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绣鞋怨》(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毛骨悚然的小故事》最新章节。

道士点了点头:“正是贫道。姑娘,你找我有什么事?”

“道长,我遇到了一些怪事,想请您帮忙。”沈清辞把自己在沈家老宅的经历,以及红绣鞋的传说,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王道长。

王道长听完,眉头微微皱起:“红绣鞋,怨气重啊。那宅子以前确实出过事,阴气很重,容易招引不干净的东西。”

“道长,那您能帮我解决吗?”沈清辞急切地问道。

王道长摇了摇头:“此事因情而起,怨气深重,不易解决。而且,那鬼魂与你无冤无仇,只是执念太深,想要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

“那我把红绣鞋还给她不行吗?”沈清辞问道。

“她要的不是鞋,是公道,是情债。”王道长说,“那红绣鞋只是她执念的寄托,就算你把鞋还给她,她的怨气也不会消散。”

沈清辞有些失望:“那我该怎么办?我总不能一直被她缠着吧?”

王道长看着她,缓缓地说:“解铃还须系铃人。想要化解她的怨气,必须找到当年的真相,了却她的心愿。”

“当年的真相?”沈清辞有些疑惑,“说书先生和刘婆婆不是已经告诉我了吗?”

“他们告诉你的只是表面,其中或许还有隐情。”王道长说,“你祖父当年买下那座宅子,或许知道些什么。你可以去查查你祖父留下的遗物,看看有没有关于这件事的记载。”

沈清辞恍然大悟:“对啊,我怎么没想到呢!我祖父是古董商,或许他留下了什么日记或者笔记之类的东西。”

“嗯。”王道长点了点头,“你先回去找找看,如果有什么发现,可以再来找我。这是一张符,你带在身上,可以暂时保你平安。”他递给沈清辞一张黄色的符纸,上面用朱砂画着一些奇怪的符号。

沈清辞接过符纸,感激地道了谢:“谢谢您,道长。”

“去吧,好自为之。”王道长说完,转身关上了道观的门。

沈清辞拿着符纸和木盒,心情复杂地走下后山。她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找到当年的真相,也不知道能不能化解张玉环的怨气,但她知道,自己必须试一试。

第五章 祖父的秘密

回到城里,沈清辞立刻开始整理祖父留下的遗物。律师在她继承老宅时,也交给了她一些祖父留在城里的东西,大多是一些古董和书籍,还有几个上了锁的木箱。

沈清辞把这些东西一一搬出来,仔细地翻找着。她希望能找到祖父的日记或者笔记,看看里面有没有关于沈家老宅和红绣鞋的记载。

她翻了一天,也没有找到任何有用的线索。古董和书籍里没有提到任何关于老宅的事,那几个上了锁的木箱,她也打不开。

沈清辞有些泄气,她坐在地上,看着眼前堆积如山的东西,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就在她准备放弃时,她的目光落在了一个不起眼的紫檀木匣上。

这个木匣和放红绣鞋的木盒很像,只是更小一些。沈清辞拿起木匣,发现上面没有锁,只是用一个小小的铜扣扣着。她打开铜扣,里面放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

沈清辞的心跳一下子加快了,她小心翼翼地拿出笔记本,翻开了第一页。笔记本的纸张已经有些脆化,上面的字迹是用毛笔写的,苍劲有力,应该是祖父的笔迹。

她仔细地读着,里面果然记载了祖父当年买下沈家老宅的经过,以及他对红绣鞋的研究。

原来,祖父年轻时不仅是个古董商,还对历史和民俗很感兴趣。他当年买下沈家老宅,就是因为听说了这里的传说,对张玉环的故事很感兴趣。

祖父在修缮老宅时,发现了西厢房梳妆台抽屉里的红绣鞋和紫檀木盒。他对这双绣鞋进行了研究,发现鞋面上的符号其实是一种古老的符咒,用来镇压怨气的。而木盒底部刻着的字,完整的应该是“光绪年间,赠予玉环妹妹”。

祖父还在老宅的地窖里发现了一些张家的遗物,其中有一本张玉环的日记。日记里记载了她和李公子的爱情故事,以及她被父母逼迫嫁给知府儿子的经过。

看到这里,沈清辞的心情很沉重。她没想到祖父早就知道了红绣鞋的秘密,却一直没有告诉任何人。

她继续往下读,发现祖父在日记里还提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张玉环并不是自杀的,而是被知府的儿子害死的!

