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无声的呐喊(中)(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山河渡客:手机号的第一百位机主》最新章节。
第30章:无声的呐喊(中)
找到赵晨光,如同在迷雾中锁定了一座灯塔的坐标。但如何让灯塔注意到远方一艘沉默的小船,并且愿意为之投来一束光,则需要更精巧的航术。
“直接给他发私信,附上视频链接?”陈舟提出最直接的方案,但随即自我否定,“太生硬了。对于一个沉浸在技术世界、且对过去可能抱有复杂情绪的人来说,这种‘精准投递’反而可能引发抵触,觉得是某种精心设计的骗局或者道德绑架。”
苏哲点头附议:“关键在于‘自然’与‘共情’。需要创造一个情境,让他自己‘发现’这些视频,并产生主动了解的欲望,而不是被动接收。”
林夏的指尖轻轻敲击桌面,目光落在系统界面沈默那些视频的标题和文字片段上。“你们看这些文字,‘你们用耳朵听风,我用眼睛看风拂过柳梢的弧度’,‘对不起和我爱你的手语很像’……这些不是诉苦,是诗,是另一种感知世界的哲学。赵晨光是VR开发者,他致力于构建虚拟世界,本质上也是在探索人类感知的边界。或许,沈默的‘无声世界’,恰恰能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
一个计划的雏形在她脑中逐渐清晰。
“我们不直接推送沈默的视频。我们创造一个机会,让赵晨光接触到这些文字本身,让他先被文字的力量和其中蕴含的独特世界所吸引。当他产生‘这是谁写的?’‘还有更多吗?’的好奇时,再顺理成章地引导他发现背后的视频和沈默本人。”
“具体怎么做?”陈舟追问。
“需要一个‘媒介’,一个赵晨光会关注且信任的信息源。”林夏看向平板电脑上李铭的聊天窗口,“‘时光侦探’最擅长此道。”
她联系了李铭,简要说明了情况(隐去了系统部分,只说是帮助一位听障朋友寻找旧友),并提供了沈默视频中那些打动人心的文字片段。
“有意思!”李铭很快回复,“用文字作为‘钩子’,钓起对内容本身的兴趣。交给我,我知道怎么操作。”
李铭的行动力惊人。几天后,在一个专注于科技与人文交叉领域的高质量网络社群中,出现了一篇匿名的帖子,标题是 《算法之外:那些被遗忘的感知维度》 。
帖子从VR/AR技术对感官的延伸与模拟谈起,探讨在追求视觉、听觉极致体验的同时,我们是否忽略了其他感知世界的可能性。接着,文章引用了“一位匿名听障创作者”的文字:
“当我们谈论声音,你们定义分贝与频率;而我定义光影的颤动、指尖的触感、心脏的共鸣。我的世界并非寂静,只是换了一张歌单。”
“沟通的壁垒,有时不在于声音的缺席,而在于想象的匮乏。你们试图为我们‘修复’声音,可否先试着,看懂我们的‘语言’?”
帖子引用了沈默视频中的好几段文字精髓,将它们巧妙地融入关于技术伦理、包容性设计和人类感知多样性的讨论中。文章笔触优美,立意深刻,很快在圈内引起了小范围的关注和讨论。
李铭确保这篇帖子会通过赵晨光关注的科技博主、他加入的专业社群等渠道,精准地出现在他的信息流里。
等待是焦灼的。林夏不时通过【信息流标记】监测赵晨光社交账号的动向。起初几天,并无明显反应。直到帖子发布后的第五天傍晚,赵晨光点赞了另一位业内人士转发这篇文章的推文!
又过了一天,他甚至在原帖下留下了自己的评论:“深有同感。技术不应是单一的扩张,而应是多元的连接。这位匿名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引人深思。”
鱼饵已被嗅到,鱼儿开始徘徊。
接下来,是最关键的一步——将“匿名作者”与沈默连接起来。
李铭安排了一个“偶然”。在赵晨光评论后,一个看似普通的账号(由李铭操控)在他的评论下回复道:“作者的文字确实充满力量。听说他一直在某个小众视频平台,用手语和字幕分享更多他的世界,账号好像叫‘沉默之声’?不确定是不是同一个人。”
信息给得模糊,带着不确定性,反而降低了刻意感,激发了探索欲。
林夏紧盯着系统界面。几分钟后,【信息流标记】捕捉到赵晨光在搜索引擎中输入了“沉默之声 手语视频”的关键词记录。
他去找了!
心脏微微提起。他能否找到沈默那个加密的博客?找到了,又会有什么反应?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夜色渐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