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残关东进(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强汉之墨色如血》最新章节。
陈到在一队亲兵的护卫下巡视着城墙,检查着白毦兵的损失情况。老将军的步伐依旧沉稳,但眉宇间难掩疲惫和凝重。
“白毦营,阵亡二百六十五人,重伤二百一十二人。”白毦兵的伤亡数字更令人心头沉重。他们是攻城的主力,承受了最残酷的登城血战。“其中…包括军侯以上军官十七人。”禀报的军官声音更低。
陈到的脚步在杨峥的遗体旁停了一下。他俯下身,伸出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拂过杨峥冰冷而年轻的脸庞,为他合上了那双犹带不甘的眼睛。沉默了片刻,他直起身,声音沙哑却依旧坚定:“都是好儿郎。收敛好,登记造册,抚恤加倍。”他又看向那些正在收敛尸体的士兵,补充道:“魏军降卒和民夫的尸体,也一并收敛,择地掩埋。此战已毕,勿再多造杀孽。”
长安,丞相行辕。
巨大的沙盘上,代表龙骑营的赤色小旗已迅猛插到了“偃师”的位置,代表中路主力的旗帜则紧随其后,指向了“洛阳”。代表北路马忠疑兵的旗帜在并州方向虚张声势地移动着,南线杨仪的旗帜则牢牢钉在“上庸”附近。
行辕内灯火通明,气氛却比灯火更灼人。信使穿梭不息,带来潼关前线和洛阳方向的最新情报。
“报!陈到将军、魏延将军军报:函谷关已克,残敌肃清,后路稳固!主力正沿官道全速向洛阳挺进!预计明日午时前可抵达洛阳西郊,与龙骑营会师!”
“报!马忠将军军报:疑兵声势已成!魏并州刺史胡遵亲率主力两万余人西进,似欲救援函谷关,已被我疑兵及羌骑袭扰迟滞于蒲坂津附近!”
“报!杨仪大人军报:荆州邓艾所部依旧被牢牢牵制于上庸!其斥候虽有小股北探,但主力未动!”
“报!邓尚书密报:‘飞羽’回报,洛阳城内流言更炽!司马昭强行征粮,民怨沸腾!守城将领之间似有嫌隙!然,司马昭已紧急下令加固城防,征发青壮,并从邺城方向急调援兵,其前锋骑兵已过虎牢关!”
诸葛亮端坐在巨大的沙盘前,羽扇轻轻搁在膝上。跳跃的烛光映照着他清癯而苍白的脸,深邃的眼眸如同古井寒潭,倒映着沙盘上那近在咫尺的“洛阳”模型。他静静地听着每一条军报,手指无意识地在轮椅扶手上轻轻敲击着,发出微不可闻的笃笃声。
行辕内落针可闻,只有信使的脚步声和急促的呼吸声。巨大的压力如同实质,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的心头。灭国之战的最后一步,就在眼前。洛阳,这座象征着曹魏最后气运、也承载着炎汉复兴全部希望的帝都,如同一头受伤却更加危险的困兽,正等待着最终的搏杀。
诸葛亮的声音终于响起,低沉而清晰,打破了令人窒息的寂静,“司马昭困兽犹斗,援兵已在路上。时不我待。”他抬起眼,目光扫过众将,最终落在沙盘上那座象征着洛阳的微缩城郭上,眼神锐利如即将出鞘的绝世神兵。
“传令陈到、魏延:星夜兼程!务必于明日午时前,主力尽数抵达洛阳西郊!休整半日,部署攻城!”
“传令邓芝:流言符契,再加一把火!目标:守城主将!务必使其决战之前,军心离散!”
“传令汉中陈矩:后续火器辎重,不惜一切代价,加快转运!务必于三日内,抵洛阳城下!”
“传令全军…”诸葛亮的语气陡然加重,带着一种决定乾坤的磅礴意志,“洛阳城破之日,论功行赏!三军将士,当奋勇争先,克复旧都,在此一举!”
“遵令!”众将轰然应诺,眼中燃烧起同样炽烈的火焰!