原来,知府的儿子早就垂涎张玉环的美色,在她被逼婚的前一夜,潜入了张府,想要对她图谋不轨。张玉环宁死不从,与他发生了争执。知府的儿子恼羞成怒,失手掐死了张玉环,然后伪造了她上吊自杀的假象。

张家父母为了保全家族的名声,也为了巴结知府,就隐瞒了真相,对外宣称张玉环是上吊自杀的。而李公子因为悲痛过度,加上被张家父母阻挠,一直没有发现真相。

祖父发现这个秘密后,很是震惊。他想为张玉环平反,却苦于没有证据。而且,知府在当地势力很大,他一个外来的古董商,根本斗不过他们。

祖父只好把这个秘密藏在心里,继续研究红绣鞋和符咒。他发现,张玉环的怨气之所以这么重,就是因为她死得冤,凶手却逍遥法外。她的执念不仅在于红绣鞋,更在于没有得到公道。

祖父在日记的最后写道:“玉环之冤,令人扼腕。吾虽无力为其平反,然必尽力镇压其怨气,不让其危害人间。待有朝一日,若有能人能为其昭雪,吾愿足矣。”

沈清辞读完祖父的日记,泪流满面。她既为张玉环的悲惨遭遇感到同情,也为祖父的无奈感到惋惜。她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张玉环的怨气会这么重,为什么她会一直缠着自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她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完成祖父的遗愿,为张玉环平反昭雪,化解她的怨气。

可是,事情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知府的儿子想必也已经不在人世了,她该怎么为张玉环平反呢?沈清辞陷入了沉思。

就在这时,她突然想起了祖父在日记里提到的张家遗物,里面还有一本张玉环的日记。或许,在那本日记里,能找到一些关于知府儿子害死张玉环的证据?

沈清辞立刻决定,再次回到青石镇,去老宅的地窖里寻找张玉环的日记。

第六章 地窖惊魂

第三天一早,沈清辞再次踏上了前往青石镇的路。这一次,她的心里充满了坚定的信念,不再像前两次那样恐惧和犹豫。她知道,自己肩负着为张玉环平反昭雪的使命。

来到沈家老宅,沈清辞深吸一口气,推开了大门。院子里依旧静悄悄的,阳光洒在青石板上,暖洋洋的,让人感觉不到一丝阴森。

她按照祖父日记里的记载,找到了地窖的入口。地窖的入口在正厅的角落里,用一块厚厚的石板盖着。沈清辞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石板挪开。

一股阴冷潮湿的气息从地窖里扑面而来,带着一股浓重的霉味。沈清辞打开手电筒,照亮了通往地窖的楼梯。楼梯很陡峭,长满了青苔,看起来很滑。

她小心翼翼地走下楼梯,来到了地窖里。地窖不大,里面堆放着一些破旧的家具和箱子,角落里结满了蜘蛛网。手电筒的光线在黑暗中晃动,照亮了周围的景象,让人感觉有些诡异。

沈清辞按照祖父日记里的描述,在一个角落里找到了一个落满灰尘的木箱。她打开木箱,里面果然放着一些张家的遗物,有几件旧衣服,一些首饰,还有一本泛黄的日记。

沈清辞激动地拿起日记,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页。日记的纸张已经很脆了,上面的字迹娟秀而清丽,应该是张玉环的笔迹。

她仔细地读着,日记里详细地记载了她和李公子从相识到相恋的过程,字里行间充满了浓浓的爱意。看到这里,沈清辞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为这对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感到惋惜。

她继续往下读,读到了张玉环被父母逼迫嫁给知府儿子的内容。日记里充满了她的痛苦和绝望,她写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吾虽心有所属,却无力反抗。若不能与君相守,吾生不如死。

