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两当风起:松沟密信(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旱魃:陇塬骸骨三百万》最新章节。
民国二十一年的正月末,春雪在黑松沟的山峁上留不住。正午的日头一晒,崖壁上的积雪便顺着岩缝往下淌,在窑洞口积成一滩滩泥水,混着去年秋天没扫净的枯树叶,踩上去软乎乎的,还带着点冰碴儿的凉。
刘志刚蹲在窑洞前的石阶上,正帮着媳妇给娃补棉袄。针线穿过粗布的声响,混着沟里传来的动静——东头冯大叔家的驴在叫,西头的孩子们追着几只啄食的麻雀跑,手里攥着的糖块纸在风里飘,是过年时舍不得吃剩下的。他抬头望了望,窑洞外挂着的红灯笼早就褪成了粉白色,竹架子也歪了,却没人舍得摘,像是要把这点新年的余温多留些日子。
“志刚哥!”
喊声从沟口传来,刘志刚手里的针线顿了顿。是冯虎的声音,带着点平日里没有的急促。他站起身,把棉袄叠好放在石阶上,刚要往沟口走,就见冯虎领着个半大孩子往这边来。
那孩子看着不过十六七岁,穿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短褂,袖口磨出了毛边,裤脚沾着雪水和泥,冻得有些发僵。他背上背着个小布包,紧紧贴在身上,像是里面装着什么宝贝。走到近前,孩子的脸冻得通红,嘴唇有些发紫,却直挺挺地站着,眼神亮得很,一点没露怯。
“志刚同志,”孩子先开了口,声音不大,却咬字清楚,“我是从志丹同志那边来的,给您带了封信。”
刘志刚的心猛地一跳。他上前一步,把孩子往窑洞里让:“快进来,先暖和暖和。”说着便喊媳妇烧碗热汤,又朝着隔壁窑洞喊了两声“新辉、峻霖”。
吴新辉抱着本粮食账本刚进门,贺峻霖就掀着门帘进来了,身上还带着后山的寒气。三人围着炕桌坐下,孩子小心翼翼地解开背上的布包,从最里层摸出一张叠得整整齐齐的信纸。纸边有些磨损,像是被反复摩挲过,展开时还能闻到淡淡的草木灰味——许是路上怕受潮,特意夹在干燥的草木灰里带过来的。
刘志刚接过信纸,指尖触到粗糙的纸面,一眼就认出了刘志丹的字迹。那字写得遒劲,带着股军人的利落,开头一句“志刚同志,见字如面”,让他瞬间想起去年秋天在子午岭见到志丹同志的情景,心里头一下子热了。
他轻声念了起来,吴新辉和贺峻霖凑在旁边听,窑洞里渐渐没了声响,只有窗外偶尔传来的孩子笑声,衬得屋里愈发安静。
信里先提了眼下的局势——蒋介石正把兵力往中原调,跟冯玉祥、阎锡山打得不可开交,双方在河南、山东那边胶着了快半个月,根本顾不上陕甘这边的“剿共”。“眼下是难得的空隙,”刘志刚念到这儿,手指顿了顿,“再等下去,等蒋介石腾出手来,咱们想动就难了。”
接下来便是正题。王泰吉同志现在潜伏在杨虎城的部队里,已经悄悄掌握了一个营的兵力。再过些日子,这支部队就要从陕甘交界换防到两当县。王泰吉计划着,就借换防的时候发动兵变——那会儿部队人心乱,又是在陌生地界,最容易成事。兵变之后,部队就改编成红军陕甘游击队第五支队,只是缺外围的支援。
“需要你们黑松沟的武装搭把手,”刘志刚继续念,声音沉了些,“一是补兵力,你们那边有经过训练的战士,还有些有战斗经验的乡亲;二是帮着控制两当城外的要道,别让国民党的援兵进来。清明前后,在两当县城外的大槐树坡汇合。”
最后,信里也没瞒着风险。虽说中原大战给了机会,但两当周边还有不少国民党的地方武装,万一兵变后没能快速控制局面,很容易被围。而且得提前摸清两当县城的布防,不能硬碰硬,事成之后得赶紧跟主力汇合,不能久留。
刘志刚把信读了两遍,又递给吴新辉和贺峻霖。他坐在炕沿上,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炕桌边缘,脑子里过着事儿——去年冬天,志丹同志就跟他提过王泰吉,说那人是个硬骨头,早年在渭华起义时就敢打敢冲,如今能在杨虎城的部队里站稳脚跟,还拉起一支队伍,不容易。
