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新的希望(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红楼:王熙凤儿子,自带金手指》最新章节。

翰林院那个最僻静的角落,如今挂上了“译书馆”的崭新牌匾。这里原本堆放着无人问津的前朝杂书,如今被清扫出来,搬进了几张榆木桌案和几个书架。

现在,这里从清晨到日暮,都充斥着各种腔调的番语、激烈的讨论声和翻动书页纸张的哗哗声。

宝亲王水曜在译书馆亲自坐镇了几日,将框架搭了起来。他雷厉风行,直接从广州府十三行征调了一批常年与番商打交道的通译和书记官。

这些人刚踏入这象征着清贵之地的翰林院,个个都显得有些手足无措。他们穿着普通的绸布长衫,皮肤被南方海风熏染的微黑,眼神里是市井商贾的精明与算计,与翰林院里那些言必称圣贤的学士们格格不入。

领头的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姓冯,与英哥儿府上那位老通译同姓,人都唤他冯管事。他操着一口带着浓重粤地口音的官话,对着英哥儿躬身行了一礼,脸上堆着恭敬的笑容:“贾……贾大人,小的们奉王爷之命前来听候差遣。”

英哥儿穿着一身特制的浅青色小官袍,站在院子中央的石板路上。

他目光扫过这群显得有些拘束的南方来人,脸上露出略带腼腆的笑容,声音清亮:“冯管事和各位远道而来,辛苦了。在这里不必拘礼,王爷吩咐了,译书馆初立,万事开头难,要靠各位的经验和才干。”

他这番话说得客气又得体,让冯管事等人稍稍放松了些。但紧接着,英哥儿话锋一转,语气认真起来:“请各位将所知关于海外诸国,尤其是荷兰、英吉利、葡萄牙、西班牙,以及东瀛、茜香等国的所有信息,无论巨细,尽数整理记录。大到国家律法、军队建制、国王更迭,小到港口水深、常见货物价格、民间风俗禁忌,甚至是流传的航海故事、水手间的歌谣,都要。”

他走到一张刚搬来的大书案前,上面已经铺开了一张巨大的世界地图草图,这是根据维尔德神父和冯通译口述,加上十三行记录的零散信息拼凑而成的,许多地方还是一片空白。

英哥儿的小手在地图上几个区域点了点:“重点是这些欧洲国家的战舰制式、火炮工艺、航海技术。还有东瀛,他们的浪人组织、海盗据点、与哪些西方商队往来密切。”他抬起头,眼神郑重,“我们要搜集整理的,不是所谓的万邦来朝的面子活儿,而是海洋对面真实的样子。”

冯管事和手下们面面相觑,他们在十三行做事,惯常是报喜不报忧,粉饰太平,何曾做过这等深入探查他国底细的事情?但看着小状元那异常认真的眼神,想起宝亲王的严令,众人心中一凛,连忙躬身应下:“是,贾大人!小的们一定尽力!”

很快,院子里摆开了十几张书案,墨香混合着南方人爱喝的茶香气息弥漫开来。

冯管事手下的人们开始伏案疾书,将他们多年来整理的书册以及与番商打交道时听到、看到的信息,一一回忆、记录、整理。有人负责誊抄,有人负责归类,还有人负责将零散的信息在地图上尝试标注。

与此同时,贾府东暖阁里也热闹非凡。

铁头、福来、小丫、毛毛等十几个从南宁来的小伙伴,如今成了译书馆的“编外学员”。

他们每天上午在府里跟着维尔德神父和冯老通译学习基础的番语单词和简单会话,下午则被英哥儿带到译书馆,负责一些力所能及的杂事。

比如整理送来的海外物品样本,给各位书记官跑腿递送文书,或者干脆就坐在角落里,听着大人们用各种口音的番语交谈,努力磨耳朵。

铁头记性不如旁人,常常为一个拗口的单词抓耳挠腮,急得满头大汗。福来则显露出惊人的语言天赋,学得最快,偶尔还能结结巴巴地和维尔德神父聊上两句,得意地冲小丫挤眼睛。小丫细心,被安排负责给收集来的海外植物种子、奇异矿石标本贴标签。毛毛依旧安静,却能用他那双巧手,将破损的海外书籍书页修补得平平整整。

英哥儿则每日像一只忙碌的小蜜蜂。他既要跟进译书馆的进度,向水曜汇报,还要完成翰林院修撰的本职工作,下值后还要回到贾府又要督促小伙伴们学习,每天的时间都排得满满当当。

这日午后,他正埋首于一堆从广州带来的旧档,指尖划过一行模糊的字迹:“欧洲诸国,贵族及富户嗜甜,于蔗糖需求极巨,其价堪比白银……”

“蔗糖……”英哥儿轻声念着这两个字,脑海中仿佛有电光闪过。

他想起在南宁的日子,那里气候温热,适合种植甘蔗。干娘黄夫人有时会让人送来用本地甘蔗熬制的土糖,那土糖虽然粗糙,但味道极为香甜。南宁的甘蔗,分明是极好的糖料作物!

一个念头突然冒了出来:如果……如果能将南宁的甘蔗进行改良,大规模种植,熬制出品质更好的糖,甚至直接加工成便于运输的糖浆或糖块,运往欧洲……

那将是比丝绸和瓷器更受欢迎、需求量可能更大的货物!而且,这还能带动南宁当地的民生,让更多的百姓有活计可做,有钱可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个想法让他兴奋起来。一个完整的计划在他脑海中迅速成型。

他回到书案前,铺开信纸,提笔蘸墨,先给舅舅王仁写信,确认珠光锦的产能,确保与薛宝钗的海船交易能顺利进行。

接着,他又给薛蝌叔叔写信,除了商谈续约之事,还郑重拜托他寻找一批上好的南宁蔗种,尽快送来京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