沈清辞的心揪紧了,她仿佛能感受到张玉环写下这些文字时的绝望。她深吸一口气,继续往下翻,手指因紧张而微微颤抖。

日记的最后几页字迹潦草,墨水晕染开来,像是写的时候手在剧烈发抖。里面提到知府儿子几次三番托人送礼物,甚至在她窗外徘徊,让她“夜夜难眠,如坠冰窟”。最后一篇日记只有寥寥数语:“他今夜必来,我已备好剪刀,宁死不从。若我身死,望君珍重,勿为我念。”

最后一个字的墨迹重重划过纸面,留下一道深深的划痕,仿佛是她生命最后的呐喊。

沈清辞合上书页,眼眶早已湿润。原来祖父说的都是真的,张玉环根本不是自杀,而是被那个畜生害死的!她的怨气,不仅仅是因为爱情被拆散,更是因为清白被污、含冤而死。

就在这时,地窖里的温度突然骤降。手电筒的光线开始疯狂闪烁,发出“滋滋”的电流声。沈清辞心里一紧,下意识地摸出王道长给的符纸攥在手心。

“你看到了……”一个阴冷的声音在黑暗中响起,不是之前的啜泣,而是带着彻骨的恨意,“你看到他是怎么害我的了……”

沈清辞猛地抬头,手电筒的光束扫过地窖角落,只见一个红色的身影正从墙壁里慢慢渗出来。这次她看得格外清楚,张玉环的脖颈上有一圈深深的紫黑色勒痕,嫁衣前襟的血迹已经发黑,那双空洞的眼睛死死盯着她手里的日记。

“我没有自杀……我没有……”张玉环的身影越来越清晰,声音也越来越尖利,“他们都骗你!张家骗你!知府骗你!整个青石镇都在骗你!”

她猛地朝沈清辞扑来,带起的阴风将手电筒吹落在地,光线在地上滚动几圈后彻底熄灭。地窖陷入一片漆黑,只有那抹红色的身影在黑暗中飘忽不定。

沈清辞吓得连连后退,后背重重撞在木箱上。她死死攥着日记和符纸,大声喊道:“我知道!我知道你是被害死的!我会帮你!我会为你报仇!”

这句话似乎起了作用,张玉环的动作停住了。黑暗中,沈清辞能感觉到那双眼睛在打量她,冰冷的怨气环绕在周身,却没有再靠近。

“帮我……”张玉环的声音恢复了些许呜咽,“帮我找到证据……让他偿命……”

“我会的!”沈清辞坚定地说,“你先让我出去,我会找到证据,还你清白!”

沉默在黑暗中蔓延了许久,那股阴冷的气息渐渐散去。沈清辞摸索着捡起地上的手电筒,按下开关,光束重新亮起时,地窖里已经恢复了平静,仿佛刚才的一切只是幻觉。但空气中残留的腐朽气味,和脖颈间冰凉的触感,都在提醒她刚才发生的是事实。

她抱着日记和木箱里的遗物,跌跌撞撞地爬上楼梯,连石板都顾不上盖好就冲出了地窖。回到院子里,阳光洒在身上,她才感觉自己活了过来,双腿一软瘫坐在青石板上。

第七章 百年旧案

沈清辞在院子里坐了很久,直到心跳平复才敢再次进屋。她把张玉环的日记和祖父的笔记本放在一起,仔细比对里面的内容。祖父在日记里提到,当年知府儿子害死张玉环后,没过几年就突然暴毙,死时脖子上也有一圈紫黑色的痕迹,像是被人勒死的。而张家在那之后接连遭遇横祸,男丁病死,家产被抄,最终彻底败落。

“这难道是张玉环的报复?”沈清辞喃喃自语。可如果凶手已经死了,她的怨气为什么还没消散?

她突然想起木箱里还有几件首饰,其中一支银簪上刻着“李”字,应该是李公子送给张玉环的定情信物。簪子的末端刻着一行小字:“光绪廿三年,赠玉环。”沈清辞翻开张玉环的日记,发现里面确实提到过这支簪子,说这是李公子用第一次科举的奖金给她买的。

“李公子……”沈清辞突然意识到,所有人都在说张玉环的悲剧,却没人知道李公子的结局。祖父的日记里也只字未提,他当年是不是也没找到李公子的下落?

