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山道行军记(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旱魃:陇塬骸骨三百万》最新章节。
刘志刚接过红薯,咬了一口,甜丝丝的暖意顺着喉咙往下滑。他抬头看了看山洞外,月亮已经升得很高,洒在山路上,像铺了层霜。“明天让大家多歇会儿,晚上再赶路,”刘志刚说,“保存体力,才能应对后面的事。”
第二天白天,队伍在山洞里歇息。冯虎和冯栋闲不住,又去附近的山林里转悠,这次带回了不少野栗子,还有几只山鸡。冯伟找了块平整的石头,把山鸡处理干净,用树枝串起来,架在火堆上烤。不一会儿,香味就飘满了山洞,惹得大家都围过来,眼巴巴地看着。
“别急,等烤透了再分!”冯伟笑着说,手里不停地转动树枝,让山鸡烤得均匀些。小石头凑在旁边,眼睛直盯着山鸡:“冯伟哥,这山鸡肯定好吃!”冯伟拍了拍他的头:“放心,少不了你的份。”
中午的时候,山鸡终于烤好了。冯伟把山鸡撕成小块,分给大家,每个人都分到了一两块。虽然不多,但对于吃了好几天干粮的人来说,已经是难得的美味。刘志刚咬着鸡肉,肉质鲜嫩,带着点烟火气,心里却想着:等这次任务完成了,一定要让乡亲们也吃上这样的好东西。
下午的时候,刘双喜和冯伟又出去了一趟,这次他们运气好,遇到了一个赶驴车的老乡,车上拉着不少红薯。刘双喜用一小袋核桃,换了二十多斤红薯,冯伟还跟老乡打听了前面的路况,知道再走三天,就能到两当县的地界了。
“老乡说,前面有个叫李家坪的村子,村里有个小杂货铺,能换到盐和布匹。”冯伟回来跟刘志刚汇报,“咱们的盐不多了,要是能换到些,就能多腌点咸菜,路上带着方便。”
刘志刚点点头:“好,晚上赶路的时候,绕点路去李家坪,让双喜去换盐,你在外面等着,别暴露队伍。”
当天晚上,队伍继续赶路。月色很好,山路看得很清楚,大家走得比前几晚快。快到李家坪的时候,刘志刚让队伍在村外的林子里等着,只让刘双喜一个人进村换盐。
刘双喜揣着几块银元,悄悄进了村。李家坪不大,只有十几户人家,大多已经睡了,只有村头的杂货铺还亮着灯。他推开门,杂货铺老板是个五十多岁的老汉,正坐在柜台后算账。“老板,我买两斤盐。”刘双喜压低声音说。
老汉抬头看了看他,见他穿着粗布衣裳,不像坏人,就起身拿了个纸包,称了两斤盐:“两文钱。”刘双喜付了钱,又问:“老板,有没有布匹?我想扯一块。”老汉说:“有,就是粗布,你要多少?”刘双喜说:“扯三尺就行。”
付了钱,刘双喜拿着盐和布,正要出门,却听见老汉叹了口气:“最近不太平啊,听说国民党的兵要换防,到处抓人拉壮丁。”刘双喜心里一动,故意问:“老板,你知道换防的兵往哪儿去吗?”老汉说:“听说是往两当去,具体的我也不清楚。”
刘双喜没再多问,谢过老汉,悄悄出了村,回到林子里。他把盐和布交给冯伟,又把听到的消息告诉了刘志刚:“刚哥,老乡说国民党的兵要往两当换防,估计就是王泰吉同志的部队。”
刘志刚眼睛一亮:“这么说,咱们离目标越来越近了。”他看了看天,月亮已经偏西:“继续赶路,争取后天就能到两当县周边。”
队伍又出发了,这次大家的脚步更轻快了。冯虎和冯栋走在前面,嘴里还哼着小调,是黑松沟里流行的山歌。贺峻霖跟在后面,手里拿着地图,时不时停下来核对路线。吴新辉则走在队伍中间,帮着照顾体力弱的人,谁要是走不动了,他就递过水壶,让歇会儿再走。
