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回 庄濯江话旧秦淮河 沈琼枝押解江都县(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儒林外史大白话》最新章节。
话说这南京城,每年一到四月半后,秦淮河就热闹起来了。江上的船都拆掉了楼子,换上了凉篷,然后把它们摇进河里。船舱里摆着精致的小方桌,放着宜兴的茶壶、名贵的茶杯,茶壶里泡着用雨水煮的上好毛尖茶。来游玩的人会带上酒菜、果盘上船,就连路过的人也会买点毛尖茶上船煮着喝,慢悠悠地欣赏秦淮河美丽的景色。到了晚上,每艘船上会挂起两盏明角灯,灯光映在河面上,亮堂堂的。从文德桥到利涉桥,再到东水关,夜夜都是歌声不断。还有人在河里放“水老鼠花”,那烟花在河面炸开,就像一树雪白的梨花一样,每天都要热闹到凌晨四更才消停。
国子监的武书四月底过生日,因为他家穷,办不起酒席,所以杜少卿就准备了一桌酒菜,买了些酒,叫了条小凉篷船,要和武书一起在河上游玩庆生。这天一大早,杜少卿便把武书请到河房吃了饭,然后打开水门,两人就上了船。杜少卿说:“正字兄,咱先去人少的地方逛逛吧。”船家就一路把船划到进香河,又慢悠悠地划回来,两人边划边喝酒。喝到下午的时候,两人都有点微醺了。船划到利涉桥时,两人就上岸溜达,看见码头上贴着个招牌,上面写着:“毗陵女士沈琼枝,精工顾绣,写扇作诗。寓王府塘手帕巷内。赐顾者幸认‘毗陵沈’招牌便是。”
武书一看,顿时就乐了,说道:“杜先生,你瞧瞧,南京城里净是些新鲜事儿!这地儿平常都是暗娼住的,这女的看着也不像正经人,还堂而皇之的挂招牌,你说可笑不?”杜少卿摆摆手说:“这种事儿,咱就别瞎操心了,还是回船上喝茶去吧。”说罢,两人就回到船上,不喝酒了,而是煮了壶好茶,边喝边聊天。
过了一会儿,月亮升起来了,月光把整条船照得亮晃晃的,船继续往前划。到了月牙池,就看见好多游船正在放花炮。其中有条大船,上面挂着四盏明角灯,船板上铺着凉席,船中间还摆了一桌酒菜。上面坐着两个客人,主位上坐着的一位,头戴方巾,身穿着白纱长衫,脚蹬凉鞋,脸色蜡黄消瘦,留着三绺稀疏的白胡子;旁边还坐着个年轻人,只见他皮肤白净,长着几根小胡子,眼睛直勾勾地在船上船下看女人。
杜少卿和武书坐的小船慢慢靠近大船,他们认出大船上两个客人,一个是卢信侯,一个是庄绍光,但另外两个人不认识。庄绍光看见他俩,赶忙起身招呼:“少卿兄,快过来坐!”杜少卿和武书就一起上了大船。大船主人和另外两人起身打招呼,然后问:“二位怎么称呼?”庄绍光介绍说:“这位是天长的杜少卿兄,这位是武正字兄。”大船主人一听,问道:“天长杜先生,从前有位做赣州太守的,是你家亲戚吗?”杜少卿一愣:“那是我父亲。”大船主人说:“我四十年前,天天和你父亲在一起。论辈分,你父亲还是我表哥呢!”杜少卿惊讶地说:“您难道是庄濯江表叔?”对方笑着说:“正是在下!”杜少卿赶紧说:“我小时候没见过表叔,今天有幸见到,实在是有些失礼了!”