她立刻决定去找王道长。既然王道长知道老宅的事,或许也知道李公子的去向。

再次来到清风观,王道长似乎早已料到她会来,正坐在院子里煮茶。看到沈清辞手里的日记和银簪,他叹了口气:“冤孽啊,百年前的债,终究要有人来还。”

“道长,您知道李公子的下落?”沈清辞急切地问。

王道长给她倒了杯茶:“你祖父当年也问过我同样的问题。那李公子当年并未离开青石镇,而是隐姓埋名住了下来。”

沈清辞惊讶地睁大了眼睛:“他没走?那他为什么不为张玉环报仇?”

“他想报,却没机会。”王道长缓缓道来,“李公子当年家境贫寒,无权无势,根本斗不过知府。他知道张玉环死得蹊跷,却拿不到证据。后来知府儿子暴毙,他怀疑是玉环的冤魂索命,就跑到后山出家了,法号了尘,就在这清风观修行。”

“他……他成了道士?”沈清辞震惊不已。

王道长点了点头:“了尘道长圆寂前,把这件事的真相告诉了我。他说自己一生都在忏悔,没能保护好玉环,也没能为她昭雪。他还留下一件东西,说如果将来有人能揭开真相,就把这个交给她。”

王道长转身走进里屋,拿出一个陈旧的布包。打开布包,里面是一本账簿和几张药方。账簿上记录着知府家的收支,而药方上的字迹,和张玉环日记里的笔迹惊人地相似。

“这是……”沈清辞不解地看着王道长。

“了尘道长当年在张府墙外守了三天三夜,无意中捡到了这个。”王道长解释道,“这是张玉环偷偷记的账,里面详细记录了知府儿子买通张家父母的银两,还有他几次调戏自己的经过。药方是她写给李公子的,说自己被关起来后身体越来越差,让他不用担心。”

沈清辞拿起账簿,上面的每一笔记录都清晰可见,甚至标注了日期和经手人。最后一页写着:“知府之子赠白银千两,求娶玉环,父已应允。”下面还有张家父亲的签名画押。

“这就是证据!”沈清辞激动地说,“有了这个,就能证明张玉环是被害死的!”

“是证据,却也是催命符。”王道长叹了口气,“当年了尘道长拿着这些东西想去告官,却被知府派人打了一顿,差点丢了性命。从那以后,他就知道官官相护,这世道容不下真相,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后人身上。”

沈清辞看着手里的账簿和日记,心里五味杂陈。原来这么多年来,一直有人记得张玉环的冤屈,一直有人在为她寻找真相。

“道长,现在有了这些证据,能为玉环平反了吗?”沈清辞问道。

王道长摇了摇头:“百年已过,物是人非,当年的凶手和证人都已不在人世,官府不会再受理这桩旧案。但玉环的怨气,未必需要官府来化解。”

“那需要什么?”沈清辞追问。

“需要有人承认她的冤屈,让她的故事被世人知道。”王道长说,“她的执念不是要凶手偿命,而是要一个公道,一个真相。只要让所有人都知道她不是自杀,而是被害死的,她的怨气自然会消散。”

沈清辞恍然大悟。她看着手里的证据,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让青石镇的人都知道真相,还张玉环一个清白。

第八章 真相大白

回到老宅,沈清辞立刻开始整理证据。她把祖父的日记、张玉环的日记、李公子留下的账簿和药方都整理在一起,还找到了几张当年的旧报纸,上面刊登了知府儿子暴毙和张家败落的消息。

她决定在青石镇的老茶馆公布真相。老茶馆是镇上最热闹的地方,每天都有很多老人在那里喝茶聊天,说书先生也在那里讲故事。只有在那里,才能让最多的人知道真相。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第二天一早,沈清辞带着所有证据来到老茶馆。此时茶馆里已经坐满了人,说书先生正准备开讲。看到沈清辞进来,所有人都停下了交谈,好奇地看着她。

“各位乡亲,”沈清辞走到台前,声音有些颤抖,但眼神却很坚定,“今天我来这里,不是为了听故事,而是为了讲一个被遗忘了百年的真相。”

