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修正航线!前进4!(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最新章节。
张文弼的弹劾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涟漪迅速扩散。尽管朱元璋当廷斥责并罚俸,但“星槎计划劳民伤财、蛊惑君心”的论调,却在保守文官和某些别有用心者的推波助澜下,悄然在朝野间传播开来。接连几日,都有御史或给事中上疏,或明或暗地质疑海外探索的必要性,要求朝廷将精力放回“内政根本”。
压力,如同无形的蛛网,缠绕在推行“星槎”计划的每一个人身上。
这一日的常朝,气氛格外凝重。果然,刚议完几件常规政务,都察院另一位以清流自居、素与李仕鲁交好的老御史周观政,手持玉笏,颤巍巍地出列,开始了长篇大论的劝谏。他引经据典,从汉武海疆虚耗,讲到隋炀征高丽亡国,中心思想只有一个:固守陆地为王,开拓海洋乃取祸之道,请求陛下立即停止“星槎”相关事宜,惩办“鼓吹奇技淫巧、误导圣听”之人。
这一次,附议者更多,声音也更响。甚至有几个平日中立、掌管钱粮的户部官员,也面露难色地表示,筹建舰队耗资巨大,如今国库虽不至空虚,但亦需量入为出,暗示应优先保障北边防务和国内赈济。
龙椅上的朱元璋,面沉如水,手指无声地敲击着扶手,目光在争论的臣子们脸上扫过,最后定格在一直沉默的吴铭身上。
“吴铭,”朱元璋的声音打破了朝堂上的嘈杂,“周御史等人所言,你也听到了。都说海外之事虚无缥缈,耗资巨大,你怎么说?莫非真要咱做个闭目塞听的昏君,坐视潜在之患成长?”
这话分量极重,直接将问题抛回给吴铭,也堵死了那些劝谏者“勿蹈昏君覆辙”的论调。
吴铭深吸一口气,知道不能再沉默。他整了整衣冠,稳步出列,并未直接反驳周观政,而是面向朱元璋,朗声道:
“陛下,臣近日于格物院,与巴罗(他刻意用了这个名字,引起一阵低语)沟通,偶有所得,可否请陛下准许,呈上一物于御前?”
朱元璋眯了眯眼:“准。”
一名小太监立刻上前,接过吴铭从袖中取出的一卷画轴,在御阶前缓缓展开。
那不是山水,也不是人物,而是一幅极其古怪的“图”。图上画着几个大小不一的圆圈,由一些复杂的曲线连接,旁边标注着密密麻麻的符号和汉字注释。
“陛下,诸位大人,”吴铭指着那幅图,声音清晰而稳定,“此图,并非臣凭空臆想,乃是根据巴罗描述,结合臣所知天文地理,推演而出。此乃……我等所处天地之大略运行图示。”
他指着最大的一个圈:“此可视为太阳。”又指向一个较小的圈,“此可视为地球,即我等所立之大地。”他的手指沿着地球的轨迹滑动,“地球并非静止,亦非天圆地方,而是环绕太阳运行,同时自身亦在旋转,故有四季交替,昼夜分明。”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
“荒谬!”
“妖言惑众!”
“吴铭!你竟敢亵渎圣贤之道!”周观政气得胡子直抖,指着吴铭厉声呵斥。盖天说、浑天说才是主流,日心说?闻所未闻!这简直是对传统宇宙观的颠覆!
吴铭丝毫不乱,目光扫过那些激愤的官员,声音反而提高了几分:“荒谬?诸位大人可知,若依此理,便能解释为何月有阴晴圆缺?为何船只远航,总是桅杆先现、船身后现?为何南北星象不同?佛郎机人为何能凭借星辰定位,远渡重洋,找到通往印度乃至更远之地的航线?!”
他接连几个问题,掷地有声,让一些叫嚣的官员一时语塞。这些现象,很多水师将领和精通天文的人都观察过,却难以用传统理论完美解释。
“尔等只知固守典籍,却不知天地之广,远超书本所载!”吴铭趁势追击,语气中带上了一丝悲愤与激昂,“佛郎机人信此道理,故能造坚船,利火炮,遍航四海,攫取财富!他们信,所以他们来了!他们甚至可能已经找到了通往巴罗所指东方富饶之地的航线!而我们呢?我们还要在这里争论大地是方是圆,争论是否应该走出去看看吗?!”
