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杏叶初识西来术(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针途》最新章节。

医学堂的钟声悠扬回荡,林闻溪与同学们怀着忐忑又期待的心情,走进了西苑的红砖楼。这里是西医教学区,与东苑的中医部风格迥异——走廊墙壁上挂着人体解剖图,玻璃柜中陈列着各种骨骼标本,空气中弥漫着福尔马林的特殊气味。

“今天第一课是生理学,由麦克莱恩先生讲授。”周振邦低声介绍,“他是美国人,耶鲁大学医学博士,据说脾气不太好。”

教室门开处,一位西装革履、金发碧眼的外国教授大步走进,手中拎着一个棕色的皮革医箱。他约莫四十岁年纪,鼻梁高挺,眼神锐利,扫视教室时自带一股威严。

“Good morning, gentlemen.”麦克莱恩将医箱放在讲台上,用带着口音的中文继续说,“我是麦克莱恩博士,从今天起负责你们的生理学课程。首先,我要问一个问题:什么是生命?”

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们面面相觑,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难以回答。

李文瀚犹豫地举手:“《黄帝内经》云:‘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故生命乃天地之气相合而生。”

麦克莱恩不置可否:“很诗意,但不科学。还有人要回答吗?”

周振邦站起来:“西医认为,生命是心脏跳动、肺部呼吸、大脑思考的综合表现。”

“接近了,但仍不准确。”麦克莱恩打开医箱,取出一件令所有学生震惊的东西——一个用玻璃和金属制成的心脏模型,细节精致,甚至连血管都清晰可见。

教室内响起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孙明远脸色发白,下意识地后退半步。赵大勇直接捂住了嘴,仿佛要呕吐。

麦克莱恩无视学生们的反应,冷静地讲解:“这是根据真实人类心脏制作的模型。生命,从生理学角度而言,是器官功能的有机结合。今天,我们就从心脏开始了解人体的奥秘。”

他熟练地拆卸模型,展示内部结构:“这是左心室,这是右心房,这些是瓣膜...心脏就像一个精密的泵,日夜不停地工作,将血液输送到全身。”

林闻溪虽然也感到不适,但更多的是好奇。他想起父亲讲过“心主血脉”的理论,与眼前这个精密“泵”的机制竟有异曲同工之妙。

麦克莱恩继续道:“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心脏被称为‘君主之官’,主神明。但在现代生理学中,心脏只是循环系统的中心,而思维和情感由大脑负责。”

这句话引起了骚动。一个学生忍不住站起来:“博士,中医认为心藏神,主神明,并非只是泵血之器!”

麦克莱恩挑眉:“证据呢?你能展示所谓的‘心神’吗?科学需要实证,不能仅靠古籍记载和哲学思辨。”

那学生一时语塞,面红耳赤地坐下。

林闻溪若有所思。他注意到麦克莱恩虽然言辞尖锐,但并非全盘否定中医,只是要求证据。这种重视实证的态度,与父亲“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教导其实有相通之处。

课程继续进行,麦克莱恩展示了血液循环的路径,解释了动脉血与静脉血的区别,还拿出听诊器让学生们轮流听自己的心跳。

当听到自己胸腔内那规律而有力的搏动声时,林闻溪感到一种奇妙的震撼。这与他诊脉时指尖感受到的跳动相互印证,却是全然不同的体验。

课间休息时,学生们分成几堆激烈讨论。

“简直骇人听闻!将人体视为机器,将心脏比作泵,全然不顾气与神的存在!”一个学生愤慨道。

周振邦反驳:“但麦克莱恩博士讲得很有道理啊!血液循环是威廉·哈维在1628年就证实了的,如今西医外科凭借这些知识能做许多中医做不到的手术。”

李文瀚推推眼镜:“《医林改错》中,王清任也曾亲验脏腑,改正古籍错误。重视实证本是医家应有之义,不必分中西。”

孙明远低声道:“但那心脏模型实在可怖,想到人体内部是那般模样,几日都睡不安稳了。”

赵大猛连连点头:“就是就是,早知道西医要接触这些,我还不如只学中医...”

林闻溪沉默不语,内心却波涛汹涌。麦克莱恩的课程给了他巨大冲击,不仅是视觉上的,更是观念上的。中医强调整体与功能,西医专注局部与结构,两种视角似乎截然不同,却又在描述同一个人类身体。

第二节课开始时,麦克莱恩提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问题:“根据你们所学,如何诊断心脏疾病?”

一个学生回答:“中医诊脉可知心气盛衰,心阳不足则脉弱,心火亢盛则脉数...”

麦克莱恩点头:“很有意思。在西医,我们通过听心音、测脉搏、量血压,以及最新的心电图来诊断心脏疾病。”他展示了几张心电图图纸,“这是不同的心律,正常的心跳和有疾病的心跳看起来完全不同。”

林闻溪目不转睛地看着那些曲折的线条,忽然发现这与脉诊记录下的脉象图有某种相似之处——都是对生命体征的图形化记录,只是方式和技术不同。

课程接近尾声时,麦克莱恩做了总结:“我不要求你们立即接受西医理论,但要求你们保持开放的心态。医学的进步离不开质疑与验证,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