台下的人议论纷纷,不知道这个城里来的姑娘要讲什么。刘婆婆也在人群中,担忧地看着她。

沈清辞深吸一口气,拿出张玉环的日记和账簿,开始讲述那段悲惨的往事。她从张玉环和李公子的爱情讲起,讲到张家父母的势利,知府儿子的霸道,最后讲到张玉环被害死的真相。

她把账簿上的记录一一念了出来,把日记里的内容读给大家听。当讲到张玉环在日记里写下“宁死不从”时,台下的人都沉默了,很多老人都露出了悲伤的表情。

“当年,张玉环不是自杀的,是被知府的儿子害死的!”沈清辞提高了声音,“张家父母为了钱财和权势,隐瞒了真相;知府为了包庇儿子,掩盖了罪行;而我们,都被蒙在鼓里,以为她是为情自杀!”

台下一片哗然,有人惊讶,有人愤怒,还有人开始小声议论。

“这不可能吧?老辈人都是这么说的……”

“那账簿看起来不像假的,还有签名呢……”

“怪不得沈家老宅一直不太平,原来是有冤情啊……”

就在这时,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站了起来。他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到台前,看着沈清辞手里的银簪,老泪纵横:“这簪子……我见过……我小时候听我爷爷说过,当年有个姓李的道士,经常拿着这支簪子在张府墙外哭……”

老人的话证实了沈清辞的说法,台下的议论声更大了。越来越多的老人想起了当年的往事,说张家当年确实收了知府很多钱,还说知府儿子死的时候样子很吓人,像是被鬼掐死的。

沈清辞看着台下的反应,知道大家已经相信了真相。她拿出王道长给的符纸,高高举起:“张玉环的冤魂一直在老宅徘徊,不是为了害人,是为了求一个公道!今天,我把真相告诉大家,就是要还她一个清白!”

说完,她点燃符纸,看着火苗慢慢升起,化作灰烬。

就在符纸燃尽的那一刻,茶馆外突然刮起一阵风,吹得窗户“吱呀”作响。但这风并不阴冷,反而带着一丝温暖。沈清辞仿佛看到一个穿着红衣的身影在窗外一闪而过,那个身影回过头,对她露出了一个释然的微笑,然后渐渐消散在阳光中。

她知道,张玉环的怨气终于消散了。

第九章 尘埃落定

真相公布后,青石镇的人都对沈家老宅的态度发生了改变。大家不再害怕那里的“鬼魂”,反而对张玉环的遭遇充满了同情。有人提议在老宅里立一块石碑,记录下这段往事,让后人永远记住这个被冤枉的女子。

沈清辞同意了这个提议。她请人修缮了老宅,把西厢房改造成了一个小小的纪念馆,里面摆放着张玉环的红绣鞋、日记和李公子留下的遗物。她还在院子里种了很多桂花树,因为张玉环的日记里提到过,她最喜欢桂花的香味。

王道长也来帮忙,在纪念馆里开了一场法事,超度张玉环的亡灵。法事那天,阳光明媚,微风拂过,院子里的桂花香飘满了整个青石镇。沈清辞仿佛看到张玉环和李公子的身影在桂花树下相依相偎,脸上带着幸福的笑容。

法事结束后,王道长对沈清辞说:“冤魂已散,怨气已消,这老宅以后不会再有怪事了。”

沈清辞看着焕然一新的老宅,心里感慨万千。她终于明白了祖父为什么要买下这座老宅,为什么要研究红绣鞋的秘密。他不是不怕鬼,而是想用自己的方式,守护这段被遗忘的历史,等待一个能为张玉环平反的人。

刘婆婆也经常来老宅帮忙打扫,她看着院子里的桂花树,笑着对沈清辞说:“姑娘,你做了件好事啊。现在夜里再也听不到哭声了,这宅子终于太平了。”

沈清辞笑了笑:“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的功劳。是祖父,是了尘道长,是王道长,还有所有相信真相的人,一起完成了这件事。”

日子一天天过去,沈清辞渐渐喜欢上了青石镇的生活。她把城里的工作辞了,留在老宅里打理纪念馆。越来越多的人听说了张玉环的故事,来到老宅参观,了解这段百年前的爱情悲剧和冤屈往事。

