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石缝里的春(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旱魃:陇塬骸骨三百万》最新章节。

"英子,你别太指望了。"赵春燕把丫蛋哄睡了,轻轻放在草堆上,"这兵荒马乱的,逃到哪儿算哪儿,能不能活下来都不一定......我听说,前阵子有支队伍过六盘山,被国民党的兵围了,死了好多人......"

"你少说两句!"王世天瞪了她一眼,"啥时候了,还说这些丧气话!"他转向王小英,语气软了点,"不过英子,你也别太担心。双喜那娃,从小就机灵,命硬,不会有事的。"

火塘里的煤块快烧尽了,只剩下点暗红的火星。窑洞渐渐冷了下来,风从门缝里钻进来,"呜呜"地响,像是有人在哭。王世天起身,从墙角拖过一捆干草,扔进火塘,苗"腾"地蹿起来,照亮了每个人脸上的愁容。

"这沟里,也待不长了。"他望着跳动的火苗,声音闷闷的,"前天我去后山挖草根,发现能挖的地方越来越少了,再往深了走,就是石头坡,连草都长不出来。地主家最近看得紧,连我们捡漏的地方都派人守着了......"

赵春燕抹了把脸:"我听隔壁窑洞的张婶说,鹰嘴崖那边有个废弃的煤窑,能挡风,前几年有人在那儿藏过粮食。要不......我们去那儿看看?"

"鹰嘴崖?"王小英愣了一下,"那不是离六盘山很近吗?我听说那边有匪......"

"匪患总比饿死强。"王世天打断她,"现在这世道,匪也是被逼出来的。张婶说,鹰嘴崖有伙人,是从甘肃那边逃荒过来的,自己种了点土豆,说是'抱团过冬',不抢穷人。"他顿了顿,"再说,离六盘山近,说不定......能打听着红队的消息。"

最后一句话,像根火柴,点亮了王小英心里那点快要熄灭的火苗。她低头看了看怀里的栓柱,孩子的烧好像退了点,呼吸平稳了些,小手紧紧攥着她的衣角,指节泛白。她又看了看草堆上的大牛和丫蛋,两个孩子挤在一起睡着了,大牛的手还紧紧攥着那块没吃完的糠饼,像是握着什么宝贝。

"大哥,"她深吸了口气,胸口的闷痛似乎轻了些,"我跟你们走。"

王世天点了点头,没说话,只是往火塘里又添了把干草。赵春燕笑了,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像朵干枯的菊花:"这就对了!一家人,总比各走各的强。有口吃的,分着咽;有件破袄,轮着穿......总能熬过去的。"

她起身走到灶台边,掀开一个豁了口的瓦罐,从里面舀出半碗浑浊的水,递给王小英:"喝点水吧,润润嗓子。这是昨天在山坳里的石缝里接的雨水,沉淀了一天,能喝。"

王小英接过碗,喝了一口,水有点涩,带着股土腥味,却比余湾村的舍饭干净多了。她想起城隍庙前那缸掺了沙子的稀粥,想起那个追着她喊"人肉香"的男人,心里一阵发寒。

"明早天不亮就走。"王老实掐灭了烟,"趁着地主家的人还没醒,路上能清静点。让孩子们好好睡一觉,明天要赶路。"

赵春燕应着,开始收拾东西。她从墙角拖出个破旧的包袱,打开来,里面是几件打满补丁的衣裳,还有一小捆用布包着的草根,那是他们最后的口粮。她把衣裳一件件叠好,动作很慢,像是在收拾什么宝贝。

油灯的火苗越来越小,最后只剩下点微光,在窑洞的角落里明明灭灭。王小英抱着栓柱,靠在草堆上,听着外面的风声,听着火塘里干草燃烧的"噼啪"声,听着孩子们均匀的呼吸声。

她想起三年前,刘双喜用三个月工钱给她扯的那块月白布,那时他们还在余湾,日子虽然穷,却有盼头。她想起保田用灶膛灰在墙上画的小黄花,一朵一朵,倔强地顶着土。她想起娘临走时说的话,说红队的旗子是红的,像地里的荞麦花,开得漫山遍野都是。

外面的风还在刮,可这小小的窑洞里,因为挤着五口人,竟有了点暖意。火塘里的火星明明灭灭,映在每个人的脸上,像一颗颗跳动的星星。

王小英把栓柱抱得更紧了些,孩子在梦里咂了咂嘴,像是吃到了什么好东西。她抬头望向窑洞顶,那里有个小小的裂缝,能看见外面的夜空,几颗星星在云层里闪着微弱的光。

明天要去鹰嘴崖了。她不知道那里有没有煤窑,有没有土豆。她只知道,天亮后,她要跟着大舅一家,带着三个半大的孩子,往西边走。

路肯定不好走,说不定比来青石沟的路更难。白天的太阳依旧会很毒,晒得人头晕眼花;夜晚的风依旧会很冷,冻得人骨头疼。说不定还会遇到抢粮的饥民,遇到地主家的护院,遇到不管死活的官府兵痞。

可那又怎样呢?

王小英摸了摸栓柱发烫的脸颊,孩子的呼吸渐渐平稳了。她又看了看草堆上的大牛和丫蛋,两个孩子挤在一起,睡得很沉。王世天和赵春燕还在低声说着什么,声音很轻,像风拂过草叶。

她闭上眼睛,把脸贴在栓柱的额头上。孩子的体温好像又降了点,没那么烫了。

"会好的。"她在心里对自己说,也对栓柱说,对大牛和丫蛋说,对所有在这乱世里挣扎的人说,"会好的。"

火塘里的最后一点火星熄灭了,窑洞陷入一片黑暗。外面的风还在刮,可这黑暗里,却藏着一点不肯熄灭的东西,像石缝里的草籽,哪怕只有一点点土,一点点水,也要拼命钻出来,等着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