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叩诊听筒辨虚实(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针途》最新章节。

清晨的西医诊断学教室内,一种新奇的气氛弥漫其中。长桌上整齐排列着闪光的金属听诊器、精致的叩诊板和小锤,还有各种型号的血压计。学生们好奇地摆弄这些器械,窃窃私语。

麦克莱恩博士今日格外郑重:“诊断是医学的基础。西医诊断依靠视、触、叩、听四诊,与中医望、闻、问、切四诊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他拿起听诊器:“这是雷内克医生于1816年发明的听诊器。通过它,我们可以听到心音、呼吸音、肠鸣音...这些声音能告诉我们许多关于身体健康的信息。”

梁启远迫不及待地戴上听诊器,贴在周振邦胸前,突然惊呼:“我听到心跳了!像马蹄声一样!”

麦克莱恩微笑:“正常心音的确如同‘咚-嗒’的马蹄声。若有‘呼-呼’的杂音,则可能提示瓣膜问题。”

接着他演示叩诊技巧:“不同部位的叩击声可反映下方组织的密度。清音、浊音、实音、鼓音...每种声音都讲述着不同的故事。”

林闻溪尝试着在自已胸部叩击,仔细分辨声音的细微差别。他忽然想到中医切诊中的鼓指、按指手法,与叩诊颇有神似之处。

下午是临床实习时间,学生们分组随教员前往病房实践诊断技能。林闻溪所在的小组由麦克莱恩亲自带领,前往那个病情特殊的厨工病房。

厨工的状况略有改善,但仍危重。麦克莱恩示范全套西医体格检查:视诊皮肤瘀斑、触诊淋巴结肿大、叩诊肺部实变、听诊湿性啰音...

“患者左肺下叶叩诊呈浊音,听诊有湿啰音,提示肺炎和积液。”麦克莱恩总结道。

就在这时,陆九芝老先生也前来查房。他进行了传统的中医四诊:望神、色、形、态;闻声息、气味;问病史、感受;切脉象...

“脉沉细数,舌绛紫无苔,此乃热入营血,瘀血内阻之象。”陆老沉吟道。

两位大师并肩站在病床前,罕见地没有争论,而是各自陈述诊断发现。

麦克莱恩忽然问:“陆先生,您通过切脉能感知到什么?脉象沉细数在西医看来是心率快而弱,往往提示心功能不全。”

陆老微微一笑,示意麦克莱恩将手指放在患者桡动脉上:“脉虽细微,然有根;虽数急,然有神。此乃邪盛正虚,然生机未绝之象。非单纯心功能不全可概括。”

麦克莱恩认真体会着指下的搏动,虽然无法完全理解陆老所说的“根”与“神”,但确实感受到一种难以言表的生命信息。

林闻溪忽然开口:“博士,您能让我用听诊器听听患者的心脏吗?”

在麦克莱恩的指导下,林闻溪将听诊器头置于患者心前区。他听到的心音微弱而快速,伴有轻微杂音。奇妙的是,这种听觉信息与他指下感受到的沉细数脉相互印证,却又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如何?”麦克莱恩问。

林闻溪思索片刻:“听诊器让我听到了心音的具体特性,而切脉让我感受到了整体的气血状态。二者似乎...互补。”

这个观点引起了在场师生的兴趣。顾静昭质疑:“闻溪,中医脉学精微深奥,岂是简单心音所能替代?”

梁启远反驳:“但听诊器能提供客观准确的信息,比模糊的脉象描述科学得多!”

陆老与麦克莱恩对视一眼,罕见地没有加入争论,而是鼓励学生们继续探讨。

随后的课堂上,麦克莱恩系统讲授了心肺听诊的技巧和意义,而陆老则深入讲解了二十八脉象的辨识与临床意义。许多学生发现,自己不由自主地同时学习着两种诊断体系。

林闻溪特别专注,他在笔记本上画出对比表格:左侧记录西医听诊叩诊的发现,右侧对应中医脉象舌象的表现,下方则标注病机解释和治疗思路。

一天晚上,林闻溪在实验室偶遇秦若虚。令他惊讶的是,秦若虚正在尝试将听诊器连接到一个自制装置上,记录心音波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