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货币兑换——建立多元结算体系(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丝路万里驼铃》最新章节。

清晨的风从雪山方向吹来,带着一丝凉意。主渠在城中心缓缓流过,一座石桥横跨其上,桥身由青灰色的石头砌成,石缝间长出了几簇细小的草。桥下的水面映着朝阳,碎金般闪烁。桥边的榆树上,几只麻雀叽叽喳喳,像是在讨论今日的行情。

沈砚秋站在桥边,望着来来往往的商贩。有人推着小车,有人牵着骆驼,有人挑着担子。不同的语言在空中交织,不同的货币在手中传递。铜钱的叮当、银币的厚重、金币的沉稳,像不同的鼓点,敲打着市场的脉搏。

“钱,是路的润滑剂。”他低声道,“但如果润滑剂不兼容,路就会卡顿。”

阿罗憾在一旁点头:“丝绸之路,货币各异。中原的铜钱、西域的银币、波斯的金币,还有以物易物的丝绸、茶叶、盐。若无统一之法,交易难以顺畅。”

“那我们就给它一个‘统一之法’。”沈砚秋道。

他从行囊中取出一个小木匣,打开,里面是一套铜制的砝码、一把刻度尺、一块验银石,还有一卷细绳和几枚刻有不同符号的竹片。

“这是‘银基准天平’,这是‘验银石’,这是‘兑换绳’,这是‘竹筹券’。”他一一介绍,“以白银为基准,用天平称量,用验银石检验成色;兑换绳上的结代表不同的兑换率;竹筹券则是可在各城邦通用的‘兑换券’。”

“竹筹券?”白诃黎城主从桥另一端走来,饶有兴致地问。

“是的。”沈砚秋点头,“商队可将不同货币或货物存入兑换所,换取竹筹券。竹筹券分‘钱券’‘货券’‘路券’三种:钱券可兑换银;货券可兑换指定货物;路券可抵扣商道通行费与护卫费。”

他将三枚竹片递给白诃黎:“每枚竹筹券都有唯一的符号与暗号,防止伪造。”

白诃黎接过,仔细端详:“这便是你说的‘看得见的信用’?”

“是。”沈砚秋道,“信用看得见,交易才安心。”

一、桥下兑换所的诞生

在石桥下的空地上,工匠们很快搭起了一个简易的兑换所。四根木柱支撑着一个茅草顶,中央摆放着银基准天平和验银石,旁边是一排木架,木架上悬挂着兑换绳,摆放着竹筹券的样品。

兑换所外,立着一块木牌,上面刻着今日的兑换率:

- 1波斯金币 = 12两银

- 1西域银币 = 1两银

- 100枚中原铜钱 = 1两银

- 1匹中等丝绸 = 5两银

- 1担茶叶 = 3两银

- 1担盐 = 2两银

市场官站在木牌旁,向过往商贩解释兑换规则。几位商人围了上来,有中原的,有西域的,也有波斯的。他们纷纷拿出自己的货币,放到天平上称量,用验银石检验成色。

“此法甚好。”一位波斯商人用生硬的汉话道,“我们国家的金币,在这里也能公平兑换。”

“这便是我所说的‘兼容’。”沈砚秋微笑,“不同的货币,不同的货物,都能在这里找到一个共同的基准。”

二、金手指:兑换绳与竹筹券

沈砚秋拿起兑换绳,绳上每隔寸许打有不同结法的小结,以青、白、赤三色丝线标记:“青为贱,白为平,赤为贵。绳头一结为基准价,每往后一结,上浮若干。”

他又拿起竹筹券,竹片上刻着“钱、货、路”三字,分别对应三种券:“钱券可在五城兑换银;货券可兑换指定货物;路券可抵扣通行费与护卫费。”

“如何防伪?”财政官阿合买提问。

“每枚竹筹券都有双重防伪。”沈砚秋道,“一是‘暗号结’,只有兑换所的‘双钥’才能验证;二是‘水印竹’,竹片内部有细微的水印,肉眼难辨,需用特定的水浸泡方可显现。”

他取出一个小木盒,里面是两把不同的钥匙:“双钥制度——兑换所由城邦与商队共同管理,两把钥匙同时使用方可签发或兑换竹筹券。”

白诃黎点头:“此法可防一人独断,亦可防伪造。”

三、试运行与秩序

兑换所开始试运行。第一位商人用100枚中原铜钱兑换了1两银的钱券;第二位商人用1匹丝绸兑换了5两银的货券;第三位商人则用2两银购买了路券,用于支付即将到来的商道通行费。

“这路券,真能在疏勒、于阗、焉耆、高昌通用?”一位商人问。

“五城已达成共识。”白诃黎道,“路券由五城共同背书,通行无碍。”

商人放心地离开。兑换所外,秩序井然。人们自觉地排队,将货币或货物放到天平上,检验、称量、记录、兑换,每一步都清晰可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