杜少卿重新和庄濯江行完礼,武书就好奇地问庄绍光:“这位老先生和您是一家子吗?”庄绍光笑着解释说:“这是我侄子,也是我父亲教出来的学生,我都四十年没见他了,最近才从淮扬那边过来。”武书又指着旁边一人问:“那这位呢?”庄濯江说:“这是我儿子。”儿子也过来挨个行礼,大家这才一起坐下。
坐下后,庄濯江就招呼随从拿来新酒,给大伙斟上。几人正喝着酒,庄濯江就问杜少卿:“少卿,你啥时候来的南京?现在住在哪儿呢?”庄绍光抢着说:“他都在南京住了八九年了,就住在咱们眼前这河房里。”庄濯江一听,很惊讶的说:“你们杜家可是大户,江北那边的园子、花木,数你们家最气派,为啥要搬到这儿来?”庄绍光就简单说了几句杜少卿以前大手大脚花钱,现在钱都花光了的事儿。
庄濯江听了直叹气,说:“还记得十七八年前,我在湖广的时候,鸟衣巷的韦四先生给我寄了封信,说他酒量越来越大,可二十年来就没痛痛快快醉过一回。唯独在你们天长的赐书楼,喝了一坛九年的陈酒,醉了一整晚,那时心里畅快极了,所以特意从三千里外写信跟我分享。我那时候还不知道请客的是谁,现在想来,肯定是少卿你吧?”武书在旁边搭腔说:“除了他,谁还能这么大大方方的请客!”杜少卿就问:“韦老伯和表叔您关系也很好吗?”庄濯江感慨道:“那可是我从小玩到大的朋友。你父亲年轻时,人人都夸他是第一等的贵公子,我到现在还记得他的模样,就跟在眼前似的。”
接着,卢信侯又和武书聊起泰伯祠大祭的事儿。庄濯江听着,一拍大腿,可惜地说:“这么盛大的活动,我来晚了,没赶上!我以后也得找个机会,办件大事儿,把各位先生都聚到一块儿,那才有意思!”几个人一边喝酒一边聊天,回忆过去的事儿,一直喝到半夜。
喝着喝着,大伙儿就走到了杜少卿家河房前面,看见河面上灯光稀稀拉拉,唱歌奏乐的声音也慢慢停了,突然听到一声悠扬的玉箫声。大家都说:“时间不早了,各自回家吧!”说完,武书就上岸走了。
庄濯江虽然年纪大了,但对庄绍光特别客气。杜少卿先在河房前下船回家,庄濯江坐在船上,一路把庄绍光送到北门桥,还亲自上岸,让家里人打着灯笼,和卢信侯一起把庄绍光送到家,然后才转身回去。庄绍光留卢信侯在家里住了一晚,第二天,两人又一起去湖园了。
第二天,庄濯江写了张“庄洁率子非熊”的名帖,专门来拜访杜少卿。杜少卿也跑到莲花桥去回拜,还留着庄濯江聊了一整天。
后来,杜少卿又在后湖碰见了庄绍光。庄绍光跟杜少卿夸起自己的侄子庄濯江,说:“我这侄子可不是一般人!四十年前,他在泗州跟人合伙开当铺。结果合伙人变穷了,他二话不说,直接把自己经营攒下的两万两银子,还有整个当铺都让给了人家,自己只背着一包行李,骑着一头瘦驴,离开了泗州城。这十几年来,他在各地来回奔波做生意,又挣了好几万两银子,这才置办了产业,搬到南京来住。”
庄绍光接着说:“平日里,他特别重视朋友情义、家庭伦理。给他父亲办丧事时,没让亲兄弟掏一分钱,全是自己一个人出钱操办。好多老朋友去世后,家里人没钱安葬,他就帮忙料理后事。而且他一直记着我父亲当年的教导,特别敬重读书人,也喜欢寻访古迹。现在他还拿出三四千两银子,在鸡鸣山修曹武惠王庙呢!等庙修好了,少卿你也约上迟衡山,咱们一起给他办个隆重的祭祀活动!”杜少卿听了,觉得庄濯江这人够义气,心里就特别高兴,聊完就和庄绍光告别了。
时间过得飞快,炎热的夏天转眼就过去了,秋天来了,天气渐渐转凉。这时候的秦淮河,又换了一番模样。南京城的人纷纷雇了船,请来大和尚,在船上挂起佛像,布置好诵经的台子,从西水关出发,一路做法事施食,一直到进香河。十里河道上,降真香烧得烟雾缭绕,敲鼓打钹、和尚念经的声音,一刻都没停过。
