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北欧的回响(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星光偏要吻烟台》最新章节。
北欧的空气清冽,带着松林与湖泊的味道。论坛地点设在森林环抱的一座极简主义风格的会议中心,巨大的玻璃幕墙将自然光引入室内,与会者皆是衣着低调、眼神中透着精明与远见的各行业巨头——他们不直接购买技术,但他们决定着未来组织发展的方向与资源投入。
林微光和David的演示被安排在论坛第二天下午,一个容易让人感到疲倦的时段。这并非坏事,如果“普罗米修斯”能在这种时刻抓住这些见多识广的决策者的注意力,其说服力将不言而喻。
上台前,David最后检查了一遍耳麦和翻页器,对林微光低语:“记住,我们卖的不是技术,是‘组织潜能释放的解决方案’。”
林微光点了点头。她今天选择了一件剪裁优雅的深蓝色连衣裙,专业而不失亲和力。她不再是那个只专注于数据和原理的工程师,而是“普罗米修斯”理念的阐述者与价值的传递者。
演示开始。
林微光没有急于展示复杂的系统图或微观生理数据。她首先抛出了一个所有管理者都深有感触的问题:“在座的各位,每年投入多少资源用于对抗员工的倦怠、提升跨部门协作的效率、以及激发那些能带来突破性增长的‘灵光一闪’?”
台下许多人不自觉地坐直了身体。
“传统的解决方案——培训、团建、优化流程——当然有效,但它们往往触及的是表层。”林微光话锋一转,“我们是否想过,员工每天置身其中至少八小时的‘空间环境’本身,可能是一个被我们忽略的、却潜力巨大的杠杆?”
她引用了论坛前一天几位演讲者提到的数据——知识工作者在“心流”状态下的产出效率是平常的5倍,而现代办公环境的各种干扰使其难以进入和维持这种状态。
“那么,是否存在一种环境,能够主动地、不着痕迹地帮助人们更容易地进入并维持专注、协作或放松的状态?”她提出了核心问题。
这时,她才切入“普罗米修斯”。但她展示的不是场发生器,而是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对比场景动画:
· 一个开放办公区,在“普罗米修斯”系统介入前后,匿名化的声学传感器数据和员工自我报告的专注度评分变化。
· 一个团队协作空间,在特定“场”激活后,通过非接触式传感器捕捉到的成员间非语言交流同步性提升,以及后续产出的方案创意度评分。
· 一个静息舱,展示使用前后使用者的心率变异性(HRV)和脑波α波变化,数据旁边附注着类似效果的冥想课程或高端水疗所需的时间与成本对比。
所有的数据,都被巧妙地“翻译”成了管理者熟悉的语言——效率提升百分比、健康风险降低指标、替代方案的成本节约额。
David适时接棒,用清晰的语言阐述了“普罗米修斯”的模块化架构、分级服务承诺以及基于价值实现的弹性定价模型。她强调,这不是一次性的硬件采购,而是对组织人力资本进行的、可持续的、可衡量的战略性投资。
整个演示过程,林微光和David配合默契,一个负责构建认知和展示价值,一个负责打消顾虑和明确路径。她们没有回避初期投入较高的问题,而是用长期价值、员工留存率提升、创新成果增加等更宏大的叙事来平衡。
演示结束,会场出现了短暂的寂静,随即响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提问环节的问题,不再是质疑技术的可行性,而是聚焦于具体的部署周期、与现有办公系统的集成、以及如何定制化地衡量不同组织的ROI。
林微光和David一一作答,从容而专业。
当她们终于从围拢过来的与会者中脱身时,周景明快步走来,低声对林微光说:“林小姐,陆总来了。”
林微光一怔,顺着周景明示意的方向看去。在会场一个不显眼的角落,陆时砚坐在一张单人沙发上,手中端着一杯水,正与论坛的主办方主席低声交谈着。他似乎感觉到了她的目光,谈话间隙,抬眼望了过来。
隔着喧闹的人群,他的目光沉静依旧,但林微光却清晰地捕捉到,那冰封的眼底深处,似乎掠过一丝极淡的、类似于“认可”的微光。他没有像在“光之茧”那样给予直接的肯定,但这短暂的目光交汇,已胜过千言万语。
他来了。在她第一次以商业引领者身份登上国际舞台的时候,他亲自来了。不是为了干预,更像是一种无声的见证。
就在这时,David轻轻碰了碰她的手臂,示意她看手机。屏幕上是一条刚刚推送的行业快讯:
「苏氏集团宣布,其‘生命茧房’概念已获得某国际连锁高端酒店的初步采纳意向,将用于升级其行政酒廊及套房。」
对手也在加速落地,选择了更容易被大众理解的酒店行业作为突破口。
林微光收起手机,脸上没有任何波澜。她再次看向陆时砚所在的方向,但他已经不在那里了,仿佛他的出现只是为了确认某种东西。
她转向David,眼神明亮而坚定:“效果达到了。接下来,就是把这些意向转化为真正的订单。”
北欧森林的暮色开始降临。
“普罗米修斯”的价值主张,第一次在真正属于它的战场上,发出了清晰而有力的回响。
而这回响,正以惊人的速度,向着更广阔的商业世界扩散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