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安徽凤台灭门案(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案要案详情录》最新章节。

2013年3月12日上午10时52分,安徽省凤台县公安局接到一起令人震惊的报案:朱马店镇马店村村民朱根一家四口被发现死在家中,死状惨烈。报案人是朱根的岳母栾素日,她因连续两天联系不上女儿和女婿,心生不安,于是来到女婿家查看情况。谁也没想到,这一看竟让她目睹了人间惨剧。

当栾素日推开女婿家的大门时,一股浓烈的血腥味扑面而来。她战战兢兢地走进卧室,眼前的景象让她几乎当场晕厥:女儿陈静和女婿朱根倒在血泊中,两个年幼的外孙,一个3岁,一个1岁,也毫无生气地躺在床上。整个房间血迹斑斑,一片狼藉。栾素日颤抖着报了警,声音中充满了恐惧和悲痛。

警方迅速赶到现场,展开调查。在勘查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一封遗书,上面写着"杀人者不一定是坏人",落款是"朱敬四"。当警方询问栾素日是否认识朱敬四时,这位母亲脸色惨白,颤抖着说:"他是我亲家,是死者的亲生父亲。"这个答案让在场的所有人都震惊不已——凶手竟然是受害者的亲生父亲,两个孩子的亲爷爷。

这起案件迅速在当地引起轰动,成为街头巷尾议论的焦点。究竟是什么样的深仇大恨,能让一位父亲对自己的亲生儿子和年幼的孙子下此毒手?随着调查的深入,一段充满矛盾与悲剧的家庭故事逐渐浮出水面。

一、早年分离:亲情的裂痕

1.1 特殊年代的生育选择

朱敬四,1962年出生于安徽凤台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拥有初中学历。他与妻子婚后育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朱忠和小儿子朱根。朱根出生于1987年,当时正值计划生育政策严厉执行的时期。为了避免违反政策受到处罚,朱敬四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将刚出生的朱根送到妻子娘家抚养,对外声称是亲戚家的孩子。

这一送,就是整整六年。在这六年里,朱根一直生活在外祖父母家,虽然得到了外祖父母的疼爱,但却缺失了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年幼的朱根常常被同龄人嘲笑是"没爹没娘的孤儿",这让他的内心产生了深深的自卑感和对父母的怨恨。

1.2 迟到的亲情与疏离

直到1993年,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松动,朱敬四才将6岁的朱根接回自己家中。此时的朱根已经开始懂事,对父母的陌生感和隔阂已经形成。当朱敬四夫妇满心欢喜地迎接儿子回家时,小男孩只是低着头,沉默不语,眼神中没有一丝见到父母的喜悦。

"小根,你认得爸爸妈妈吗?"朱敬四试探性地问道。然而,朱根只是默默摇头,转身躲到了母亲的身后。这个场景让朱敬四夫妇感到一阵心酸,但他们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亲子关系会逐渐改善。

然而,事情并没有按照他们的预期发展。由于长期分离,朱根与父母之间的感情始终无法真正建立起来。朱敬四夫妇为了弥补对小儿子的亏欠,对他格外宠爱,甚至有些溺爱。他们以为这样就能填补孩子心中的空缺,却忽视了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和关爱,而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

二、房产分配:矛盾的导火索

2.1 含辛茹苦的建房之路

朱敬四是一个勤劳肯干的农民,为了给两个儿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他常年在外打工,省吃俭用,只为了能给儿子们各自置办一套房产。经过多年的努力,2005年,两套自建房终于竣工。一栋位于北街,靠近县城,交通便利;另一栋在老街,虽然位置相对偏僻,但宽敞明亮。这两栋房子凝聚了朱敬四大半辈子的心血。

2008年,小儿子朱根与邻村姑娘陈静喜结连理。新婚之初,小两口与朱敬四夫妇同住在老街的房子里。然而,好景不长,陈静从小娇生惯养,对婆家的生活诸多不满。"妈做的饭我不爱吃,太咸了。"陈静常常嘟囔着,拉着朱根去镇上吃饭。对此,朱敬四心里虽有不满,但看到儿子对妻子的疼爱,最终还是选择了隐忍。

2.2 不公平的分配争议

2010年初,考虑到两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朱敬四决定分家。他将北街的房子分给了大儿子朱忠,老街的房子则留给了小儿子朱根。在朱敬四看来,这样的分配是公平的,甚至还偏向了小儿子,因为北街的房子虽然位置好,但面积较小,而老街的房子面积更大。

