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科举新风·寒门士子的春天(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农民工在三国虐爆名将能臣》最新章节。

北疆的烽火硝烟尚未在记忆中完全散去,洛阳皇城的深处,另一场关乎帝国未来气运,没有刀光剑影却更加深刻的变革,已在悄然酝酿。

这场变革的核心,便是沿袭数百年的选官制度——科举。

紫宸殿侧殿,灯火长明。

袁大山、白素雅与尚书令柳如梦,正围着一张写满改革条款的绢帛,进行着最后的斟酌。

桌案上,堆满了来自格物院、户部、工部甚至女子学堂的各类报告,它们共同指向一个现实:

帝国的发展,急需大量通晓实务、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而非仅仅熟读经义、善于辞章的文人。

(内心OS:袁大山指着绢帛上“明算”、“格物”等科目,对白素雅和柳如梦说:“看看三铁的格物院,看看六斤的户部,再看看边关急需的医官、懂水利的官员……光会背《论语》《孟子》,能造出水车?能管好钱粮?能治好水患?这科举,必须改!得选能干实事的人!”)

白素雅轻声道:

“陛下所见极是。然则经义乃修身之本,亦不可全然废弃。当取其精华,去其迂腐,与实用之学并重。且需广开官学之门,使寒门子弟亦有书可读,有路可循,方是长久之计。”

她的目光扫过“增设州县官学”、“设立寒门助学基金”等条款,充满期待。

柳如梦补充道:

“娘娘所言,乃固本之策。臣以为,新科考科目权重,当明确公示。如明算、格物、律法、农政、医理等,合计需占六成以上,经义策论占四成,且策论需结合实务,空谈者黜落。如此,导向分明,天下士子自知该向何处用力。”

经过反复推敲,《启元科举新制纲要》最终定稿。其主要革新之处在于:

一、科目革新:保留进士科,但内容巨变。除经义策论(侧重治国安邦的实际应用)外,大幅增加“明算”(数学、统计)、“格物”(物理、工程原理)、“律法”(刑律、民约)、“农政”(农业技术、水利)、“医理”(基础医学、防疫)等实用科目的考试内容与权重,总分占比超六成。

二、开设专科:另设“明法”、“明算”、“格物”、“医士”等专科,专考该项技艺,中者亦可授官,跻身仕途。

三、广建官学:下令各州、郡、县普遍设立官办学校,聘请有实学之人为师,教材由朝廷统一编纂审定,融入新学内容。

四、助学济困:设立“启元助学基金”,由皇室和内帑出资,联合地方财政,为贫困学子提供膳食、书籍补贴,确保才华不致因贫瘠埋没。

新制诏书颁布天下,如同在看似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

消息传出,无数身处茅屋陋巷,苦读却难见出头的寒门士子,先是难以置信,继而欣喜若狂!

他们不必再耗尽家财去求购孤本典籍,不必再绞尽脑汁钻研华丽却无用的辞藻,只要肯用心于算学、格物、律法等实用之学,便有鱼跃龙门的机会!

“苍天有眼!陛下圣明啊!”

有老秀才捧着诏书抄本,在破旧的祠堂前老泪纵横。

“快!快去县城官学报名!听说那里新来了教格物的先生!”

乡野之间,这样的对话比比皆是。一股蓬勃的、向上的力量,在帝国的底层汹涌流动。

然而,这股新风,却让许多依靠经学传家,垄断知识的世家大族感到了刺骨的寒意。

洛阳城内,几处深宅大院中,气氛凝重。

“荒谬!简直是荒谬!”

一位崔姓世家家主将茶杯狠狠顿在桌上,“科举取士,乃为国选贤,自当以圣人之学为根本!如今竟让那些匠作、医卜、商贾之术登堂入室,与经义并列,成何体统?!长此以往,礼崩乐坏矣!”

另一位于姓家主忧心忡忡:

“更可怕的是那官学与助学金……若使黔首之辈皆可读书明理,乃至为官作宰,我等世家还有何优势可言?门第之别,将荡然无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