他猛地转身,再次面向朱元璋,深深一揖:“陛下!认知天地,方能驾驭天地!知晓海疆,方能守护海疆!‘星槎’计划,非为虚无缥缈之仙山,实为认知真实世界、保障大明万世基业之必须!若因循守旧,坐井观天,待他日强敌自海上来,携我等未知之技术、掠夺自远方的财富兵临城下,我等难道还要捧着故纸堆,去跟人家的坚船利炮讲仁义道德吗?!届时,我等才是真正的千古罪人!”
一番话,如惊雷炸响,将争论从“是否劳民伤财”提升到了“文明认知竞争”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层面!他用近乎离经叛道的天文图示作为引子,最终落脚点却无比现实和尖锐——不进步,就要挨打!
朝堂之上,一片死寂。就连周观政等人,也被这宏大的视角和沉重的后果噎得说不出话。
朱元璋看着吴铭,看着那幅“古怪”的图,眼中光芒闪烁不定。他不懂什么日心说,但他听懂了吴铭最后的质问——不走出去,就会被人打进来!这是他绝对无法容忍的!
“够了!”朱元璋缓缓起身,威压瞬间笼罩全场,“天地运行之理,自有其道,非我等可妄断终极。然,吴铭有句话说的对,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海外之事,必须探明!‘星槎’计划,乃国之重策,咱意已决,无需再议!”
他一锤定音,目光冷厉地扫过周观政等人:“再有妄议阻挠者,以动摇国本论处!退朝!”
皇帝展现出的前所未有的强硬态度,暂时压制了朝堂上的反对声浪。但吴铭知道,这只是权宜之计,暗流只会更加汹涌。
然而,就在朝堂争论尘埃落定的同时,一场无声的远征,已然启航。
根据巴罗提供的碎片化信息和格物院连日来的推算、绘图,结合那小半块矿石样本的分析结果(确认富含银、铅、锌),一条推测中的、通往东方富饶之地(吴铭心中已基本确定为美洲)的航线雏形,被秘密绘制出来。这条航线,大胆地借鉴了后世“北大平洋暖流”的利用思路,旨在相对安全、快捷地横渡广阔大洋。
就在朝会结束的当天深夜,一艘经过特别改装、储备了足量淡水食物、配备了最精良罗盘和一批经过吴铭“特殊培训”(主要传授了利用信风、洋流和简单星辰定位的技巧)航海士的“海狐”级快船——“探索者一号”,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由一位自愿报名的、韩成生前副将出身的年轻千户孙岩统领,悄然驶出了长江口。
他们没有作战任务,唯一的使命,就是沿着那条推测的航线,向东!再向东!尽可能远地航行,记录一切海况、气象、洋流,寻找任何陆地的迹象,并……不惜一切代价,带回确凿的证据!
“探索者一号”如同投入无尽黑暗中的一颗火种,承载着帝国的期望、先驱者的勇气,以及对未知财富与风险的极致渴望,义无反顾地驶向了那片连巴罗都语焉不详的、充满传说与迷雾的东方深蓝。
朝堂上的胜负只是暂时,真正的答案,终将由大海来揭晓。而无论那答案是什么,都必将彻底改变这个帝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命运。
“探索者一号”如同离弦之箭,射入茫茫东海,带走了帝国核心层的一份沉重期望,也暂时带走了朝堂上关于“星槎”计划的公开争吵。然而,表面的平静之下,暗涌更加湍急。
朱元璋以铁腕暂时压制了反对声音,但吴铭和蒋瓛都清楚,这并非问题的终结,而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压抑。反对者们并未放弃,只是转入了更隐蔽的对抗。
这日,吴铭正在格物院核对“破浪”号修复的最后图纸,周大巧皱着眉头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张墨迹未干的海图局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