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明光文试(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强汉之墨色如血》最新章节。

题目:“今朝廷立银行、统钱法、定官价,然民间豪强阴蓄疑虑,偏远郡县推行维艰,且有私铸之忧。试析此中困局根源,并提出应对之策。”

此题一出,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几乎所有考生都精神一振,这正是当前最炙手可热的话题,街头巷尾皆有议论,但要在策论中写好,却需真知灼见。

考场内,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陡然密集起来。

来自益州的士子,或许亲历过成都罗奎案,笔下格外犀利,直指豪强垄断之弊,建议“以雷霆律法断其私营,以官仓平粜稳其民心,更需以银行之便利导利於民”。

一位曾在边境与胡商打过交道的考生,则从边贸实际出发,强调银票汇兑之利,提出“应增设在边陲重镇之分行,便利商旅,使胡商亦乐用汉钱,则其势自成”。

甚至有一位考生,大胆建议“可仿‘平准’旧制,设立‘平准仓’而非仅平粜粮,于各地储备关键物资,根据市场波动以新钱收购或抛售,既可平物价,亦可巩固新钱信用”。

当然,亦有考生空泛地谈论“陛下圣明,丞相神策”,或一味抨击“与民争利”,却提不出任何建设性意见,显然难入考官法眼。

午时,短暂休息。

宫中提供简单的饭食和热水。士子们或匆匆用餐,或继续沉思,或三三两两低声交流试题,气氛依旧紧张。监考吏员穿梭其间,目光锐利。

第三场:算学。

此题重在务实,考察处理实际政务的计算能力。

题目模拟了一个复杂的后勤调度问题:“今有军粮十万石,需自长安运往辽东襄平。大车每辆载五十石,日行六十里,需民夫三人,耗粮若干;小船每艘载二百石,日行百里(顺水),需船工五人,耗粮若干。其间路途,半为陆路,半需经黄河、潞水漕运,中转损耗皆有定数。试计算:若限期五十日送达,需调配大车、小船各几何?总计需民夫、船工几何?耗粮几何?何种方式组合最为经济速效?”

此题涉及多元方程、效率优化,绝非仅会加减乘除者可解。顿时考场上算筹噼啪作响,不少人额头冒汗,愁眉苦脸。那些精通数算的考生则如鱼得水,手指翻飞,迅速推演。此题意在选拔将来可入户部、工部、后勤部门的干才。

第四场:律法。

考题并非简单背诵律条,而是案例分析。

“案例:甲持大汉皇家银行所兑之新钱,向乙购买田产。乙拒收,称‘只认金银与旧钱’。甲诉至官府。与此同时,官府查获丙私铸劣质新钱,流入市场,致丁受骗。试依《整顿钱法诏》及汉律精神,判析甲乙之讼,并论丙之罪责及如何追查惩处、补偿丁之损失。”

此题综合考察了对新诏令的理解、法律适用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考生需清晰引用诏书中“拒收新钱与私铸同罪”的条款,判断乙违法;需分析私铸之罪及量刑;还需提出如何追缴赃款、补偿受害人。一道题,考出了律法、情理与新政执行力度的结合。

日落时分,钟声再鸣,考试结束。

所有考生停笔,无论完成与否,皆需起身离案。吏员们上前,仔细收卷、糊名(将写有考生姓名籍贯的部分封贴起来)、编号。整个过程井然有序,肃穆无声。

士子们拖着疲惫的身躯,随着人流缓缓走出明光宫。有人面露得色,侃侃而谈;有人神情沮丧,沉默不语;有人边走边仍在沉思,推敲自己的答案。宫门外,等候的家人、书童、同乡立刻围拢上来,询问情况,寒暄安慰之声此起彼伏。

诸葛亮并未立即离去。他站在宫阙之上,望着下方如潮水般退去的人群,目光深远。蒋琬呈上刚刚收齐、厚厚一叠的试卷,感叹道:“丞相,试卷在此。观今日士子答题之情状,确有不少见识不凡、切中时弊者,尤其是策论与律法两场,颇多亮点。然亦有不少人困于经义,拙于实务。”

董允补充道:“尤其算学一科,恐将淘汰大半。然能通过者,必为实干之才。”

诸葛亮微微颔首:“此正吾所望也。科举非为选寻章摘句之老雕虫,乃为求经世致用之国士。通知所有阅卷官,即刻于偏殿集中。所有试卷糊名编号后,由专人誊抄副本,以防笔迹辨认。阅卷分房进行,每房由经学、实务官员共同组成,互相参详。初阅、复阅、终审定等,皆需多人签名画押。最终排名,需综合四科成绩,尤重策论与律法。十日之内,必须完成所有评阅,排出名次,呈报陛下与老夫。”

他的声音虽疲惫,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记住,尔等笔下,非仅文字优劣,实乃大汉之未来。务必公允!”

“是!”蒋琬、董允深知责任重大,躬身领命。

夜幕降临,明光宫内的烛火却比往日更加明亮。阅卷的官员们挑灯夜战,开始了繁重而关键的评阅工作。而宫外,整个长安城都在热议着今天的考试,猜测着谁能脱颖而出,等待着十日后那张决定命运的皇榜。

一场考试,检验的不仅是数千士子的才学,更是这个新兴帝国选拔人才、重塑官僚体系的决心与能力。大雪不知何时又悄然飘落,覆盖了长安城的街巷,也仿佛要掩盖掉白日里的所有喧嚣与挣扎,只待来日放榜,再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