诸葛亮重新拿起膝上的羽扇,对着沙盘上那座“洛阳城”,轻轻地、却无比坚定地挥下。仿佛无形的号角,已经吹响了帝国终战的序曲。潼关的血火刚刚熄灭,更大、更残酷的风暴,已然在洛阳城下酝酿成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当函谷关血战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般飞回潼关,这座刚刚释放出灭国铁流的雄关,陷入了一种奇特的氛围。
城关上下,留守的辅兵和民夫们正在紧张地转运着源源不断从汉中方向运来的后续辎重——更多的粮草、箭矢、伤药,以及军械监加班加点赶制出来的“惊雷”震天雷和雷火箭。车马粼粼,号子声此起彼伏,空气中依旧弥漫着硝磺和紧张的气息。但一种压抑不住的兴奋和隐隐的悲怆,在人们眼中交织。
关城内的临时伤兵营早已人满为患。浓烈的血腥味和草药味混杂在一起。随军医匠和征召来的民妇穿梭在简易的床铺间,清洗、包扎、喂药,压抑的呻吟和偶尔忍不住的惨嚎不绝于耳。一个断了腿的年轻白毦兵死死咬着布巾,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滚落,身体因剧痛而不断抽搐。旁边一个同样年轻、脸上还带着稚气的辅兵,正笨拙地帮他擦拭额头的汗,声音带着哭腔:“石头哥,你忍忍…医匠说…说能保住命…”
“阵亡…二百六十五…重伤三百一十二…”一个文吏模样的人站在伤兵营门口,对着手中的名册低声念叨着刚从前线快马传回的伤亡数字,声音不大,却像重锤砸在每一个路过的人心上。几个等待转运物资的民夫停下脚步,默默地听着,脸上露出戚然。他们都是蜀地的子弟,那些数字背后,或许就有他们熟悉的乡邻面孔。
而在潼关西门内的告示墙前,则挤满了人。留守的军吏刚刚张贴了前线送回的初步捷报和阵亡者名单(部分)。识字的人大声念着:
“…龙骑营锐不可当,已抢占偃师高地!…白毦、陌刀将士浴血奋战,一日破关,魏将司马亮束手!…阵亡将士名录如下:…屯长王铁柱…队率李二牛…锐士杨峥…”
“杨峥?!”人群中一个穿着体面绸衫、显然是官员家仆模样的中年人失声叫了出来,脸色瞬间变得煞白,“是…是杨仪大人家的侄少爷!他…他阵亡了?!”他猛地推开人群,扑到告示前,瞪大眼睛,手指颤抖地在名单上寻找着那个名字。当确认无误后,他像是被抽干了力气,踉跄后退一步,喃喃道:“完了…这可怎么向老爷交代…” 周围的议论声瞬间大了几分,充满了震惊和叹息。杨峥,那个据说很得丞相看好的年轻俊彦,第一个登上函谷关城头的勇士,竟然就这样陨落在了首战之地?勇猛的光环与冰冷的死亡现实,形成了残酷的对比。
而在关内一处略显僻静的角落,陈矩正亲自监督着最后一批火器装车。他比几天前更加憔悴,眼窝深陷,但精神却异常亢奋。函谷关大捷的消息让他悬着的心放下了一半,而儿子陈襄随军推进、负责火器保障的消息更让他老怀安慰。
“都仔细了!这可是送去洛阳城下的!比运潼关更要紧!路上有半点闪失,老子剥了你们的皮!”陈矩嘶哑着嗓子吼着,亲自检查着每一辆车的加固绳索和减震软木。
“陈主簿,您老也歇歇吧,这儿有我们呢。”一个押运校尉劝道。
“歇?”陈矩眼睛一瞪,“我儿在前线拼命!老子在后方多运过去一个‘惊雷’,他们攻城就少死几个人!歇个屁!装车!连夜出发!”他仿佛不知疲倦,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快!再快一点!把这些毁灭的雷霆,送到洛阳城下!
潼关,这座战争巨轮的枢纽,在捷报与伤亡的交织中,在悲伤与急迫的催促下,继续开足马力,将蜀汉倾国之力锻造的战争潜力,源源不断地输向那决定华夏命运的最终战场——洛阳。雄关内外,灯火彻夜不熄,战争的齿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碾向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