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家长与同桌(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让你带个差班,你全员本科了?》最新章节。
他翻开笔记本,目光落在“林天”那一页。
上面没有关于“领导力”或“未来价值”的字眼,取而代之的是几行朴素的记录:【父:林建军,普通工人。母:张桂兰,超市收银员。家庭主要矛盾:将游戏视为洪水猛兽,与儿子沟通基本靠吼,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这是典型的21世纪初中国最常见的工薪家庭画像。他们爱孩子却不知道如何去爱;他们望子成龙却只会用最笨拙的方式表达期望。对于这样的家庭画大饼是行不通的,任何花哨的教育理念都会被他们视为“不务正业”的歪理。
他需要的是共情、是理解、是拿出看得见摸得着的诚意。
杨明宇看了一眼墙上的挂钟,晚上七点二十分。这个时间他们应该刚吃完晚饭。
他没有再犹豫,拿起听筒按照档案上记录的号码拨了过去。
电话响了四五声后被接起,一个略带疲惫的女声传来,语气很客气:“喂,您好,请问找谁?”
是林天的母亲张桂兰。
“您好,请问是林天同学的家长吗?我是他的班主任,我叫杨明宇。”杨明宇的语速放得很慢,声音温和而诚恳。
电话那头明显地顿了一下,紧接着张桂兰的语气立刻变得紧张起来,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音:“杨……杨老师?您好您好!是……是林天在学校又惹什么事了吗?他是不是又逃课去网吧了?!”
这几乎是条件反射般的问话,充满了常年为孩子操心的家长那种特有的焦虑和“坏事预判”。在她的认知里,老师在晚上这个时间点打电话回家,除了告状没有第二种可能。
“您别紧张,林妈妈。”杨明宇立刻安抚道,“我打这个电话不是来告状的。恰恰相反是想跟您说一件好事。”
“好事?”张桂兰的语气充满了怀疑,显然不相信这个词会和自己的儿子联系在一起。
“是的。”杨明宇肯定地回答,“今天开学第一天,我观察了林天一整天。我发现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
这句突如其来的表扬让周兰彻底愣住了。她有多久没听过别人,尤其是老师夸奖自己的儿子了?她一时之间甚至不知道该怎么接话。
杨明宇没有给她太多思考的时间,继续说道:“他的专注力,是我见过的所有学生里最顶尖的。只是,他现在把这份宝贵的天赋用错了地方。”
他没有直接提“游戏”这个敏感词,而是用了“用错地方”这个中性的表述。
“您和林先生,一定为他沉迷游戏的事情伤透了脑筋吧?”杨明宇的语气里充满了理解。
这句话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她的话匣子。她积压已久的委屈和无奈找到了一个宣泄的出口:“可不是嘛,杨老师!我们真是没办法了!打也打了,骂也骂了,游戏机也摔了,可他就是不听啊!我们两口子挣钱不容易,就想他能好好读书将来有个出息,可他……”
“我完全理解。”杨明宇静静地听她说完才开口,“打骂是没有用的,只会把他越推越远。林妈妈,我们得换个思路。”
“换思路?”
“对。我们不能把他当成一个‘网瘾少年’,我们得把他看作一个‘走错了路的天才’。他的问题不是笨,而是没人告诉他哪条路是更有趣、更光明的。”
就在这时,电话里传来一个粗重的男声,带着浓浓的警惕:“喂?你是哪位?什么走错了路的天才?你别在这忽悠我们家属!”
是林天的父亲,林爸爸回来了,他一把抢过了电话。
“林先生,您好,我是林天的班主任杨明宇。”杨明宇的语气依旧平静,“我正在和林妈妈讨论林天的情况。”
“讨论什么?他是不是又犯浑了?老师你不用客气,该怎么处分就怎么处分!我们当家长的绝对配合学校!”林卫国的话,干脆利落。
“林先生,我今晚打电话不是为了处分他。”杨明宇一字一句清晰地说道,“我是想请求您和林妈妈配合我,一起帮他走上正轨。”
“配合?我们怎么配合?我们的话他要肯听早考上清华了!”
“我今天给他换了个新座位。”杨明宇没有理会他的牢骚,而是切入了正题,“我把他安排在了一个非常安静、非常认真的女同学旁边。”
林爸爸冷哼一声:“换座位有什么用?他坐哪儿不都一样是睡觉打游戏?”
“不一样。”杨明宇的语气变得郑重起来,“林先生,您想过没有,一个男孩子最大的动力来源之一是什么?”
“是什么?”
“是责任感,和在异性面前的自尊心。”
这个观点,对于林卫国这样的人来说,太过新奇,他一时没反应过来。
杨明宇解释道:“我把他安排在一个需要帮助的同学旁边,就是想激发他的责任感。我告诉他,你这么聪明能不能帮帮同桌?当一个男孩子被赋予了‘保护者’和‘帮助者’的角色时,他会不自觉地挺起胸膛。他就算为了那点可怜的、属于青春期的自尊心,也不好意思在同桌面前表现得太差劲。”
“我请求你们的配合,很简单。从今天起,不要再因为游戏的事情骂他。他想玩,就让他玩。但是,请你们告诉他,‘杨老师很看好你,觉得你是我们班最聪明的学生之一,还让你当小组长帮助同学,你可别让老师失望’。”
“我们不跟他对抗,我们把他架起来,用信任和期望给他戴上一顶‘高帽子’。您信我一次,很多时候改变一个孩子只需要一个契机,一个让他自己想要变好的理由。”
电话那头,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林爸爸和林妈妈显然被杨明宇这一套全新的“捧杀理论”给说懵了。这和他们所理解的“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观念完全背道而驰。
过了许久,林爸爸才用一种半信半疑的口气问道:“老师……你说的这……能行吗?”
“林先生,教育是一场实验,我们谁都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杨明宇坦诚地说,“所以,我们不妨也立下一个赌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