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盗墓:开局吓跑阿宁和胖子》最新章节。
据传,多尔衮权势最盛时,有人劝他取代顺治自立为帝,多尔衮一度心动,甚至试穿龙袍,但揽镜自照后,自觉没有 ** 之相,于是仍拥立顺治,并率先下拜,使群臣无话可说。
《清代外史》记载,多尔衮因顺治年幼,为霸占寡嫂,竟与满族大臣商议,称摄政王功高望重,皇上应“以父视王”。既然皇上“以父视王”,便不可令父母分居,应请摄政王与皇太后同宫。于是满洲群臣上演了一场“皇太后下嫁摄政王、群臣上贺表”的闹剧。
此外,这些人还以顺治名义发布诏书,称:“皇太后盛年寡居,春花秋月,悄然不乐。若因丧偶之故,令圣母终日抑郁,何以教天下人行孝?皇叔摄政王现正鳏居,其身份容貌,皆为中国第一人。太后愿纡尊下嫁,朕仰体慈怀,敬谨遵行。”
顺治十四岁亲政后,渐通人事,得知此事深感羞耻,后以谋叛为名,追削多尔衮爵位,大肆报复。太后下嫁一事在《东华录》中原本记载详尽,至乾隆时期,纪晓岚编修《四库全书》时见之骇然,立即删除相关内容。后来为掩盖此事,乾隆皇帝又为多尔衮 ** 。
当时有谚语道:“唐乌龟,宋鼻涕,清邋遢。”又云“清朝没个干净人”,所指大抵为此类事。满族当时正从蒙昧向文明过渡,此类行为在他们看来或许并不为过。满洲旧俗中,婚娶不避族类,父死子可娶后母,兄死弟可纳寡嫂,并无禁忌。皇太极在位时虽曾颁布禁令,永远禁止娶继母、伯母、叔母、兄嫂、弟妇、侄妇,然多尔衮仍沿旧俗。
多尔衮可谓情种,亦算 ** 人物。
曹阳将那枚类似鬼玺的八旗帅印收起后,解尸手再次重击珍妃。
珍妃支撑不住,被打得摇摇欲坠。
她最终拼尽最后力气扑在光绪身上。
胖子手起刀落,将已受重创的珍妃斩为两段,一缕香魂,就此消散。
大金牙咳得撕心裂肺,一边揉着发红的喉咙,刚才差点连眼泪都被掐出来。他翻过身来,喘着气说:“咳、咳……这死粽子,我又没害她,她倒差点要了我的命——现在跑哪儿去了?”
胖子一脸得意:“早被胖爷我劈成两截了!大金牙,你怕不是被鬼迷了眼,居然对粽子动心思。虽说珍妃是个粽子,当年好歹也是大清国母,哪轮得到你乱来?”
大金牙望向地上萎缩的珍妃尸身,果然被胖子斩成两段,腐肉正从骨架上剥落,哪还有半点美感。他连呸几声,说道:“胖爷,你把我想成什么人了?这种丧良心的事,我大金牙可干不出来!我好歹七尺男儿一个,再没出息也不至于干这种事。我看珍妃跟光绪都不是好东西,被胖爷你收拾了也算他们走运。大清祸害咱们华夏不浅,人人得而诛之,就算没变粽子,也该拖出来鞭尸!胖爷、曹少,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
胖子咂嘴道:“你 ** 比老子还能说……”
曹阳打断他们:“你俩废话真多,赶紧把这些金银珠宝收拾好。想想光绪也挺惨,堂堂大清皇帝,死后就这么点陪葬?”
胖子笑嘻嘻地接话:“管他多少呢,咱们不亏就行!”
大金牙盯着满地的古玩两眼放光:“曹少,这已经不少啦,我可真是开了眼界……”
曹阳在暗门里继续摸索,发现墙上果然有蹊跷——竟藏着一扇精巧的暗门。怪不得刚才绕了一圈也没找到第八重的入口,原来藏在这儿。
他正要打开暗门,就听大金牙激动地喊道:“曹少,快看这是啥?这不会是圣旨吧!”
圣旨,这可是不得了的东西。
圣旨是中国古代皇权的象征,轴柄按官员品级区分质地。圣旨用料极为讲究,都是上等蚕丝织成的绫锦,图案多是祥云瑞鹤,显得富丽堂皇。两端有翻飞的银色巨龙作为防伪标记。作为历代 ** 下达的文书命令,或是封赏官员、赐予爵位的诰命或敕命,圣旨颜色越丰富,代表受封官员的官阶越高。
清朝时,官职越大,圣旨颜色越多。五彩圣旨是发给五品以上官员的,而五品以下官员的圣旨只有纯白一色。最高等级的是七色圣旨。同时,圣旨的轴柄也按官阶严格区分:一品官用玉轴,二品用黑犀牛角轴,三品为贴金轴,四品和五品则用黑牛角轴。历代对圣旨的长度并没有统一规定。
“受命于天,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亦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出自《春秋繁露·深察名号》。这便是“奉天”的由来。而“承运”则与邹衍的“五德始终说”相关。邹衍认为五行相生相克,对应五德,每个朝代代表其中一德,如黄帝尚土德、夏尚木德、殷尚金德、周尚火德。五德循环往复,朝代随之兴替。“奉天成运皇帝,诏曰”用现代汉语解释,就是“奉上天之命、承世运之道的皇帝下诏说”。“钦此”则是皇家专用语,表示诏书到此结束。实际上,真实圣旨中并没有“奉天成运,皇帝诏曰”和“钦此”这样的固定套语,这些说法多出自戏曲和影视作品。古代圣旨一般分两种:开头用“昭曰”的,是皇帝口述、他人代笔;而用“制曰”的,则由皇帝亲笔书写。
清代制度中,颁给亲王、世子、亲王福晋和公主的圣旨使用金册,郡王及郡王福晋用镀金银册,贝子、贝勒、贝子夫人及外藩蒙古亲王、郡王贝勒则用边纸册。五品以上官员所得的圣旨,颜色与底纹丰富,有三色、五色乃至七色之分;五品以下官员的圣旨则为纯白色。
清朝圣旨如同展开的历史长卷,一道圣旨便是一页往事。清初康乾时期的圣旨用料讲究、色彩绚烂,至今看来仍熠熠生辉。而到清末光绪时,圣旨的锦缎已变得粗糙如麻布。至伪满洲国溥仪时代,圣旨变为“指叙令”,“制诰之宝”玉玺也换成了“司法部印”。据说,对着光看“指叙令”,可见暗藏“满洲帝国”四字篆体水印,用作防伪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