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我来当这诱饵(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最新章节。
第二天清晨,当百官战战兢兢上朝时,发现龙椅上的朱元璋,脸色平静,眼神却如同万载寒冰。他没有提及昨夜的腥风血雨,只是照常处理政务。
直到散朝前,他才仿佛不经意地提起:“哦,对了,都察院御史张文弼,户部主事赵德明,光禄寺少卿……等七人,勾结奸商,窥探机密,意图不轨,已被咱下令拿下,交由锦衣卫审理。诸位爱卿,当引以为戒。”
轻飘飘的一句话,如同九天惊雷,在朝堂上炸响!那几位被点名的官员,其背后的关系网盘根错节,与李仕鲁等致仕老臣牵连甚深!陛下这是……挥起了屠刀!
所有官员都噤若寒蝉,冷汗直流,终于彻底明白,皇帝在“龙吟”计划上的决心,不容任何质疑与挑战!
退朝后,吴铭回到府中。徐妙锦迎了上来,看到他安然无恙,明显松了口气。
“结束了?”她轻声问。
吴铭摇了摇头,望向皇宫方向,又看向东方:“朝中的毒瘤,算是剜掉了一大块。但海上的风浪……才刚刚开始。”
黑水峪的陷阱,成功引蛇出洞,给予了“四海绸缎行”及其朝中势力致命一击。然而,吴铭和朱元璋都清楚,真正的对手,那些远渡重洋、已经在美洲西海岸露出獠牙的佛郎机人,依旧盘踞在远方。
内部的障碍虽已扫清,但通往新世界的航路上,注定还有更多的明枪暗箭,与更残酷的搏杀。帝国的巨轮,在清除了内部的蛀虫后,终于可以更加坚定地,驶向那深蓝色的、未知的战场。
黑水峪的雷霆一击,如同凛冬的寒风,瞬间冻结了朝堂上所有不和谐的声音。锦衣卫诏狱里日夜不息的哀嚎,以及几位昔日高官被抄家问斩的布告,无声地宣告着皇权的意志与“龙吟”计划的不可侵犯。那些原本蠢蠢欲动的势力,要么噤若寒蝉,要么被连根拔起,“四海绸缎行”及其关联网络被彻底铲除,其庞大的财富和渠道,被蒋瓛顺势接管,部分转化为“龙吟”计划的秘密经费。
朝局为之一肃。
没有了内部的掣肘,帝国的力量被高效地整合起来。格物院在周大巧的主持下,以“破浪”号为蓝本,融合“探索者一号”用鲜血换来的经验,设计出了更大、更强、更适合远洋航行与作战的“星槎”级战舰。首批三艘巨舰——“定远”、“镇海”、“扬威”,在松江府高度保密的皇家船坞内,以惊人的速度铺设龙骨,日夜赶工。
水师在徐达的亲自督练下,脱胎换骨。陈璘被任命为远征舰队提督,选拔出的精锐官兵不仅操练新式战法、火炮射击,更在吴铭的建议下,加强了野外生存、地理辨识、以及与陌生文明接触(哪怕是武力接触)的预案演练。那几粒金黄的玉米和顽强发芽的土豆,被绘制成图,悬挂在每一个水师讲堂,成为激励士气的精神象征——他们要去征服的,是一片能孕育如此“祥瑞”的沃土!
皇庄和边镇特区的试种田里,玉米苗已然破土,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土豆的藤蔓也开始蔓延。虽然距离大规模推广还需时日,但这初步的成功,已然让朱元璋和朱标信心大增。
洪武二十一年,秋。天高云淡,正是远航的时节。
长江口,金山水师大寨。旌旗蔽空,舳舻相接。 newly built “定远”、“镇海”、“扬威”三艘巨舰如同三座移动的城堡,傲然屹立在众多护航战船之中。它们庞大的船体、高耸的复合“麒麟帆”、以及侧舷那密密麻麻的炮窗,无不彰显着超越时代的力量感。
码头之上,举行了简朴而肃穆的誓师仪式。没有文武百官观礼,只有朱元璋亲率太子朱标、魏国公徐达等寥寥数位核心重臣前来送行。
朱元璋一身戎装,虽年事已高,但腰杆挺直,目光如炬。他亲手将一面绣着“大明远征”字样的玄色龙旗授予陈璘。
“陈璘!吴铭!”朱元璋的声音洪亮,在江风中传开,“此去万里,波涛难测,蛮夷凶顽!咱将大明的国运,托付于尔等之手!记住!尔等不仅是为大明开疆拓土,更是为华夏万民,谋一个衣食无忧的未来!遇敌则歼,遇土则占,遇金则取!扬我天威,不负此旗!”
“扬我天威,不负此旗!”陈璘、吴铭及身后数千远征将士齐声怒吼,声震云霄。
吴铭身穿特制的太子太保官袍,外面罩着一件轻便的皮甲,腰间悬着朱元璋御赐的宝剑。他面容肃穆,心中亦是心潮澎湃。数年筹备,无数心血,甚至牺牲,终于走到了这一步。他不仅仅是监军,更是这支舰队的大脑,是连接现代理念与这个时代的桥梁。
他看向身旁的陈璘,这位历经海战、意志如铁的老将,重重地点了点头。
“登船!”陈璘一声令下。
将士们有序而迅速地登上各自的战舰。吴铭最后向朱元璋、朱标、徐达等人深深一揖,转身,踏上了“定远”号的跳板。徐达看着女婿的背影,嘴唇动了动,最终只化作一声低不可闻的嘱咐:“活着回来。”
没有多余的告别,帝国的远征,容不下太多的儿女情长。
“起锚!”
