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叩诊听筒辨虚实(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针途》最新章节。
“若虚兄,这是?” 秦若虚头也不抬:“我将心音转化为可视波形,与脉象图对比。你看——”他展示两张图纸,“这是滑脉的脉象图,这是相应的心音波形。看这个特征峰,似乎有相关性。”
林闻溪惊叹不已:“你是在寻找脉象与心音之间的科学联系?”
秦若虚点头:“中西医诊断,皆在探求人体信息。只是获取方式不同,若能找到对应规律,岂不美哉?”
这个机会主义的合作让两人兴奋地讨论到深夜。他们设想了一种结合中西医诊断的“综合诊法”:既用听诊器、血压计获取客观数据,也通过望闻问切把握整体状态;既做实验室检查明确病原,也通过辨证分析确定病机。
几天后,医学堂收治了一位新患者——一位咯血不止的富商。令人棘手的是,这位患者既不信中医为“玄学”,也不信西医为“蛮术”,诊断工作陷入僵局。
林闻溪鼓起勇气提议:“可否让学生一试综合诊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教员们的许可下,林闻溪和秦若虚合作对患者进行了全面检查。他们先用听诊器、叩诊锤进行西医体格检查,发现右肺中叶有持续湿啰音和浊音;接着进行中医四诊,见患者面色苍白、舌淡苔少、脉细弱无力。
林闻溪分析:“西医体格检查提示右肺中叶病变;中医辨证属气不摄血,脾肺两虚。虽表现咯血,实为虚证,不当一味清热凉血。”
基于这个判断,他们没有采用常规的止血方案,而是建议用归脾汤加减健脾益气、引血归经,同时配合西医的支持疗法。
出人意料的是,治疗三天后,患者咯血明显减少,精神好转。这个成功案例在医学堂引起轰动。
麦克莱恩特意找到林闻溪:“你的诊断思路很独特。不拘泥于中西界限,而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
陆老也颔首赞许:“《内经》云:‘圣人杂合而治,各得其所宜’。现代医学纷繁复杂,更需融会贯通之道。”
然而争议也随之而来。一些保守派教员批评这种“不中不西”的方法缺乏理论体系;激进派学生则认为这是折衷主义,缺乏原则。
面对质疑,林闻溪在课堂讨论中坦言:“我不是要创造新体系,只是觉得作为医者,应当以患者为中心,而不是以理论为中心。中西医诊断各有所长,为何不能取其精华,兼收并蓄?”
他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就像盲人摸象,每个盲人只摸到一部分,都以为那是完整的大象。西医摸到了象腿,中医摸到了象鼻,其实都是同一头大象的不同部分。我们为何要争论腿和鼻哪个更重要,而不是合作认识完整的大象呢?”
这个比喻深入人心,就连最固执的梁启远和顾静昭也开始反思自己的立场。
周末,林闻溪收到祖父来信。信中写道:“闻溪吾孙:得知汝在学堂博采众长,祖父心甚慰。医道无涯,惟精惟诚;中西之学,皆求真理。望汝保持开放之心,既不盲从西说,也不泥古不化。切记:善医者,眼中只有患者,没有派别。”
这封信让林闻溪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道路。他开始系统整理自己的学习心得,将西医诊断与中医辨证相结合,创建了一套“中西医结合病案记录格式”,包括西医体格检查、实验室数据、中医四诊信息、辨证分析和综合治疗方案等部分。
秦若虚看到后大为赞赏,主动帮助完善细节。更令人惊喜的是,麦克莱恩和陆老都表示支持,建议在部分学生中试点使用。
秋深时节,医学堂的银杏叶金黄灿烂。林闻溪站在树下,望着中西合璧的校园建筑,心中充满希望。
叩诊听筒辨虚实,望闻问切察阴阳。在这个大变动的时代里,一种新的医学思维正在萌芽——它不简单否定传统,也不盲目崇拜西方,而是立足临床实效,博采众长,融会贯通。
林闻溪知道,这条路注定坎坷,但值得走下去。因为他相信,真正的医学应当超越派别之争,回归到最本质的使命——解除病痛,守护生命。
风吹过,杏叶纷飞如雨。在这金色的雨中,林闻溪仿佛看到了未来医学的模样:中西合璧,古今融合,以人为本,生命至上。而他们这一代人,正是这个未来的开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