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中枢之眼:监控全域与守护毫厘(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系统激活,我有一座全能三甲》最新章节。

资源调度:跟着监控“动”的精准适配

上午八点,监控中心的AI算法通过分析313专科中心各科室的候诊人流热力图,向中枢系统推送“资源调配建议”:“风湿免疫科候诊人数达450人,建议从康复中心调配3间临时诊室,增派6名护士;皮肤科候诊人数不足50人,可抽调2名医生支援儿科。”

沈知行点击“批准执行”,中枢系统立刻向康复中心、皮肤科、儿科推送指令。监控画面中,临时诊室在30分钟内布置完毕,护士开始引导患者分流;皮肤科的2名医生抵达儿科候诊区,启动临时接诊台。1小时后,风湿免疫科的候诊时间从90分钟降至40分钟,儿科的候诊压力也明显缓解。

“以前资源调度靠人工统计,滞后且不准,现在靠监控实时数据,精准度提升了60%,”管理中心总主任汇报,“今日已根据监控建议完成8次资源调配,涉及诊室12间、医护人员24名,各中心运行效率显着提升。”

下午四点,住院中心的监控数据显示,3号楼的床位使用率已达92%,但4号楼仅为75%。监控中心自动推送“床位调剂建议”:“将3号楼的15例病情稳定患者转入4号楼康复区,预留床位接收新入院重症患者。”赵毅主任立刻执行,1小时内完成患者转运,随后收治的10例重症患者均顺利入院,无一人滞留。

科研保障:看不见的“安全防线”

下午两点,科研中心的基因编辑实验室进入关键阶段,景初团队正在进行渐冻症患者的细胞编辑操作。监控中心的“科研专属监控模块”自动激活,除常规画面监控外,还同步监测实验室的温湿度、气压、试剂储存温度等参数,数据实时同步至科研中心和中枢系统。

“实验室温度波动0.2℃,已联动空调系统调整;试剂库的液氮罐压力略低,已通知设备科补充,”陈明汇报,“所有操作过程均被加密记录,可回溯、可溯源,保障科研数据的真实性和样本安全。”景初通过中枢系统反馈:“有监控中心的保障,我们能更专注于实验操作,不用担心设备异常或样本出问题。”

傍晚六点,监控中心发现一名保洁人员误闯入未授权的科研数据机房,立刻触发“物理安防联动”:机房门自动锁闭,警报响起,安保人员5分钟内抵达现场。经核实,该保洁人员因迷路误入,未造成任何损失。沈知行在中枢日志上批注:“给科研中心、数据机房等核心区域增设‘电子围栏’,非授权人员靠近即预警,从源头杜绝安全隐患。”

第四阶段:监控背后的“温度”——算法之外的人文守护

特殊群体:监控下的隐形关怀

上午九点,老年病科的监控画面引起苏晴的注意:一位独居老人在候诊区坐了40分钟,未主动取号,只是反复摩挲就诊卡,神色局促。苏晴立刻让陈明调取老人的就诊信息:“张大爷,78岁,首次独自就诊,预约的是老年痴呆症筛查,无家属陪同。”

“联动导诊中心,安排一名会方言的导诊护士过去协助,”苏晴指令下达,监控画面中,导诊护士很快找到张大爷,帮他取号、填写信息,搀扶着他前往筛查室。张大爷的脸上露出笑容,对着护士连连道谢。陈明补充道:“已给监控AI新增‘独居老人识别标签’,通过‘无家属陪同+反复查看指引+神色局促’等特征自动识别,触发‘导诊协助’预警。”

下午两点,婴儿中心NICU的监控画面显示,一位母亲隔着玻璃看着暖箱里的早产儿,偷偷抹泪,长时间未离开。监控AI识别“家属情绪异常”,推送预警至婴儿中心的社工部。社工立刻上前安抚,讲解早产儿的恢复情况,展示宝宝的喂养视频,母亲的情绪逐渐平复。“监控不仅能看‘事’,还能懂‘人’,”苏晴说,“算法的冰冷需要人文的温度来弥补,这才是监控中心的真正价值。”

医护关怀:看不见的“后勤支撑”

中午十二点,监控画面显示,风湿免疫科的柳静主任连续接诊20名患者,未喝一口水,靠在椅背上短暂休息时面露疲惫。监控AI自动识别“医护人员过度劳累”,推送预警至餐厅中心和后勤中心:“柳静主任在风湿免疫科诊室,需配送营养餐和护腰靠垫。”

15分钟后,餐厅中心的志愿者将温热的营养餐和护腰靠垫送到诊室,柳静主任惊喜地说:“没想到监控中心还能关注到我们的状态,太暖心了。”陈明解释:“AI通过‘接诊时长、坐姿变化、面部疲劳度’等数据判断医护人员的状态,自动触发‘后勤支援’,今日已为12名高强度工作的医护人员配送物资。”

傍晚六点,康复中心的景行结束轮班,拖着疲惫的脚步走向停车场,监控画面显示她在台阶处险些摔倒。监控中心立刻联动安保中心,安排一名安保人员驾车送她回家,同时推送“疲劳预警”至她的手机:“今日工作时长10小时,建议充分休息,明日轮班已为您调整至上午十点。”景行收到消息后,通过中枢系统回复:“谢谢监控中心的关心,感觉被医院稳稳守护着。”

尾声:监控全域,守护一心

深夜十一点,“明泽一号”自动生成监控中心今日运行报告:7500个摄像头全时段运行,AI识别预警128次,其中患者急救预警12次、秩序维护预警36次、资源调度预警28次、人文关怀预警52次;联动处置成功率100%,患者满意度95%,医护人员满意度96%;运行状态:守护卓越。

指挥中心的主屏上,监控地图已切换至“夜间模式”,灯光下的科室楼静谧有序:科研中心的实验室仍有灯光,景初团队在进行数据复盘;婴儿中心的暖箱发出均匀蜂鸣,护士在轻声查房;住院中心的走廊上,值班护士正推着治疗车巡视病房。每一处画面都透着温暖,每一次联动都藏着守护。

沈知行和苏晴站在窗前,看着监控画面中那些熟睡的患者、忙碌的医护、安静的设备,突然明白:监控中心不是冰冷的“监视工具”,而是中枢的“眼睛”,是医院的“神经末梢”,它能看见风险,也能看见需求;能守护安全,也能传递温暖。7500个镜头的背后,是10万患者的信任,是1320名管理者的责任,是无数医护人员的坚守。

凌晨零点,监控中心的AI算法开始自动复盘今日数据,优化识别模型,新增“慢性病患者跌倒预警”“夜间医护巡查提醒”等3个功能模块。陈明的汇报同步至中枢:“已完成监控中心与12中心的深度联动调试,明日可实现‘预警即处置’的全自动响应。”

沈知行和苏晴相视一笑,指尖同时在主屏上轻点“确认”。监控地图上的7500个摄像头如同7500颗星星,在夜色中闪烁,照亮了这座医院的每一个角落,也照亮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初心。新的一天即将到来,10.8万人次的接诊量还在等待,但只要这双“中枢之眼”始终明亮,就能在每一个细微之处,守护好生命的希望与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