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以退为进(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红楼:王熙凤儿子,自带金手指》最新章节。
日子像松江的潮水,涨了又退。英哥儿在云麓书院安心读了七八天书,把刘山长布置的功课啃得差不多了。
山长看他学得扎实,心里喜欢,只是给他布置了厚厚一叠功课,又列了长长的书单。
“学问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即便在外奔波,这些功课亦不可荒废,书目上的书也要找来细读,每月需将读书笔记与文章寄回书院与我批阅。”刘山长谆谆叮嘱,眼中满是期许。
英哥儿郑重行礼:“学生谨记山长教诲,定不敢懈怠。”
辞别山长,英哥儿便忙碌起来。他雇了好几辆宽敞的马车,亲自去接了那五位愿意远赴松江任教的女先生。
先生们简单的行囊早已收拾妥当,她们衣着朴素却整洁,眼神里透着靠手艺吃饭的人才有的那种韧劲。
一行人乘车来到码头,登上了北去松江的客船。船行数日,再次踏上松江府的地面时,英哥儿竟生出几分“回来了”的亲切感。
他先带着女先生们去了城北的女子学堂。远远望去,灰墙青瓦,簇新整齐,在一片低矮破旧的房屋中格外显眼。王木匠果然没骗人,活儿干得又快又好。
学堂里面更是亮堂。窗明几净,新做的织机一排排摆着,空气里还有淡淡的木头和石灰味儿。后院隔出了一排小屋,是给女先生们住的宿舍,虽然简单,但干净结实。
女先生们里领头的姓赵,是个利落的中年妇人。她里里外外看了一遍,脸上露出笑:“小公子费心了,这地方真好,比我们想象的还好!”其他几位先生也点头,眼里有了光,看得出对这份新差事很期待。
英哥儿心里高兴,但还是说:“委屈各位先生先暂住几天客栈,等里面彻底打扫干净,散了味儿,再搬进来,住着也舒服。”
安顿好先生们,英哥儿立刻去找旺儿。
旺儿正指挥着几个工人在院子里洒扫,一见英哥儿,立刻笑着迎上来:“小少爷,您可回来了!瞧瞧,这学堂盖得可还满意?都是按您的图纸来的!”
英哥儿里里外外看了一遍,心中满意。学堂分了几个区域,有教授纺织的大工间,有学习绣艺的明亮静室,还有识字算数的讲堂,后院则盖了一排小屋作为女先生和远路学生的宿舍,虽然简陋,但胜在干净坚固。
“旺儿叔,辛苦你了,做得很好。”英哥儿点头称赞。
报名的日子,学堂门口挤满了人。来的女孩们大多面黄肌瘦,穿着打补丁的旧衣,眼神怯生生的,被父母推搡着上前。她们的手,很多都粗糙皲裂,沾着洗不掉的污渍,或是冻出了通红的口子。
一位姓宋的女先生看得直皱眉头,她拉起一个女孩的手,那手心的老茧刮得她生疼。
她找到英哥儿,语气严肃:“小公子,不是我们挑剔。只是这织造丝绸,尤其是珠光锦那样的精细料子,最怕的就是粗糙的手。一丝刮痕,整匹料子可能就毁了。您看这些孩子的手……若不好生将养一阵,根本没法碰丝线。”
英哥儿看着那些女孩的手,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明白宋先生说的是实情。
旺儿在一旁听了,有些发愁:“这可咋办?让她们养手,又不能干活,家里肯定不乐意。难不成还得咱们倒贴钱养着她们?”
英哥儿却摇摇头,眼神坚定:“旺儿叔,眼光放长远些。我们不是做慈善,是在培养未来的工人。手,必须养。这样,你去告诉所有报了名的人家,学堂免费教手艺,还管一顿午饭。但有一个条件,学员必须听从先生的指导,用药膏养护双手,不能做粗重活。愿意的,就留下;不愿意的,也不强求。”
命令传达下去,果然又劝退了一小半人家。有些家长嘟嘟囔囔地拉着女儿走了:“真是娇气!学个手艺还这么多讲究!手粗怎么了?不能干活白吃饭有什么用!”
最终,只有二十来个女孩留了下来。英哥儿并不气馁。他对旺儿和女先生们说:“就这些,好好教。等她们学成了,赚了钱,让左邻右舍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到时候,不用我们去请,自然会有人抢着把女儿送来。”
几位女先生相互看看,都觉得这小东家年纪虽小,见识却不凡,句句都说在点子上。她们放下心来,开始细心筛选和教导第一批报名的学生。
安顿好学堂这边,英哥儿又马不停蹄地赶往西郊佘山脚下的工坊。
比起学堂,工坊的规模更大。三排高大宽敞的厂房已经拔地而起,墙体厚实,屋顶铺着新烧制的青瓦,在阳光下泛着沉稳的光泽。工匠们正在做最后的收尾工作。
“地砖都铺好了,通风和采光都按小少爷说的留足了窗户。”工头在一旁介绍,“织机正在陆续打制,等生丝一到,立刻就能安装调试。”
英哥儿仔细检查了一遍,很是满意。母亲王熙凤从南宁调拨的第一批优质生丝已经在路上,不日即将抵达。一切都在按计划推进。
忙完这两桩大事,英哥儿才终于回到了府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