然而,朱根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父亲偏心,将地段更好的房子分给了哥哥。随着时间的推移,北街的房子因为城市发展而增值,而老街的房子则相对贬值。这让朱根更加坚信父亲是在偏袒哥哥。

"爸,凭什么大哥的房子在北街?给我们老街的?"朱根质问父亲。朱敬四耐心解释道:"两套房子面积差不多,都是我辛辛苦苦盖的,你们兄弟俩谁也没吃亏。"然而,朱根并不接受这个解释:"差不多?大哥那套少说也值三十万,我这套顶多二十万,差了十万呢!你一直都偏心他!"

父子俩为此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甚至动起了手。朱敬四毕竟年事已高,不是年轻力壮的朱根的对手,被儿子打倒在地。这场争吵让父子关系降到了冰点。

2.3 补偿协议与矛盾升级

为了平息这场家庭纠纷,村干部出面调解。在多方协调下,达成了一个解决方案:由大儿子朱忠拿出6万元作为补偿,以弥补两套房子的差价。朱忠为了家庭和睦,同意了这个方案。

然而,这个解决方案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一次偶然的机会,朱敬四无意中对朱根说:"你大哥给你的6万块钱差价还是我掏的。"这句话像一颗炸弹,彻底引爆了朱根的怒火。他认为父亲不仅偏心,还在背后操纵一切,根本没有公平可言。

朱根再次与父亲发生激烈争吵,并一气之下将父母的衣物全部扔出家门,将他们赶出了自己的房子。面对儿子的绝情,朱敬四夫妇无奈之下,只能离开家乡,前往江苏张家港打工,过起了漂泊在外的生活。

三、矛盾激化:仇恨的积累

3.1 有家难回的痛苦

离开家乡后,朱敬四夫妇在张家港的一家工厂找到了工作。他们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身体疲惫不堪,但心里的痛苦却更加难以忍受。想到自己辛苦一辈子为儿子盖房娶妻,如今却落得个有家不能回的下场,朱敬四的心中充满了不甘和怨恨。

2012年2月,朱敬四的叔叔去世,夫妇俩不得不回到家乡奔丧。他们本想借此机会与朱根和解,却没想到刚到村口,就被手持木棍的朱根挡住了去路。"我警告过你们,不要再回来!"朱根恶狠狠地说。

朱敬四试图解释,希望能化解矛盾,但朱根根本不听。在村民的围观下,朱敬四感到无比屈辱。一个被自己儿子赶出家门的父亲,在乡亲们面前颜面尽失。他强忍着怒火,没有与儿子发生正面冲突,而是去了大儿子家借住。

3.2 多次冲突与生命威胁

同年9月,朱敬四的大哥去世,他再次回到家乡奔丧。这一次,朱根的反应更加激烈。他听说父亲回来了,竟然拿着菜刀追着朱敬四跑了一条街。要不是村民们及时阻拦,后果不堪设想。

"你再敢回来,我就杀了你!"朱根挥舞着菜刀,大声威胁。朱敬四吓得魂飞魄散,在村民的帮助下才得以逃脱。这一次的经历让朱敬四意识到,他与儿子之间的矛盾已经无法调和,生命安全都受到了威胁。

一个月后,朱敬四因为身体不适回到家乡就医。然而,他的行踪很快被朱根发现。朱根再次手持凶器追赶父亲,朱敬四不得不再次狼狈逃窜。这一系列的遭遇让朱敬四对儿子的怨恨达到了顶点,心中逐渐萌生了一个可怕的念头。

3.3 最后的决裂

2013年2月,朱敬四告诉妻子,他要和小儿子朱根有个"了断"。妻子以为他只是说说而已,并没有放在心上。然而,朱敬四已经下定了决心,要彻底解决这个让他痛苦不堪的家庭问题。

2月25日,朱敬四夫妇回到凤台县,但他们没有回朱根家,而是在县城租了一间小屋住下。3月8日,朱敬四开始秘密准备作案工具。他先后购买了尖刀、斧头、钢管、梯子等物品,为即将实施的计划做准备。

此时的朱敬四已经完全被仇恨蒙蔽了双眼,他不仅要杀死朱根,还要将其全家斩草除根,以绝后患。在他看来,只有这样才能彻底解决问题,让自己不再担惊受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