会 副 主 任 蔡汉武。蔡汉武是另一把"保护伞",其涉嫌参与贩毒、行贿等犯罪行为。落网前,蔡汉武正在家里睡觉,警方从他家搜出了350公斤成品冰毒。
此外,当地党 政 部门干 部充当毒贩"保 护伞"的有14人,除了村 干 部,还有陆丰公 安 局 机关干 部以及当地 派 出所所 长和民 警等。这些人都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行动中,警方还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博社村2000多栋房屋紧挨着,类似城中村。大片房屋是平房,少部分房子是小楼。密密麻麻的小道,大车都进出不了。这种特殊的村落布局,为警方的行动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4.3 警示意义:死刑威慑与法律反思
蔡东家被执行死刑,是对博社村制贩毒活动的严厉打击,也向全社会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制毒贩毒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然而,这一案例也引发了人们对死刑威慑效果的思考。
有学者通过对毒品犯罪死刑威慑效果的研究发现,死刑威慑力并没有想象中巨大,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古时中国有句话"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即是对毒品犯罪中死刑威慑效果的最好总结。
这一研究结果表明,仅仅依靠死刑等严厉的刑罚手段,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毒品问题。要彻底铲除毒品犯罪,还需要从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入手,综合施策。
此外,博社村案例也引发了人们对基层治理和禁毒工作的反思。有学者指出,农村群体制毒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村民法律意识淡薄、基层管理组织失效、宗族文化深层影响、对制毒行为的打击不力、地方保护伞庇护和犯罪心理需求等。
针对这些问题,有学者提出了一系列法律对策,包括加强农村普法工作,增强农民法律意识;完善基层管理组织相关法律法规;用法治精神引导宗族势力;依法加强对毒品犯罪的打击力度等。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消弱宗族势力对农村的消极影响,降低农村群体制毒犯罪的发生概率。
五、浴火重生:博社村的转型之路
5.1 清剿之后:村庄的初步重建
"12·29"雷霆扫毒行动后,博社村这个曾经因制毒而恶名昭着的地方,开始悄然发生着变化。警察的大规模突击和持续的高压打击,使得村里的制毒网络被彻底瓦解,村民们再也不敢公开从事任何与毒品相关的活动。
废弃的制毒厂房被清理,堆积如山的化学品和设备也被警方销毁,村中一度弥漫的刺鼻化学气味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村庄久违的清新空气。在外部压力和内部变化的双重影响下,许多村民意识到过去的路已经走不通了。尤其是那些曾经依靠制毒维生的年轻人,他们的出路变得狭窄,村里原本依赖制毒产业链的经济也陷入困境。
为了生计,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背井离乡,走出村子到外地寻找工作。到了2020年,村里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已经外出打工,村子里剩下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小孩。村里的老年人们每天早晨依旧会坐在村口的石凳上晒太阳,偶尔谈起往事时,他们总是沉默良久,不愿多说。当外地人问起博社村的过去时,老人们大多只是摇头叹息,偶尔有人会说,"那都是过去的事了,现在的博社村已经不一样了。"
随着村庄的逐步改造,当地政府也加大了对博社村的帮扶力度。政府部门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引导村民走上正途,同时还引入了一些产业扶贫项目,为村里的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村里开始有了养殖业、种植业的小规模发展,村民们也逐渐适应了新的生活节奏。
在省市县三级党委政府财政投入和社会捐赠的支持下,博社村新修了两条进村公路,拉起现代电网,小学和幼儿园翻新扩建,水利沟渠得到重修疏通。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为博社村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5.2 产业转型:从制毒到合法经营的转变
为了帮助博社村实现彻底转型,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产业扶持措施,引导村民从制毒转向合法经营。这些措施主要包括:
首先,推动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目前,博社村共流转土地2700多亩,村级集体经济从空白增至56万多元。村里依托土地流转方式,以"党组织+农户+企业"模式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一体推动撂荒弃耕整治和土地流转,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特色农业产业,引进5家农业龙头企业,打造有"麒麟西瓜"特色品牌、番薯种植园区等,并通过嫁接改良的方式培植优质荔枝品种"红灯笼"200余亩。