“升帆!”
随着一连串的命令,巨大的铁锚在绞盘的轰鸣声中缓缓升起,特制的“麒麟帆”借助滑轮组迅速张开,捕捉着江风。三艘巨舰如同沉睡的巨鲸苏醒,缓缓调转船头,在数十艘护卫舰船的簇拥下,驶出港口,劈开浑浊的江水,向着那蔚蓝与天际相接之处,坚定地驶去。
岸上,朱元璋等人久久伫立,直到舰队的帆影化作天边的黑点,最终消失不见。
“爹,他们会成功吗?”朱标望着空阔的海面,轻声问道。
朱元璋没有回头,目光依旧锐利:“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咱相信,咱大明的儿郎,不比任何红毛鬼差!走吧,回去。接下来,就看他们的了,我们也该做好我们该做的事了。”
舰队出长江,入东海。眼前的景色豁然开朗,无边无际的蔚蓝取代了浑浊的江水,海风带着咸腥的气息扑面而来。对于大多数首次进行如此远航的官兵来说,这是新奇而略带恐惧的体验。
吴铭站在“定远”号高高的尾楼甲板上,俯瞰着这支庞大的舰队。白色的浪花在舰首两侧翻涌,海鸥盘旋鸣叫。他深吸一口带着海腥味的空气,感受着脚下巨舰破浪前行的力量。
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横渡太平洋绝非易事,风暴、迷航、疾病、未知的海域、以及……随时可能出现的佛郎机敌人。
“太傅,”陈璘走了过来,与他并肩而立,“按照您推算的洋流航线,我们首先需要借助季风和黑潮(日本暖流)北上,至大致与倭国平行处,再转向东行,利用您所说的‘北大平洋暖流’横渡。此段航程,预计需两月以上,期间可能难见陆地。”
“嗯。”吴铭点头,摊开了根据巴罗信息、航海日志和自己所知修正后的海图,“这是我们目前最可靠的指引。但大海无常,需时刻警惕。命令各船,保持紧密队形,轮流派出快哨船前出侦察。每日测量星辰方位,核对航向。淡水和食物,必须严格管控。”
“末将明白。”陈璘应道,他看着吴铭,眼中带着一丝敬佩。这位年轻的太傅,虽非水师出身,但其对海洋的理解和那些闻所未闻的航海理念,已多次证明其价值。
舰队沿着预定的航线,乘风破浪,向着东北方向航行。最初的几日,风平浪静,航行顺利。官兵们逐渐适应了海上的生活,操练、维护船只、观测海况,一切井然有序。
吴铭也没有闲着。他每日记录航海日志,与随船的格物院匠师讨论可能遇到的技术问题,甚至亲自指导航海士们使用改进后的六分仪(基于吴铭概念,格物院初步制作的简陋版本)进行更精确的定位。
然而,大海的脾气的确难以捉摸。航行至第十日,天色骤变,铅灰色的乌云如同厚重的幕布从天边压来,狂风开始呼啸,海面腾起汹涌的巨浪。
“风暴!是风暴!各船降帆!固定物资!全员戒备!”了望塔上传来声嘶力竭的呼喊。
刹那间,刚才还秩序井然的舰队陷入了与自然的搏斗。巨大的战舰在如山般的浪涛中剧烈颠簸,仿佛随时都会被撕裂。雨水如同瀑布般倾泻,能见度急剧下降。
吴铭紧紧抓住船舷边的护栏,感受着这超越想象的自然之力,胃里一阵翻江倒海。这是他第一次亲身经历如此规模的海上风暴。
“稳住舵轮!”
“检查水密舱!”
“固定火炮!”
陈璘嘶哑的吼声在风雨中隐约传来,显示出丰富的经验。
一个巨浪迎面拍来,“定远”号猛地一震,甲板上海水倒灌,几名水手险些被冲走。吴铭也被浇了个透心凉,冰冷的海水让他打了个激灵。
他抹去脸上的水渍,看着在风暴中挣扎却依旧顽强保持队形的舰队,看着那些在与风浪搏斗中毫不退缩的官兵,一股豪情陡然涌起。
这,就是大明的脊梁!
风暴持续了整整一天一夜。当风浪终于平息,朝阳重新洒下金光时,舰队虽然略显狼狈,但核心舰只无一损失,只有几艘哨船受了些轻伤。
劫后余生的官兵们爆发出欢呼。
吴铭站在破损的船舷边,看着远方无垠的海平面,心中更加坚定。
这只是远征路上的第一个坎。前路漫漫,但他相信,这支承载着帝国希望的舰队,必将如同它的名字“龙吟”一般,响彻寰宇,在这片广阔的蓝色星球上,刻下属于大明的、不可磨灭的印记!
龙吟已起,征途万里。未知的彼岸,等待着他们的,究竟是遍地黄金的乐土,还是更加残酷的血火考验?答案,就在那波涛汹涌的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