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中枢之眼:监控全域与守护毫厘(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系统激活,我有一座全能三甲》最新章节。

清晨五点零四分,明泽医院量子指挥中心的环形主屏左侧,代表监控中心的模块突然放大,7500个摄像头的实时画面如像素矩阵般铺开,最终汇聚成一幅覆盖全院的全息监控地图。“监控中心接入中枢核心,实现‘全域可视、智能预警、秒级联动’;当前激活摄像头7500台,覆盖12中心及公共区域,AI识别准确率99.8%;今日接诊量预测10.8万人次,运行状态:监控就绪。”合成语音刚落,地图上3处区域同时亮起黄色预警——住院中心3号楼电梯拥堵、婴儿中心NICU探视通道秩序混乱、313专科中心候诊区有患者突发不适。

沈知行与苏晴的目光瞬间锁定预警点位,指尖未动,主屏已自动弹出细节画面:3号楼2部电梯因故障停运,候诊患者在大厅排起长队;NICU外3位家属未按规定预约强行探视,与护士发生争执;风湿免疫科候诊区,一位老年患者面色苍白,正扶着座椅缓慢下滑。“陈明,立刻接入监控中心全息投影,同步启动三级联动预案。”沈知行的指令刚发出,监控中心主任陈明的影像已出现在指挥中心中央,他面前的操作屏上,7500个摄像头的运行参数正高速滚动。

“3号楼电梯已联动后勤中心,维修机器人5分钟内抵达;NICU通道联动安保中心,2名安保人员正在赶去现场;候诊区已联动急诊中心,最近的移动急救站1分钟内可到达。”陈明的汇报伴随着操作指令,监控画面中,电梯口的引导屏自动切换为“临时通道指引”,NICU外的门禁系统临时升级为“预约核验+人脸识别”,候诊区的广播响起:“请附近医护人员前往3区协助,患者突发不适。”苏晴补充道:“同步推送预警信息至对应中心负责人,要求10分钟内反馈处置结果。”

第一阶段:中枢之眼——7500个镜头的精准凝视

智能预警:AI先于肉眼的风险识别

上午七点,313专科中心75栋科室楼的候诊区陆续进入高峰,监控中心的AI算法开始全速运转。在肿瘤科候诊区,摄像头捕捉到一位穿蓝色外套的患者频繁揉搓胸口、额头渗汗,虽未主动求助,AI已通过“姿态识别+微表情分析”判定为“疑似心绞痛发作”,黄色预警瞬间弹上中枢主屏。

“患者位于肿瘤科候诊区3排座椅,距离移动急救站20米,”陈明的声音同步响起,“已自动推送患者位置及实时画面给急救站,同时识别患者就诊卡信息,调取既往病史——有冠心病史,正在等待化疗。”主屏上,急救人员拎着抢救箱奔跑的画面与患者的病史数据同步显示,1分20秒后,急救人员抵达现场,硝酸甘油顺利给药,患者症状逐渐缓解。

“这就是AI监控的价值,”苏晴指着主屏上的AI识别日志,“它能捕捉到医护人员和患者自己都忽略的细节——比如步态不稳、面色苍白、反复按压某部位,这些都是潜在风险信号。”此时,婴儿中心NICU的监控画面亮起蓝色预警:1号暖箱的温度波动超出0.1℃阈值,虽未达到危险值,AI已自动标记“设备异常前兆”。

陈明立刻联动设备中心:“暖箱型号S-200,运行时长1200小时,初步判断是传感器漂移,已推送位置给维修人员。”5分钟后,维修人员抵达现场,更换传感器后暖箱恢复正常。沈知行感慨:“从患者安危到设备运行,监控中心就是中枢的‘前置哨兵’,把风险拦在发生之前。”

全域可视:无死角的中心联动

上午九点,科研中心的基因测序实验室传来异动——监控画面显示,一名外聘研究员试图将装有基因样本的试管带出实验室,门禁系统发出警报但未成功拦截。监控中心的红色预警瞬间触发,同步联动安保中心、科研中心及专家中心。

“研究员姓名李XX,所属合作机构A,今日权限为‘样本观察’,无带出权限,”陈明快速调取人员信息,“已锁定实验室出口,安保人员30秒内到达;同步联系景初副主任,核实样本归属。”主屏上,实验室的实时画面、研究员的权限记录、样本的基因信息三线同步,景初的语音连线即刻接入:“该样本是红斑狼疮双靶点药物的核心数据样本,严禁带出,已通知实验室主任现场处置。”

