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驼铃传讯——安全通讯网络(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丝路万里驼铃》最新章节。

清晨,天山脚下的薄雾还未散尽,雪水顺着渠网蜿蜒入城。城北的老榆树下,第一缕阳光落在一口老井的水面上,反射出细碎的光。驼铃声从远处传来,清脆而有节奏,像一串会说话的珠子。

沈砚秋站在井边,望着一队骆驼从城东缓缓走来。每一头骆驼的脖颈上都挂着不同的铃铛,有的声音深沉,有的清脆,有的短促,有的悠长。

“铃有别,声有义。”他低声道。

阿罗憾在一旁点头:“商队行走在沙海与雪山之间,消息闭塞,风险重重。若能以铃声传讯,便可提前预警,避免损失。”

“那我们就给铃声一个‘语法’。”沈砚秋道。

他从行囊中取出一卷细绳和几枚小木牌。细绳上每隔寸许打有不同结法的小结,木牌上刻着不同的符号:山、水、火、人、货。

“这是‘驼铃谱’。”他解释道,“每一种铃声组合对应一种信息。例如,‘两长一短’代表‘前方安全’;‘三短一长’代表‘发现可疑人物’;‘一长两短’代表‘需要支援’。再配合木牌上的符号,便可传递更具体的信息,如山洪、沙暴、劫匪、市场变化等。”

白诃黎城主从渠边走来,饶有兴致地问:“如何确保不同商队都能理解?”

“我们将‘驼铃谱’刻在木牌上,悬挂于各城门与驿站。”沈砚秋道,“同时,培训各商队的领队与斥候,统一‘铃语’。”

一、铃声的语法

沈砚秋将“驼铃谱”展开,讲解其“语法规则”:

- 节奏:以“长”和“短”为基本单位,如“长—长—短”。

- 组合:每三到四个单位为一组,代表一个基本指令。

- 重复:重要信息重复三次,以示紧急。

- 配合:配合木牌符号与旗语,传递更具体的内容。

他当场演示:敲响“两长一短”,并举起刻有“人”的木牌,表示“前方发现陌生人,需警惕”。又敲响“三短一长”,举起刻有“火”的木牌,表示“前方有火情,需绕行”。

几位商队领队围上来,认真学习。一位来自疏勒的领队试着敲出“一长两短”,并举起“货”的木牌,问:“这表示‘货物出现问题,需要支援’?”

“正是。”沈砚秋点头,“此法简单易学,且不易被外人破解。”

二、金手指:五音驼铃与驿站链

沈砚秋进一步展示他的“金手指”——一套“五音驼铃”。这套铃铛由五种不同材质制成,发出五种不同的音调,对应宫、商、角、徵、羽。

“这五种音调不仅能增加信息的复杂度,还能在不同环境中穿透噪音。”他道,“例如,在沙暴中,低频的‘宫’音传得更远;在山谷中,高频的‘羽’音更清晰。”

他又取出一张“驿站链图”,图上用蓝色线条标出了从龟兹到疏勒、于阗、焉耆、高昌的商道,并用红点标出了沿途的驿站与井站。

“我们将在各驿站设立‘铃塔’,”他道,“塔上悬挂五音驼铃,由经过培训的斥候值守。商队在途中遇到情况,只需敲响相应的铃语,驿站斥候便可接力传递,一日之内,消息可传千里。”

白诃黎点头:“此法若成,商道安全将大为提升。”

三、试传与验证

为了验证“驼铃传讯”的效果,沈砚秋安排了一场试传。他让秦十三带领一队斥候,携带五音驼铃,前往城东十里外的渠边驿站。约定时间一到,秦十三在驿站敲响“三短一长”的火警信号。

很快,城中的铃塔便传来了回应——同样的“三短一长”。接着,城南、城北的铃塔也相继响应,整个城市在短短一刻便进入了戒备状态。

“成功了!”罗衣兴奋地拍手,“这比派人送信快多了。”

“而且不易被截获。”阿罗憾补充道,“即使敌人听到铃声,若无‘驼铃谱’,也无法解读。”

白诃黎看着这一切,微笑道:“这便是‘听得见的安全’。”

四、风景中的传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