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明光文试(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强汉之墨色如血》最新章节。

明光宫阙聚群英,羽林核验序分明。

经义深微探根柢,策论纵横见赤诚。

算筹频移推国计,律条细辩求公平。

岂独文章竞高下,心志才器皆堪衡。

肇元二年的冬月,长安城寒意凛冽,呵气成霜。然而,位于未央宫北侧、原本隶属于少府,用以储藏锦缎珍玩的明光宫,却一改往日的静谧,在晨曦微露中便已人声鼎沸,车马辚辚。朱漆宫门大开,门前广场上,来自四海九州的士子们排起了蜿蜒长队,等待着决定他们命运的核验入场。

宫墙高耸,新挂起的巨幅匾额上,“求贤若渴”四个鎏金大字在冬日稀薄的阳光下灼灼生辉,仿佛帝王灼热的目光,注视着下方攒动的人群。羽林卫士卒盔明甲亮,手持名册、验传(身份证明),神色肃穆,严格核对着每一位考生的身份、籍贯、荐书(若有),并搜查是否夹带违禁之物。气氛庄重而紧张。

士子们衣着各异,神情万千。有身着蜀锦华袍、头戴进贤冠的世家子弟,神情矜持,顾盼间自带一股优越;有穿着浆洗发白的粗布青衫、小心翼翼捧着自制布囊的寒门学子,眼神中充满渴望与忐忑;更有甚者,身着羌人的裘皮坎肩、氐人的绣花绑腿,或高鼻深目略带胡气的边地青年,他们好奇地打量着巍峨的宫阙与周遭的一切,既兴奋又有些格格不入的拘谨。语言各异,南腔北调交织在一起,汇成一曲帝国求贤的独特乐章。

宫门之上,廊台之中,丞相诸葛亮身着绛紫色丞相朝服,头戴远游冠,腰悬金印紫绶,正凭栏而立。他面容清癯,目光如炬,缓缓扫视着下方鱼贯而入的士子洪流。虽连日忙于筹备科举、处理政务,略显疲惫,但眉宇间却透着一股欣慰与期待。

录尚书事蒋琬、侍中董允等重臣陪侍在侧。

蒋琬感叹道:“丞相请看,天下英才,尽汇于此。陛下‘不拘门第,无论华夷’之诏,真乃亘古未有之圣德,方能引来如此盛况。”

董允则略显谨慎:“盛况固然可喜,然人员繁杂,恐良莠不齐。且其中必有高门遣来一试深浅者,亦有边夷怀揣试探之心者,录取尺度,需仔细拿捏。”

诸葛亮羽扇轻摇,声音平和却蕴含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公琰(蒋琬字)、休昭(董允字),为国取士,首重‘公正’二字。无论其来自何方,出身如何,今日能站在此地的,皆是经过州郡筛选或敢于自荐的有志之士。吾等要做的,便是以同一把尺子,量尽天下才器。唯有如此,方能真正野无遗贤,令天下人心服口服。”

他顿了顿,目光变得更加深邃:“至于考题,经义观其根基,策论考其见识,算学验其务实,律法测其明断。四科并举,正是要筛去那些只会死读经书、空谈玄理的迂腐之辈,选出真正能匡扶社稷、经世致用的干才。此非独为今日之试,实乃为未来数十年之国运奠基。”

言罢,他转身,对身后恭敬侍立的考务官(由国子监博士、御史台精明吏员组成)沉声道:“开考在即,各就各位。核验、引座、发题、监考、收卷,各个环节,务必严谨,杜绝任何舞弊疏漏。但有违规者,无论身份,立即逐出,永不录用!若吏员有徇私者,严惩不贷!”

“谨遵丞相令!”众考务官凛然应诺,迅速散去,奔赴各自岗位。

辰时正刻(上午7点),钟磬长鸣。

宫门缓缓闭合,将外界喧嚣隔绝。数千名士子在羽林卫和考务吏员的引导下,按照提前发放的考牌号,有序进入被临时改造为考场的各个大殿、偏殿乃至廊庑。殿内早已布置整齐,一排排低矮的案几(或称考桌)整齐排列,间距足以防止窥视。每张案几上已备好毛笔、墨锭、砚台、清水以及厚厚一叠素纸,角落还放有一副算筹(计算工具)。地面铺着芦席,考生需跪坐应试。虽有炭盆,但殿宇深广,寒意依旧刺骨,对考生的意志与身体皆是考验。

第一场:经义。

考题由诸葛亮与几位大儒最终议定,并非简单默写,而是深具思辨。

题目一:“《尚书·洪范》言‘王道平平’,何解?试结合《孟子》、《荀子》相关论述,阐发之。”

此题考察对儒家经典核心政治理念的理解深度,需融会贯通,非死记硬背者可答。

题目二:“《春秋》‘大一统’之义,于当今大汉中兴、四海初定之局,当如何体现并践行?”

此题更具现实意义,要求考生将经典理论与当前政治实践相结合。

考题一发,殿内顿时响起一片轻微的吸气声和纸张翻动声。不少埋头苦记的考生顿时傻眼,而真正有学识者则目光炯炯,开始研磨构思。

一位来自荆州的寒门学子,眉头紧锁,沉吟片刻后,眼中渐露光彩,奋笔疾书,从“王道”之公平均平,论及孟子仁政、荀子礼法,最终落于当今朝廷整顿钱法、开科取士亦是追求“平平”之道。

而一位衣着华贵的世家子弟,起初下笔如有神,引经据典甚是华丽,写到后段却略显空洞,显然对如何“践行”缺乏深刻思考。

那位羌人青年,汉文书写虽略显稚拙,却努力结合本族部落联盟的经验,谈论“大一统”并非吞并,而是“和而不同”,引得偶尔巡经过的监考吏员微微侧目。

第二场:策论。

此乃重头戏,旨在考察士子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题更是直指时弊,与国策紧密相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