其次,发展水产养殖业。博社村充分发挥资源禀赋,渐进式打造海洋牧场,利用临海的地理位置和传统优势,大力推动形成水产品养殖产业链。目前全村高位养殖场6个,水产养殖总面积868亩,年产值超过5000多万元,为村集体增收49万元,营造"集体经济有实力、民生事业有钱办、村级组织有威信"良好局面。
再次,发展旅游业。博社村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当地发展旅游业,开设农家乐,额外收入逐年增加。近年来,当地政府也加大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使得这片土地更加美丽宜人。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博社村不仅让外界了解到了它的独特魅力,也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最后,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博社村正在积极推进农旅融合生态农业示范园项目建设,建设以红色党建为引领、禁毒示范为核心、传统古韵为底色的精致乡村盆景。村里先后投资建设了红色文化园、村史馆、文旅中心等景点以及古树休憩地、滨水碧道等邻里空间项目。同时,计划引进社会资本,将闲置农屋改造成"主题民宿"、"潮茶馆"、"汕美食"、"咖啡屋"等轻旅游节点和拟投资1.35亿元建设破冰影视楼、破冰主题民宿、滨海旅游等景点,切实将群众对该村的好奇转为好玩,将群众的偏见变为正见。
5.3 治理重构:党建引领下的乡村振兴
在产业转型的同时,博社村的治理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近年来,甲西镇博社村坚持党建引领,织牢织密网格管理体系,不断提升乡村基层治理效能,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
在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中,博社村通过整合村民小组、公安干警、驻村工作队等多方力量,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共治"格局,激活群众主动参与村事务管理。同时,实施网格管理"信息化",依托"民情地图",深化创建"数字赋能"体系,实时掌握基层动态,实现重点部位、重点人员、重点行业不脱管、不漏控。
此外,该村扎实做好"入户联心"活动,统筹驻村干部、村"两委"干部、村民代表、基层党员和志愿者144人参与联系服务,以"讲、看、听、问、帮"五字工作法,做好政策宣讲和村民诉求收集,并及时研判分析处置,以实际行动解决村民身边的大事小事,切实提高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
博社村还坚持党建引领集体经济发展,把发展产业作为强村富民之基,以"三块地"改革为抓手,纵深推进"5+2"农村综合改革。通过这些措施,博社村的治理效能得到了显着提升,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博社村的禁毒工作也取得了显着成效。2021年,随着博社村最后一名涉毒逃犯蔡某填投案自首,博社村83名涉毒逃犯实现了"清零",也为博社村的制毒历史画上了句号。面对土地污染问题,博社村在党组织的带领下,积极争取上级政府部门支持,最终投资500万元,将农田水利排灌系统修复完成。
5.4 未来展望:从"第一毒村"到禁毒示范村
如今,博社村摘掉毒帽,曾经的贩毒村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禁毒示范村博社村。博社村的发展,仍然存在着无限潜能。
近年来,博社村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新路径,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水产养殖、乡村旅游等产业,实现了从"制毒村"到"示范村"的华丽转身。村里的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垃圾、污染消失得无影无踪。曾经堆满制毒垃圾的道路两旁如今是挂满果实的荔枝林;海边滩涂上曾加工制造冰毒的窝棚已经改造成了连片的鱼塘、虾塘。
博社村的村干部认为,《破冰行动》将博社村推向舆论中心的同时,也增大了村子的曝光度。对于博社村来说,这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博社村的村支书蔡龙秋表示,如果能将《破冰行动》带来的热度转化为流量,将会是旅游业与民宿发展的极大推动力。这也是博社村与博社村村民面临的重要转折点。
然而,博社村的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陆丰市禁毒办主任林春家坦言,"三甲"地区多年来走私、造假等违法犯罪问题严重,走歪道、捞偏门的风气造就了部分人"赚快钱"、"一夜暴富"的心理,不愿走正道、从正业,勤勤恳恳致富,要从根源上清除歪风邪气将是长期的任务。
尽管如此,博社村的转型已经取得了显着成效。到2022年,博社村已焕然一新,成为陆丰市治安最好、最安全的村落之一。村里装上了高清监控摄像头,警务室也配备了常驻警力,村民的安全感显着提升。过去那些神秘兮兮的目光和耳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村民间的热情问候和外来游客的频频造访。村口的商铺重新开张,超市里货物齐全,小孩们在村广场上追逐打闹,村庄的生活节奏变得轻松而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