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我就要明明白白告诉天下人,这别人不敢管的事情,我管!(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最新章节。

永嘉侯朱亮祖被削爵问斩的圣旨,如同一声平地惊雷,余波震荡良久方歇。

菜市口刑场上那喷溅的鲜血,不仅终结了一位骄横侯爷的性命,更仿佛给整个洪武朝的勋贵集团兜头浇下了一盆冰水。往日里那些纵马驰骋、高声谈笑的勋臣们,似乎一夜之间沉默了许多,言行举止也收敛了不少。他们看向文官,尤其是都察院方向的眼神,多了几分难以言喻的忌惮和隐藏极深的怨愤。

朝堂之上,出现了短暂的、诡异的平静。再无人敢轻易为朱亮祖鸣冤,也无人再公开质疑三司会审的结果。但在这平静的水面之下,暗流汹涌更甚往日。勋贵与文官之间的隔阂与对立,因朱亮祖之死而骤然加深。

吴铭对此心知肚明。他知道自己几乎以一己之力,捅了勋贵集团的马蜂窝。虽然这是秉承圣意,但这份“皇恩”带来的不全是好处。他在文官中的声望(尤其是非江南籍和务实派官员中)达到了新的高度,甚至有人私下称他为“洪武包拯”,但在勋贵集团眼中,他已是必须警惕甚至除之而后快的敌人。

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皇帝对他的封赏,却显得有些…微妙。

这一日大朝会,处理完日常政务后,朱元璋终于提及了对朱亮祖一案有功人员的封赏。

锦衣卫指挥使毛骧,办事得力,加授太子太保衔(荣誉虚衔),赏赐金银若干。刑部官员,亦有相应褒奖。

轮到吴铭时,朱元璋的目光落在他身上,停顿了片刻。百官也皆屏息凝神,想看看皇帝会如何酬劳这位立下“奇功”的副都御史。

“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吴铭,”朱元璋缓缓开口,“此次会审,洞悉奸顽,秉公执法,有功于朝。”

就在众人以为会有重赏,甚至猜测是否会让他更进一步,接任都察院正堂官时,朱元璋接下来的话却让所有人一愣。

“赏银千两,帛百匹。原职加授资政大夫散阶(正二品文散官,提升品阶和荣誉,但非实职提升)。”

赏赐不算薄,加授散阶也是荣耀,但…也仅此而已了。没有擢升实职,没有封爵,甚至没有一句过多的褒奖之词。这与扳倒一位实权侯爷的巨大功劳相比,显得有些不甚匹配。

朝堂之上响起一阵极其细微的骚动,许多人交换着疑惑的眼神。

吴铭本人也是微微一怔,但随即立刻出列,躬身谢恩,脸上看不出任何不满:“臣,谢陛下隆恩!此乃臣分内之事,不敢言功。”

内心OS:“老朱这手玩得溜啊…大棒打完了勋贵,给我这颗甜枣却故意做得不怎么甜。这是既用我立威,又不想让我成为众矢之的,更不想让勋贵觉得他过于偏袒文官?还是说…他觉得我风头太盛,需要压一压,平衡一下?”

他瞬间想明白了皇帝的用意。赏是肯定要赏的,否则会寒了办事人的心。但赏得太重,一方面会让勋贵集团将所有的怨恨集中在他吴铭身上,另一方面也会让他权势过度膨胀,不利于皇帝掌控。现在这样,恰到好处:功劳记下了,荣誉给了,但实权未有大动,既安抚了他,也微妙地安抚了(或者说警告了)勋贵,更体现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掌控力。

“嗯。”朱元璋对吴铭的反应似乎颇为满意,点了点头,不再多言。

退朝之后,果然如吴铭所料,各方反应不一。

一些为他抱不平的官员私下议论:“吴副宪立下如此大功,竟只得些财帛虚衔,陛下未免…”

而勋贵集团那边,则明显松了一口气,甚至有些人脸上露出了幸灾乐祸的表情。看来皇帝并未完全倒向文官,对这个下手狠辣的吴铭,也有所保留和压制。

吴铭对此泰然处之。他甚至婉拒了几位同僚打算为他举办的庆功宴,一下朝便径直回了都察院值房,继续处理公务,仿佛一切从未发生。

晚上回到府中,徐妙锦也已听闻朝堂之事。她并未多问封赏厚薄,只是温柔道:“夫君今日辛苦了。妾身炖了些安神的汤水。”

吴铭喝着妻子熬的汤,感受着家的温暖,忽然笑道:“还是妙锦懂我。今日这结果,其实最好不过。”

徐妙锦聪慧,立刻明白过来:“陛下圣心独运,如此安排,既是保全,也是磨砺。”

“是啊。”吴铭叹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现在这样,正好可以沉下心来,好好梳理都察院的事务,推行之前的条陈。刀嘛,不能总是出鞘,也得偶尔回炉保养一下。”

夫妻二人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吴铭想暂时低调,但局势却不允许。

数日后,一份来自江南的加急奏疏,通过通政司,直接呈送到了御前。

奏疏是应天府尹所上,内容并非寻常公务,而是紧急禀报:江南数府,近日突发流民潮!大量农户抛弃田地,携家带口,涌入南京城外及周边州县,乞食求生,人数已有数千之众,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原因是今夏江南部分地区遭遇罕见水患,秋收无望,而地方官府催缴往年欠税及今年秋粮却毫不容情,甚至变本加厉,导致民不聊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奏疏最后写道:“…流民聚集,恐生事端,乞请陛下速决!”

朱元璋览奏,脸色瞬间变得无比难看。

水患、催税、流民…这些词汇组合在一起,指向了一个他最为敏感的问题——江南的税赋,江南的吏治,江南那似乎永远理不清的烂账!

而刚刚经历朱亮祖案,朝局微妙之际,突然爆发如此大规模的流民事件,这背后,真的只是天灾和地方官酷吏那么简单吗?

又是数日……

江南流民骤聚的消息,如同又一记重锤,砸在刚刚因朱亮祖案而暗流涌动的朝堂之上。

奉天殿内,朱元璋的脸色阴沉得可怕。他刚刚以铁血手段处置了骄横的勋贵,本以为能震慑四方,却没料到后院起火,而且是在帝国财赋根本的江南之地!

水患是天灾,固然可畏。但地方官府非但不全力救灾,反而变本加厉地催逼欠税,以致百姓弃家舍业,蜂拥至天子脚下乞活!这简直是赤裸裸地打他朱元璋的脸!是在告诉天下人,他治下的官府,是如何的昏聩无能,是如何的盘剥百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