3分钟后,安保人员将研究员控制,样本完好回收。苏晴调出科研中心的监控覆盖图:“实验室、试剂库、数据机房这些核心区域,都安装了‘摄像头+红外感应+权限核验’三重监控,任何异常操作都会触发联动。”此时,超市中心的监控画面显示,一名患者家属因排队问题与导购员争吵,围观人群逐渐聚集,橙色预警亮起。

陈明立刻联动超市中心负责人李梅:“争吵位置在日用品区3通道,已安排附近的2名安保人员和1名客服人员介入调解,同时通过广播引导人流分流。”监控画面中,工作人员迅速抵达现场,将争吵双方带至调解室,围观人群在广播引导下散开,整个处置过程耗时5分钟,未影响超市正常秩序。

第二阶段:应急联动——从监控到处置的闭环响应

临床急救:与死神赛跑的秒级协同

上午十点,住院中心8号楼的心血管内科病房突发紧急情况:监控画面显示,患者王大爷突然从床上跌落,意识丧失,家属慌乱呼救。监控中心的AI算法在1秒内识别“心脏骤停”,红色预警直接推送至中枢主屏及急诊中心、心内科、麻醉科的应急终端。

“患者位置8号楼5层502病房,既往心梗病史,已自动启动应急广播:‘502病房紧急抢救,请求附近医护人员支援’,”陈明的手指在操作屏上翻飞,“已联动住院中心的抢救设备库,推送除颤仪、急救药品的位置;联动电梯中心,开通急救专用电梯,直达5层;联动专家中心,心内科主任正在赶来的路上。”

主屏分屏显示:10秒内,同楼层的护士赶到病房开始胸外按压;30秒,除颤仪送达,首次除颤成功;1分钟,心内科主任抵达现场;3分钟,患者恢复自主呼吸,被转运至ICU。沈知行看着时间轴:“从监控识别到患者复苏,全程3分钟,比传统急救响应快了2倍,这就是监控中枢联动的力量。”

下午两点,康复中心的智能训练室传来预警:一名脑卒中患者在使用步态机器人时突然摔倒,头部撞击地面。监控AI立刻识别“头部外伤+意识模糊”,联动康复中心的急救站和放射科:“患者位置训练室A区,已通知急救站携带颈托、担架,放射科预留CT检查通道,优先安排头颅扫描。”10分钟后,患者的CT报告已推送至中枢系统,显示“轻度脑震荡,无颅内出血”,处置方案同步至康复中心。

秩序维护:细微之处的全域管控

中午十二点,餐厅中心迎来就餐高峰,监控画面显示,自助取餐区因争抢热门菜品出现推搡,排队秩序濒临混乱。橙色预警亮起,陈明立刻联动餐厅中心和安保中心:“启动‘分流取餐’预案,在热门菜品区增设2个临时窗口,安排4名安保人员维持秩序,同时通过广播循环播放‘文明取餐,错峰排队’提示。”

监控画面中,临时窗口迅速搭建,安保人员引导人群分成3队,推搡现象很快平息。李梅的反馈同步至中枢:“新增窗口后,取餐时间从15分钟缩短至5分钟,未发生进一步冲突。”苏晴注意到,监控AI已自动记录此次事件的起因、处置过程及结果,标注为“就餐高峰秩序维护典型案例”,纳入培训库。

下午三点,313专科中心的儿科候诊区出现新情况:一名儿童患者因哭闹挣脱家长,冲向繁忙的走廊,距离电梯口仅5米。监控AI瞬间识别“儿童走失+高危区域”,红色预警触发的同时,走廊两侧的护栏自动升起,电梯门暂时关闭,广播响起:“请家长前往儿科候诊区3号窗口,您的孩子已被安全引导至此处。”安保人员在10秒内赶到现场,将儿童带回家长身边。

“这些细节最容易出问题,”沈知行指着护栏自动升起的画面,“监控中心不仅能‘看’,还能联动物理防护设备,形成‘识别-预警-处置-防护’的闭环,这才是真正的全域管控。”

第三阶段:监控赋能——十二中心的效率升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