到了晚上,人们把精致的莲花灯点着,放进河里,灯顺着水流漂走。还有特别大的法船,按照佛教中元普渡、赦免地狱罪人的说法,为那些死去的孤魂野鬼超度,好让他们升入天堂。这么一折腾,原本的秦淮河,就跟西域的佛教圣地天竺国一样热闹。
到了七月二十九这天,是清凉山地藏菩萨的庙会。老辈人都说,地藏菩萨一年到头都闭着眼睛,只有这一晚才睁开。要是他看见南京城里到处都是香花灯烛,就会以为一整年大家都这么虔诚,心里高兴了,就愿意保佑这些善良的人。所以这一晚,南京家家户户都在门口摆上两张桌子,点上两根整夜不熄的蜡烛,再摆上一炉香。从大中桥到清凉山,七八里长的街道上,灯火连成一片,亮得就像一条银色的巨龙,整夜不暗,香烟一直飘着,大风都吹不灭。全城的男女老少都出门烧香、逛庙会,热闹得不行。
再说沈琼枝来到南京后,就住在王府塘的房子里,这天,她跟着房东家的女主人一起去烧香,烧完香就往回走。自从沈琼枝到了南京,挂出了卖诗、写扇面、刺绣的招牌后,就有人陆陆续续来找她求诗、买字画,还有人找她做刺绣活儿。一些游手好闲、不怀好意的富家子弟,听到风声后,就开始你传我、我传他,都跑过来看热闹,折腾了好长一段时间。
这天沈琼枝烧香回来,因为她穿着外地人的衣裳打扮,一路上跟在她后面看热闹的人足有上百个。庄非熊刚好顺路,也跟在人群后面,一直看着沈琼枝走进王府塘住的地方。庄非熊心里犯起了嘀咕,觉得这事儿有点蹊跷。
第二天,庄非熊就跑到杜少卿家里,跟他说:“杜兄,那个沈琼枝住在王府塘,有些不三不四的富家子弟就跑去跟她瞎搭讪,还说些不正经的话,她当场就发火骂人了。这女人来历不明,你咋不去瞧瞧?”杜少卿说:“我也听说这事儿了。这年头,不少人都落难,说不定她是为了躲灾才来这儿的,我正打算找个机会去问问呢。”
当天晚上,杜少卿就把庄非熊留在河房里,一起看刚升起的月亮。还另外请了两个朋友过来,一个是迟衡山,一个是武书。庄非熊见到两人,就闲聊了几句,随后又聊到了王府塘沈琼枝卖诗文的事儿。杜少卿说:“不管她是干啥的,真要有本事能做诗写文,那也挺难得的。”迟衡山却不以为然:“南京这地方,四面八方的大才子都扎堆在这儿,谁会去求一个女人的诗文?她挂招牌,摆明了是想勾引人,到底能不能写文章,根本不用理会。”武书说:“这事儿确实奇怪。一个年轻女人,孤身一人在外地,身边也没个伴儿,还靠卖诗文谋生,哪有这种道理?说不定背后藏着啥隐情。既然她说自己会写诗,咱们不如把她请来,当面试试她的本事。”
几个人边聊边吃晚饭,这时,一弯新月从河底缓缓升起,月光慢慢照到了桥上。杜少卿对武书说:“正字兄,你说的这事儿,今天太晚了,明天早饭后,咱们一起去王府塘看看。”武书答应下来,随后便和迟衡山、庄非熊一起告辞离开了。
第二天,武正字就早早地来到了杜少卿家里。吃过早饭后,两人就一起往王府塘走去。快到跟前时,远远就看见前面有间又矮又小的屋子,门口围着十几二十个人,吵吵嚷嚷的。
杜少卿和武正字挤过去一看,就发现屋子里头站着个十八九岁的年轻女子,梳着外地样式的发髻,穿着件宝蓝色纱质披风,正扯着嗓子跟人理论。两人听了一会儿才弄明白,原来是有人来买绣花香囊,结果当地几个混混想趁机讹诈她一笔,可又拿不出她的把柄,反倒被她骂了个狗血淋头。
等听清楚情况后,杜少卿和武正字这才走进屋子。外面那些人见来了两个看起来有身份的人,也就慢慢散开了。沈琼枝见两人气质不凡,就赶紧迎上来,还行了个礼。大家坐下后,先闲聊了几句家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