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晶体战略:百年远征的能源基石会议(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外卖骑手陈默的末世日志》最新章节。

“人类号”升级版主控室的全息投影前,淡蓝色的星核晶体悬浮在中央,表面流淌的能量纹路随会议讨论节奏微微闪烁。陈默坐在主位,手指轻敲桌面——此时他已85岁,却因寿命技术维持着50岁的体能与精神状态,眼神依旧锐利如当年霜牙星区战役时。周围围坐的,既有跟随他多年的赵教授、李参谋长,也有20年来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科研领袖,比如负责晶体研发的35岁科学家林薇,以及火星资源勘探团队的负责人张远。

“今天的会议只有一个核心议题——星核晶体与暗物质晶体的产能问题。”陈默的声音透过量子通讯传遍全场,投影瞬间切换为两组数据图表,“根据百年远征计划倒推,舰队组建需要100艘‘远航者’级母舰,每艘母舰的暗物质引擎需10块高纯度星核晶体提供能量;同时,空间切割炮、星际跃迁门等设备,每年消耗的暗物质晶体总量预计达500吨。但目前,我们的星核晶体年产量仅30块,暗物质晶体年产量不足100吨,缺口超过70%。”

数据投影的红色缺口部分格外刺眼,会议室里瞬间陷入沉默。赵教授推了推眼镜,率先打破寂静:“星核晶体依赖星核体碎片提炼,而我们目前已发现的星核体碎片仅12块,最大的一块储存在地球核心实验室,每年提炼的高纯度晶体不足5块;暗物质晶体则需要从魔蛇人战舰残骸或小行星中提取暗物质原料,原料储备同样有限。如果找不到新的晶体来源或量产方法,百年远征计划将面临‘无米之炊’的困境。”

一、晶体现状的深度剖析:资源瓶颈与技术局限

林薇站起身,调出更详细的晶体生产报告,投影上清晰呈现出当前两大核心晶体的生产困境:

(一)星核晶体:稀缺资源的“不可再生”困境

星核晶体的原料来自外星文明遗留的星核体碎片,目前人类已发现的12块碎片中,6块用于科研,6块用于晶体提炼。每块碎片的晶体转化率仅为3%——即1吨重的碎片,仅能提炼出30公斤高纯度晶体,且提炼过程需消耗大量星核能量,导致碎片本身不断损耗。

“去年我们对最大的星核体碎片进行提炼,耗时6个月才得到4块高纯度晶体,碎片重量却减少了15%。”林薇的语气带着担忧,“按照这个速度,现有碎片最多支撑50年晶体供应,50年后将面临彻底断供。更关键的是,我们至今未在太阳系及周边星区发现新的星核体碎片,星际探测器的搜索范围已扩展到100光年,仍无任何收获。”

星核晶体的提纯技术也存在局限。目前采用的“能量共振提纯法”,虽能将晶体纯度提升至99.9%,但每次提纯仅能处理1公斤原料,且需要10名高级技术人员全程监控,生产效率极低。“我们尝试过用AI自动化提纯,但星核能量的不稳定性导致AI无法精准控制共振频率,去年的一次自动化实验还导致1块半成品晶体爆裂,损失惨重。”林薇补充道。

(二)暗物质晶体:原料分散与提取低效的双重制约

暗物质晶体的原料来自宇宙中的暗物质云或魔蛇人战舰残骸,虽然理论上暗物质在宇宙中广泛存在,但可提取的“高浓度暗物质原料”却极为稀缺。目前人类的暗物质原料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霜牙星区战役中俘获的魔蛇人巡洋舰残骸,二是火星周边小行星带的暗物质富集区。

“魔蛇人巡洋舰残骸中的暗物质原料已提取70%,剩余30%因与金属结构深度融合,提取难度极大,预计还需10年才能提取完毕。”张远展示火星小行星带的勘探数据,“小行星带的暗物质富集区虽已发现15处,但浓度普遍低于0.5%,提取1吨暗物质原料需要开采1000吨小行星矿石,成本极高且效率低下。”

暗物质晶体的合成技术同样面临瓶颈。目前采用的“暗物质凝聚法”,需要在-273℃的超低温环境下,将暗物质原料与星晶合金粉末混合凝聚,形成晶体。但该过程的晶体转化率仅为20%,且合成的晶体容易出现内部裂纹,导致强度不足,无法用于母舰引擎等核心设备。“我们尝试过添加魔蛇人技术中的‘暗物质稳定剂’,但稳定剂的配方尚未完全破解,添加后反而导致晶体能量传导效率下降30%。”林薇无奈地说。