有人问沈清辞,会不会害怕老宅里的鬼魂。沈清辞总是笑着说:“这里没有鬼魂,只有一段不该被遗忘的历史。张玉环的故事告诉我们,真爱无价,公道自在人心。”

秋天到来的时候,老宅里的桂花树开满了金黄色的花朵,香气四溢。沈清辞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手里拿着张玉环的日记,静静地读着。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落在书页上,温暖而祥和。

她知道,张玉环和李公子的故事,会像这桂花的香气一样,永远留在青石镇的记忆里。而这座曾经充满怨气的老宅,也终于迎来了真正的平静。

第十章 绣鞋新生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又是一年春天。沈清辞把沈家老宅改造成的纪念馆已经成了青石镇的一道风景,每天都有游客前来参观。红绣鞋被放在特制的玻璃展柜里,旁边摆放着张玉环的日记和李公子的账簿,无声地诉说着那段悲怆的往事。

这天,一个穿着旗袍的中年女子来到纪念馆。她看着展柜里的红绣鞋,眼眶湿润,久久没有说话。沈清辞注意到她手里拿着一个精致的木盒,和放红绣鞋的紫檀木盒很像。

“您是……”沈清辞好奇地问道。

中年女子转过身,对沈清辞笑了笑:“我是李家的后人,了尘道长是我的曾祖父。”

沈清辞惊讶地睁大了眼睛:“您是李公子的后人?”

女子点了点头,打开手里的木盒,里面是一双崭新的红绣鞋,上面绣着鸳鸯戏水的图案,和展柜里的那双几乎一模一样。

“这是我按照曾祖父留下的图样绣的。”女子解释道,“曾祖父圆寂前,把张玉环的故事告诉了我的祖父,让他一定要记住这段往事,有机会的话,要为玉环姑娘做点什么。我从小就听着他们的故事长大,也学会了刺绣,就想亲手绣一双红绣鞋,完成曾祖父的心愿。”

沈清辞看着那双新绣的红绣鞋,上面的鸳鸯栩栩如生,针脚细密,充满了爱意。她突然明白,真正的纪念不是停留在过去的悲伤里,而是带着爱和敬意,让这段故事以新的方式延续下去。

“您愿意把这双绣鞋放在纪念馆里吗?”沈清辞问道,“和原来的那双放在一起,让大家知道,即使过了百年,依然有人记得他们的爱情。”

女子笑着点了点头:“我就是为这个来的。”

沈清辞小心翼翼地把新绣的红绣鞋放在展柜里,和旧的那双并排摆放。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落在两双红绣鞋上,仿佛给它们镀上了一层金光。旧的那双沉淀着百年的哀怨,新的那双则充满了温暖的希望,形成了鲜明而和谐的对比。

从那以后,纪念馆里多了一个传统刺绣体验区。沈清辞请那位李家女子来教游客刺绣,很多人都喜欢上了这项传统技艺。大家在刺绣的时候,总会听沈清辞讲张玉环和李公子的故事,感叹爱情的美好和真相的可贵。

有一天,刘婆婆看着体验区里热闹的景象,笑着对沈清辞说:“姑娘,你看,这红绣鞋再也不是怨魂的象征了,成了咱们青石镇的宝贝了。”

沈清辞笑着点了点头。她知道,张玉环的怨气早已消散,而她的故事,却以一种新的方式活了下来。那双曾经带来恐惧的红绣鞋,如今成了爱情与正义的象征,见证着青石镇的过去与现在。

夕阳西下,沈清辞锁好纪念馆的大门,走在回家的路上。青石镇的石板路上,孩子们在嬉笑打闹,老人们在门口聊天,一派祥和的景象。她回头望了一眼沈家老宅,夕阳的余晖洒在屋顶上,温暖而宁静。

她知道,这里的故事还在继续,而那些曾经的怨恨与悲伤,早已化作了人间的温暖与希望。红绣鞋的传说,再也不是恐怖的灵异故事,而是一段关于爱、正义与救赎的佳话,永远流传在青石镇的街头巷尾。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