“这机会得抓住,但不能急。”刘志刚终于开口,语气很稳,“两当离咱们黑松沟有百十里地,换防路线、城里的布防,啥都不清楚,冒冒失失过去,不是办法。”
吴新辉放下信纸,从怀里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慢慢展开——是他之前凭着记忆画的陕甘地区简易地图。他用手指点了点两当的位置:“你看,两当在咱们东南边,中间隔了三座山,有条官道能走,但估计换防的部队会走山道,能省不少路。咱们得先摸清楚他们走哪条道,还有城外的要道,大槐树坡具体在哪个位置,这些都得弄明白,不然接应的时候容易乱。”
贺峻霖攥着拳头,指节都有些发白。他刚从后山查完哨回来,身上的寒气还没散,眼神却很亮:“我明天就带两个人去两当附近探探。咱们乔装成卖山货的乡亲,去县城里转一圈,看看王泰吉同志的部队到没到,再摸摸城外的路。”
刘志刚点了点头:“行,你们去的时候多留心,别露了破绽。对了,带点咱们沟里的核桃和花椒,真遇上盘查的,就说去城里换点盐巴,顺理成章。”
正说着,刘志刚的媳妇端着热汤进来了。那孩子捧着碗,小口小口地喝着,脸上渐渐有了血色。刘志刚问起他路上的情况,孩子说从志丹同志那边过来,走了整整五天,白天躲着国民党的哨卡,晚上就找山洞或者破庙歇脚,布包里的信一直没离过身。
“志丹同志还说,”孩子喝完汤,把碗递回去,认真地看着刘志刚,“要是清明前没收到汇合的信号,就让您先守好黑松沟,别硬来。”
刘志刚应了声“知道了”,心里却沉甸甸的。他知道志丹同志是怕他们冒险,但这机会实在难得——黑松沟的乡亲们,哪个不是盼着能早点过上安稳日子?去年夏天,陈珪璋的部队来“剿共”,没办法,只能弃了冯家堡,每天过这东躲西藏的日子,真是受气。如今有机会跟着正规的红军队伍干,谁都不想错过。
当天晚上,刘志刚没敢把消息立刻告诉所有人。他先找了冯虎和冯栋兄弟俩,这俩聪明能干,是两个好苗子。又找了村里的老党员周大叔,还有几个跟着他打过仗的青壮年。几个人凑在刘志刚的窑洞里,就着一盏油灯,把信里的内容又说了一遍。
“我去!”冯虎第一个表态,拍着胸脯,“去年国民党那帮龟孙子烧我家窑洞的时候,我就想着早晚得跟他们算账。这次能跟着红军干,我没二话!”
冯栋比弟弟沉稳些,皱着眉想了想:“咱们手里的枪太少了,也就百十来把,子弹也不够。真要去接应,光靠这点家伙事儿,怕是不行。”
周大叔抽着旱烟,烟杆在炕沿上磕了磕:“我年纪大了,打不了仗,但我能帮着照看村里的老弱,再让妇女们多做些干粮,给你们带上。”
几个人商量到半夜,终于定了个章程:先不声张,由冯虎和冯栋分头去联络沟里的青壮年,愿意去的就报名,不强求;贺峻霖明天一早就带着人去两当探路;吴新辉负责清点物资,看看现有的武器和粮食够不够。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贺峻霖就带着两个战士出发了。他们背着装满核桃和花椒的布包,沿着沟里的小路往东南走。刘志刚送他们到沟口,反复叮嘱:“路上小心,能摸清多少算多少,别勉强。”
贺峻霖点了点头,转身钻进了山林。晨雾还没散,把他们的身影裹得严严实实,很快就看不见了。
刘志刚站在沟口,望着雾气缭绕的山林,心里有些忐忑。他知道,从今天起,黑松沟的这份安稳,怕是要保不住了。但他更清楚,只有把国民党的部队赶出去,乡亲们才能真正过上安稳日子。
回到村里,冯虎和冯栋已经开始联络人了。他们没敢大张旗鼓,只是趁着乡亲们在田间地头干活的时候,悄悄把人叫到一边,说有重要的事商量。大多数人一听是要跟着红军干,都很积极——去年夏天的仗,让他们明白了,光靠躲是躲不过去的,只有拿起武器,才能保护自己和家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