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广东惠州冷某敏杀害7个月大侄女案(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案要案详情录》最新章节。

冷夏表示,父母吵架不断,他和姐姐关系也不好,现在更是彻底闹僵。面对案件开庭,想起一手带大的小孙女遭此厄运,冷母贺女士很痛心。而另一边,她也不希望儿子被判死刑,"他有抑郁症,我们没给他治好"。

在庭审现场,冷夏看到哥哥精神状态异常,说话含糊不清,心中五味杂陈,但他明确表示不会出具谅解书,坚持要求法院查明真相。而他们的母亲贺某兰则持不同看法,她表示案发时自己正在厨房,与儿子并无深仇大恨,不希望冷某敏被判死刑。

冷夏则表示,不会出具谅解书,希望法院公正审理,"我女儿很无辜,哥哥为什么要这样做?"

五、法庭审理:真相与争议

2025年8月6日上午9点30分,备受关注的"男子挟持父亲杀害7个月大侄女案"在广东惠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开庭。冷夏和妻子前往庭审现场旁听,两人对此感到十分悲痛,想到当天把女儿留在家里就很后悔、自责。希望法院能给无辜的女儿一个公道。

庭审中,冷某敏的表现让弟弟十分意外。冷夏描述,哥哥"眼神呆滞,说话含糊不清",庭审时一直盯着自己,似乎想表达愧疚。冷夏边哭边说:"他这样做太不值得了,害了我女儿,自己也毁了人生。"但冷夏拒绝签署谅解书,他说:"必须让法律给他公正的判决。"

据冷某敏讲述,那天晚上小侄女有些哭闹,他想去抱一抱,结果母亲指责他身上烟味重对他很"嫌弃"。被刺激后,他最终将小侄女杀害。"庭审时,冷某敏一直在看着我。我哭的时候他也哭了。但没有直接道歉。"冷夏说。

在接受第一现场采访时,遇害女婴母亲表示:"我们夫妻俩从案发到现在,每天过得度日如年,连灯都不敢关,这事对我们一家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庭审结束后,被害女婴父亲冷某向记者表示,"我大哥杀害了我女儿,在庭审现场他说话让人感觉含糊不清,他的意思是当晚小孩在那边哭,他想抱孩子家人没让他抱,然后那时候他脑子一片空白。不过,他也说事情过程就是起诉书中查明的那样。"

冷某对着镜头表示:"我们不原谅,不谅解,这个没办法原谅,因为太恶毒了。他可以冲着大人来,但他选择了最弱小的、毫无反抗能力的婴幼儿下手。"

六、争议与反思:抑郁症与刑事责任

这起案件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抑郁症与刑事责任的广泛讨论。法律专家分析指出,尽管冷某敏患有抑郁症,但完全刑责的认定排除了《刑法》第18条的免责条款。同时,鉴于其杀害婴儿、挟持人质、手段残忍等恶劣细节,最高可判处死刑。

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认为,刑事责任能力的判定主要依据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即便患有抑郁症或恶劣心境,若经鉴定在作案时,行为人对自己的杀人行为能够清楚认识到行为的法律后果,并且能够控制自己实施该行为,就会被认定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法院在定罪时会审查整个案件的证据链,包括作案动机、作案过程、现场证据等,来确定是否构成故意杀人罪,而不是单纯依赖刑事责任能力鉴定。"付建说。

此案暴露出系统性缺失:心理健康监测缺位,社区对独居高风险个体缺乏随访;家庭支持系统失效,亲属未能识别预警信号;法律威慑滞后,惨剧发生才启动追责。

冷某敏所在社区网格档案显示,独居大龄未婚群体从未被列入心理筛查重点,家庭层面亦未能识别其长期情绪低落的预警信号,折射出公众对抑郁症认知的致命盲区。司法材料表明,冷某敏因长期情绪低落萌生自杀念头,最终将抑郁转化为对最脆弱亲属——7个月大侄女的暴力发泄。

七、等待判决:一个家庭的破碎

截至目前,法院尚未对此案作出判决。这起发生在除夕夜的惨剧,不仅让一个家庭支离破碎,更暴露出独居青年心理健康、代际沟通缺失等社会问题。冷某敏究竟是精神疾病导致犯罪,还是长期压抑的爆发?两次矛盾的鉴定结果,又能否让真相水落石出?这些问题,或许只有法庭的判决能给出答案。

案件在网上引发热议,令人意外的是,原本作为受害者的冷某却成为众矢之的。有网友直言不讳:"父亲偏心,母亲既要照顾老人又要带孩子,孩子为什么不能自己带?为什么不带走?"还有网友评论道:"弟弟太自私,母亲住在大姐家,还要帮忙带孩子,这安排本身就不合理。"

更有人分析指出,家庭关系本就复杂,父亲患病、哥哥心理异常,却还要把孩子交给老人照顾,而老人又住在女儿家中,这种安排本就存在隐患。还有网友指出关键点:有人曾劝冷某敏不要给侄女包红包,说他既无孩子又无经济能力,这句话可能深深刺痛了他。

再加上婴儿哭闹,老人过年不得安宁,还需照顾瘫痪老人,多重压力之下,最终导致悲剧发生。更有网友指出,冷某敏曾要求弟弟当天带走女儿,说明他意识到自己病情严重,担心控制不住自己做出极端行为。

冷夏告诉记者,8月6日,自己和妻子将前往庭审现场旁听,两人对此感到十分悲痛,想到当天把女儿留在家里就很后悔、自责。希望法院能给无辜的女儿一个公道。

这场悲剧让我们看到,一个看似普通的家庭矛盾,如何在长期积累和压抑下,最终演变成一场无法挽回的人间惨剧。它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是对整个社会的警示:关注心理健康,重视家庭关系,及时发现并干预潜在的心理危机,或许能够避免更多类似的悲剧发生。

无论最终的判决结果如何,这个家庭的裂痕已经无法弥合,那个无辜的小生命也永远无法回到父母身边。这个故事,将成为我们每个人反思家庭、心理健康和社会责任的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