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医疗站点遍地开(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针途》最新章节。

初夏的延安,黄土高原披上了一层新绿。林闻溪站在新落成的中央医疗站前,望着墙上那张越来越密集的医疗网点分布图,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图上,代表医疗站点的红旗已经插遍了边区各个角落。

“三个月,九十七个医疗站点。”傅连暲不知何时来到他身后,语气中满是感慨,“闻溪,你做到了几乎不可能的事。”

林闻溪摇摇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全体医护人员和老百姓共同努力的结果。”

故事要从三个月前说起。那是个春寒料峭的早晨,林闻溪被紧急召见到周副主席的办公室。

“闻溪同志,前线情况严峻啊。”周副主席指着地图上的标记,“日军加紧扫荡,许多村庄缺医少药,老百姓生病受伤只能硬扛。我们必须尽快建立覆盖整个边区的医疗网络。”

林闻溪看着地图上广袤的区域,感到肩头沉甸甸的责任:“主席,我们需要大量医护人员和药品设备,这些都很短缺。”

“困难是有的,但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周副主席目光坚定,“你们医疗播种队的经验很好,要推广开来。有什么具体要求,尽管提出来。”

回到研究所,林闻溪立即召集团队研究方案。最大的难题是人员短缺:经过培训的医护人员远远不够分配。

“能不能缩短培训周期?”有人提议。 “不行,医疗质量不能打折。”林闻溪否定道,“我倒有个想法:分级培训,建立三级医疗网。”

他的设想是:中央医疗站负责培训骨干和疑难重症救治;分区医疗站处理常见病和多发病;村医疗点负责初级救护和预防保健。

“村医疗点可以由略懂医术的民兵或识字班学员担任。”顾静昭补充道,“我们编写简易手册,教他们识别常见病和处理急症。”

方案确定后,大规模培训开始了。最大的培训点设在延河边的一片开阔地上,上百名学员同时接受培训。林闻溪发明了“见学式”教学:学员围成圆圈,看教员示范,然后分组练习。

教材也做了创新。除了《战地医疗手册》,还增加了《常见百病防治图说》,用连环画形式讲解疾病防治知识,即使不识字的人也能看懂。

“这个好!”一位老村长拿着图说赞不绝口,“俺村王老汉就是不识字,看了这图都知道咋防痢疾了。”

然而建立医疗站点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最大的困难是药品器械短缺,许多站点只有几包草药和少量绷带。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一位分区医疗站负责人诉苦道。

林闻溪团队再次发挥创造力:用竹片代替夹板,用蒸煮过的旧布代替纱布,用土法提炼的食盐配制生理盐水...

更重要的是大力发展中药种植。每个医疗站点都开辟了药圃,种植常用药材。还发起了“一村一品”运动,每个村庄根据土壤气候特点,重点种植一两味药材,然后相互交换。

“李家沟适合种黄芪,王家庄适合种黄芩,赵家堡适合种甘草...”顾静昭指着分布图介绍,“这样既保证了药材多样性,又形成了规模效应。”

最让人感动的是老百姓的参与热情。听说要建医疗站,许多村庄自发组织起来,有的腾出窑洞,有的捐献木材,有的义务出工。

杨家沟有位杨大娘,把儿子结婚用的新房让出来做医疗点:“娃儿的婚事可以推迟,救人治病耽误不得!”

在这样的群众支持下,医疗站点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到第二个月末,已经建立了六十多个站点。

但新的问题出现了:许多站点缺乏持续运营能力。有的村医疗点因为负责人被调往前线而陷入瘫痪,有的分区站因为缺乏指导而诊疗水平参差不齐。

林闻溪立即调整策略,建立了“巡回指导制”。由中央医疗站派出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定期到各站点巡回指导,解决疑难问题,带教当地人员。

他还发明了“病例传阅法”:各站点将疑难病例记录下来,由巡回人员收集带回中央站,组织专家讨论后,再将诊疗方案反馈回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