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旧雨新知皆是客(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针途》最新章节。
医学堂的食堂是一座宽敞的旧式厅堂,木梁高悬,桌椅整齐。每日用膳时分,这里便成了各种思潮碰撞的场所。林闻溪与室友们端着食盘,寻了张长桌坐下。
“听说昨日生理课后,有人连夜写信回家,说要退学呢。”周振邦压低声音说。
赵大勇扒拉着碗里的米饭,闷声道:“若不是家里期望高,我今日就想收拾行李...”
“大勇兄何出此言?”一个清亮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众人转头,见一位身着湖蓝色长衫的青年站在那儿,眉目清秀,气度不凡。
青年自来熟地坐下:“在下顾静昭,杭州人氏。方才无意听到诸位交谈,冒昧插话,还望海涵。”
周振邦挑眉:“顾兄有何高见?”
顾静昭微笑:“我只是觉得,既入医学堂,当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觉悟。西医虽奇技淫巧,然其中亦有可鉴之处。”
这话引起了邻桌一位西装革履的学生注意。他转过身来,金丝眼镜后的眼睛闪着锐利的光:“顾兄此言差矣!医学唯有科学一途,中医玄虚之说,迟早被时代淘汰。”
顾静昭不慌不忙:“还未请教兄台大名?”
“鄙人梁启远,广州人。”推了推眼镜,“家父是博济医学校毕业的西医,我自幼接触的是解剖、细菌、生理学。中医那些阴阳五行之说,虚无缥缈,如何能与科学相比?”
林闻溪忍不住插话:“梁兄,中医历经千年验证,若全然无效,何以能传承至今?”
梁启远转身正视林闻溪:“这位同学,传承久远不等于科学有效。放血疗法也曾流行数百年,如今证明害人多于利人。”
顾静昭轻笑:“梁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医辨证施治,因人制宜,岂是简单粗暴的放血可比?”
眼看争论渐起,一位一直安静吃饭的瘦弱学生忽然抬头:“诸位之争,犹如盲人摸象,各执一词耳。”
众人皆看向他。那学生放下筷子,徐徐道:“在下沈惟敬,家祖父、父亲皆是中医,然舅父留学日本习西医。故自幼兼习二者,略知长短。”
沈惟敬声音平和:“中医长于整体观和功能调节,西医强于局部诊断和病原治疗。譬如昨日麦克莱恩博士所讲心脏,西医见其结构,中医究其功能,本可相辅相成。”
这番公道话让激烈的气氛缓和下来。越来越多学生围过来听这场自发形成的辩论。
一个粗布衣衫的学生激动地说:“俺爹是乡下郎中,用草药治好无数人!洋人的药贵得很,普通百姓哪用得起?”
另一个穿着时髦洋装的学生立即反驳:“科学无国界!日本维新后全面引进西医,如今国强民健。中国若固步自封,只有继续挨打!”
林闻溪静静地听着各方观点,忽然注意到食堂角落独自坐着一个身影。那是个面色苍白的青年,对周围的争论充耳不闻,专注地在笔记本上写着什么。
“那是谁?”林闻溪低声问周振邦。
周振邦瞥了一眼:“哦,他叫秦若虚,怪人一个。据说出身医学世家,但性格孤僻,从不与人交往。整天就是写写画画,不知在研究什么。”
午餐结束后,林闻溪特意绕到秦若虚刚才坐的位置,发现桌上遗落了一本笔记。他拾起来,只见封面上工整写着“医道探赜”四字。翻开内页,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病例分析,中西医观点并列对比,还有精细的人体解剖草图。
林闻溪匆匆追上已经走到门口的秦若虚:“秦同学,你的笔记。”
秦若虚愣了一下,接过笔记,微微颔首:“多谢。”转身便要离开。
“请留步,”林闻溪忍不住问,“我看笔记中你将中西医观点并列比较,很有见地。为何不参与大家的讨论?”
秦若虚目光低垂:“喧哗之争,无益于医道精进。”言毕匆匆离去。
下午是中医药理学课程,由陈景尧监事亲自讲授。教室设在东苑的传统书斋内,与西苑的现代化教室形成鲜明对比。
陈监事须发皆白,身着长衫,开场便道:“今日我们讲《本草纲目》药物分类法。有同学或许认为这是老古董,不如西医药理科学。”他目光扫过全班,“但我要问:李时珍将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十六部,依据何在?”
学生们面面相觑。梁启远站起来:“按照现代科学,这种分类法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
陈监事微笑:“那么请问梁同学,西医的药理分类法又是如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