二、解决方案一:资源勘探的“星际扩张”计划

“既然现有资源不足,那就去更远的宇宙寻找新资源。”陈默的手指指向投影上的银河系星图,“我提议启动‘晶体资源勘探计划’,组建10支‘勘探舰队’,以50光年为半径,在银河系内搜索新的星核体碎片与暗物质富集区。每支舰队配备1艘‘远航者’级母舰、5艘巡洋舰及20架勘探无人机,由经验丰富的舰长带队,同时搭载地质学家、天体物理学家等专业人员。”

张远立刻响应:“我们火星资源勘探团队已制定初步勘探路线,优先搜索‘魔蛇人活动过的星区’——根据之前的探测数据,魔蛇人曾在多个星区开采暗物质原料,这些区域很可能存在高浓度暗物质富集区;同时,星核体碎片作为外星文明产物,可能分布在‘宇宙尘埃密集带’,我们的勘探无人机已配备‘星核能量探测器’,可精准识别星核体碎片的能量信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为提升勘探效率,会议决定引入两项新技术:一是“超光速勘探无人机”,搭载小型暗物质引擎,速度可达5倍光速,探测范围覆盖10光年,可提前为舰队筛选目标区域;二是“暗物质浓度扫描仪”,通过分析宇宙射线与暗物质的相互作用,快速判断某区域的暗物质浓度,避免无效开采。

“勘探舰队不仅要寻找资源,还要收集宇宙环境数据。”陈默补充道,“比如不同星区的引力场、辐射强度、小行星分布等,这些数据对未来远征舰队的航线规划至关重要。同时,若在勘探中发现魔蛇人的踪迹,需及时传回数据,避免正面冲突——我们的目标是资源,不是提前引爆战争。”

三、解决方案二:技术突破的“晶体量产”工程

“资源勘探是长期计划,短期内要解决晶体缺口,必须靠技术突破实现量产。”赵教授站起身,调出“晶体量产工程”的初步方案,“我们计划从‘提纯技术优化’与‘人工合成探索’两个方向入手,3年内实现星核晶体年产量提升至100块,暗物质晶体年产量提升至300吨。”

(一)星核晶体:AI+能量共振的“双效提纯”升级

针对星核晶体提纯效率低的问题,林薇团队提出“AI自适应共振技术”——在现有提纯设备中加入“星核能量传感器”,实时监测星核原料的能量波动,AI根据波动数据自动调整共振频率,避免人工操作的误差。“我们已在实验室进行100次模拟实验,AI的共振频率控制精度比人类高20倍,提纯效率提升至5%,且晶体纯度保持99.9%。”林薇展示实验视频,画面中AI精准调整参数,晶体在能量场中稳定生长,无任何爆裂情况。

同时,科研团队计划研发“碎片再生技术”——通过向星核体碎片注入星核能量,修复碎片在提炼过程中的损耗。“去年的实验中,我们向1块损耗的碎片注入1000单位星核能量,碎片重量恢复了5%,虽然远未达到‘再生’效果,但证明了能量修复的可行性。”赵教授说,“下一步我们将联合空间能量研究团队,优化能量注入方式,争取5年内实现碎片损耗率降低50%。”

(二)暗物质晶体:稳定剂破解与合成工艺革新

针对暗物质晶体合成的瓶颈,会议决定成立“暗物质稳定剂专项攻关小组”,由赵教授牵头,整合魔蛇人技术研究团队的力量,全面破解稳定剂配方。“我们已从魔蛇人巡洋舰的引擎中提取到稳定剂样本,通过质谱分析,确定其主要成分是‘暗物质粒子聚合体’与‘星晶粉末’,但比例尚未确定。”赵教授展示成分分析图,“目前已进行200次配比实验,当聚合体与星晶粉末的比例为7:3时,晶体的裂纹率下降至10%,能量传导效率恢复至正常水平。”

合成工艺方面,张远团队提出“超低温高压合成法”——将合成环境的压力提升至地球大气压的100倍,同时保持超低温,让暗物质原料与星晶合金粉末更紧密地结合,提升晶体转化率。“实验室数据显示,该方法可将转化率从20%提升至40%,且合成的晶体强度提升50%,完全满足母舰引擎的使用需求。”张远兴奋地说,“目前我们已在火星建设首条实验生产线,预计3个月后投产,年产能可达50吨。”

四、解决方案三:资源分配的“优先级”制度

“即使晶体产能提升,短期内仍无法满足所有需求,必须建立‘资源分配优先级制度’,确保核心需求优先得到保障。”李参谋长调出舰队与设备清单,提出三级分配原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