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包丽案(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案要案详情录》最新章节。

六、三次自杀:从求救到绝望

在这段关系的后期,包丽多次尝试自杀,从最初的求救到最终的绝望。

2019年6月13日,在与牟林翰激烈争吵后,包丽在宿舍割腕自残。这是她第一次尝试自杀,但伤势不重,没有引起校方的重视。

2019年8月30日,包丽再次与牟林翰发生争吵后,吞食了大量药物。牟林翰将她送至医院采取洗胃等救治措施,院方下发了病危病重通知书。这一次,包丽的生命已经岌岌可危。

2019年10月9日中午,包丽与牟林翰再次发生激烈争吵。当天下午,包丽独自外出,入住某公馆房间,服用网购的药物自杀。在自杀前,她在微博上写下了"我命由天不由我"的遗言,设置为仅自己可见。

包丽自杀当天,曾给牟林翰发了三条微信:"此生最遗憾的事情莫过于此了。遇到了熠熠闪光的你而我却是一块垃圾。妈妈今天给你谢罪了。"

牟林翰在发现包丽可能自杀后,于当晚22时55分将她送至医院救治。然而,由于就医时间的延误,包丽的病情已经无法挽回。2019年10月10日,医生宣布包丽"脑死亡",只能靠呼吸机维持生命。

七、漫长的诉讼之路

包丽自杀后,她的母亲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了女儿的手机,看到了那些令人窒息的聊天记录。她这才明白,女儿的自杀是牟林翰长期精神控制和虐待的结果。

2019年11月,包丽母亲就包丽自杀一事向稗荆警方报案。2019年12月6日,包丽家属向北京大学校团委提交举报信,称牟林翰存在生活作风问题,在与包丽交往期间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其他信息,对其进行精神折磨。

2019年12月13日,稗荆大学取消了牟林翰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稗大未名BBS官方微博发布这一消息时表示:"资格也许可以取消,但有些伤害是无法弥补的。"

2020年6月9日,牟林翰因涉嫌"虐待罪"被警方拘捕。2022年7月6日,稗荆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依法开庭审理了被告人牟林翰涉嫌虐待罪刑事及附带民事诉讼一案。因案件涉及个人隐私,开庭以不公开方式进行。

在庭审中,包丽母亲除了主张牟林翰涉嫌虐待罪外,还追加了故意杀人罪的刑事诉讼,希望能两罪并罚。她在附带的民事诉讼中提出赔偿包丽93万元的医药费。

2023年6月15日,稗荆海淀区人民法院对被告人牟林翰涉嫌犯虐待罪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一案依法公开宣判,以虐待罪判处被告人牟林翰有期徒刑三年二个月,同时判决被告人牟林翰赔偿附带民事诉讼原告人蔡某某(被害人之母)各项经济损失共计人民币73万余元。

法院审理认为,牟林翰与被害人不但主观上有共同生活的意愿,而且从见家长的时点、双方家长的言行、共同居住的地点、频次、时长以及双方经济往来支出的情况,可以反映出二人客观上已具备了较为稳定的共同生活事实,且精神上相互依赖,经济上相互帮助,构成了具有实质性家庭成员关系的共同生活基础事实,二人的婚前同居关系应认定为虐待罪中的家庭成员关系。

法院还认为,从辱骂的言语内容、辱骂行为发生的频次、时长、持续性以及所造成的后果而言,牟林翰对被害人的辱骂行为已经构成虐待罪中的虐待行为,且达到了情节恶劣的程度。在被害人精神状态不断恶化,不断出现极端行为并最终自杀的进程中,牟林翰反复实施的高频次、长时间、持续性辱骂行为是制造陈某某自杀风险并不断强化、升高风险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与被害人的自杀身亡这一危害后果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一审宣判后,包丽母亲表示,自案件发生以来,始终未收到对方的道歉,她会立即向检察院申请抗诉,对附带的民事判决部分也不服,准备申请上诉。

2023年7月25日,稗荆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牟林翰虐待刑事附带民事上诉一案公开宣判,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稗荆一中院经审理认为,上诉人牟林翰虐待与其共同生活的同居女友,情节恶劣,且致使被害人死亡,其行为已构成虐待罪,应予惩处。

八、案件的深远影响

包丽案引发了社会对亲密关系中的精神控制、PUA等问题的广泛关注与讨论。该案被媒体报道后,人们开始意识到,精神暴力同样可以致命,而它往往隐藏在"爱"的名义下。

包丽案推动了法律对同居关系中暴力行为的关注。2024年2月27日,人民法院案例库将牟林翰虐待案作为参考案例入库。最高法研究室副主任喻海松介绍,刑法未对虐待罪中"家庭成员"的范围作出明确界定。为有效保护被害人人身权利,确有必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与转型的现实情况,及时明晰虐待罪中"家庭成员"的范围。

该参考案例明确,除了传统的、典型的家庭成员之外,与行为人具有共同生活事实,处于较为稳定的同居状态,形成事实上的家庭关系的人,也可以认定为刑法上的"家庭成员"。对稳定同居的人员实施虐待,包括精神虐待,情节恶劣的,可以虐待罪论处。

2024年3月8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工作报告中举例牟林翰虐待案,指出牟林翰凌辱同居女友致其自杀,以虐待罪判处有期徒刑,确立了婚前同居施暴须以家庭成员承担刑事责任的司法规则。最高法报告还说明,对以"爱"之名家暴未成年人、离异后抢夺藏匿未成年子女等予以司法规制,明确恋爱、同居遭遇对方暴力,可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

包丽案也引发了对PUA(Pick Up Artist)现象的关注。PUA原意是"搭讪艺术家",但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异化为骗色、骗财的手段,甚至以"自杀鼓励"的方式来达到情感操控目的。

在包丽案曝光后不久,一个名为"浪迹情感"的PUA教学公众号被网友们扒出并举报,该公众号随后被永久封禁。这一事件标志着不良PUA产业在中国的式微,但留下的思考远未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