走了约莫两个时辰,前面的冯虎突然停住,做了个“停”的手势。大家立刻停下脚步,贺峻霖赶紧摸过去,只见前面的山道上,有几盏马灯在晃,还有人说话的声音。“是国民党的哨卡!”冯虎压低声音说。
刘志刚皱了皱眉,这是他们遇到的第一个正式哨卡,看样子是检查过往行人的。“不能硬闯,”刘志刚对大家说,“咱们绕路走,从旁边的山坡爬过去。”
那山坡比之前遇到的更陡,还长满了灌木。冯栋走在最前面,用柴刀砍出一条路,大家跟在后面,手脚并用地往上爬。有个叫姓李的汉子,年纪大了些,爬了一半就喘得不行,冯虎赶紧回头拉他:“李叔,加油,马上就到顶了!”老李点点头,咬着牙,跟着冯虎往上爬。
等所有人都翻过山坡,往下走时,再看那哨卡,马灯还在晃,没人发现他们。大家都松了口气,坐在地上歇了会儿,冯伟给每个人递了口水,补充体力。
“刚哥,前面就是两当县的地界了!”贺峻霖指着前面的山梁说,“翻过那道梁,就能看见两当县城的影子了。”
刘志刚站起身,望着前面的山梁,心里一阵激动。这一路走了十天,虽然遇到了不少情况,但都顺利解决了。他回头看了看身后的队伍,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疲惫,但眼神却很亮。“大家再加把劲,翻过这道梁,咱们就找地方宿营,等王泰吉同志的信号!”刘志刚说。
队伍重新出发,朝着前面的山梁走去。月亮已经快落下去了,天边泛起了鱼肚白,山路上渐渐亮了起来。冯虎和冯栋走在最前面,已经开始哼起了欢快的山歌,声音在山坳里回荡。刘志刚走在队尾,看着大家的背影,心里却在想:等这次兵变成功了,他们就能带着队伍回来,让黑松沟的乡亲们过上安稳日子了。
翻过那道梁时,天已经亮了。前面的地平线上,隐约能看见两当县城的城墙,像一条灰色的带子。贺峻霖指着不远处的一片树林:“刚哥,咱们去那片树林里宿营,隐蔽,还能观察县城的动静。”
刘志刚点点头,队伍朝着树林走去。走进树林,里面很安静,只有鸟儿的叫声。冯伟赶紧带着人去捡干柴,生起了火,刘双喜则开始分今天的干粮。大家坐在地上,吃着干粮,喝着热水,虽然疲惫,但脸上都带着期待。
刘志刚坐在火堆旁,掏出刘志丹同志的信,又看了一遍。信上的字迹还是那么遒劲,“清明前后,在两当县城外的大槐树坡会合”这句话,他已经记在了心里。他抬头看了看天,太阳已经升得很高,照在树林里,洒下斑驳的光影。“咱们就在这儿等信号,”刘志刚对大家说,“贺峻霖和冯虎兄弟继续探路,摸清大槐树坡的位置,双喜和冯伟负责后勤,确保粮食和水充足。”
大家齐声应道:“知道了!”
冯虎和冯栋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土,又要去探路。冯伟递过来两个玉米面窝头:“带上,路上饿了吃。”冯虎接过窝头,塞进怀里,跟冯栋一起,朝着树林外走去。
刘志刚看着他们的背影消失在树林里,心里却很踏实。这一路,他们互相扶持,互相照应,虽然遇到了不少意外,但都一一克服了。他相信,只要他们继续这样下去,一定能按时和王泰吉同志汇合,完成这次任务。
树林里很安静,只有火堆偶尔发出“噼啪”的声音。刘双喜和冯伟正在清点粮食和水,吴新辉则在整理地图,标记着接下来要注意的地方。小石头和几个年轻小伙子靠在树上,小声地聊着天,憧憬着任务完成后的日子——有的说要回黑松沟种几亩好地,有的说要跟着红军去打更多的胜仗,还有的说要让家里的娃去读书,认几个字。
刘志刚坐在火堆旁,闭上眼睛,脑海里却浮现出黑松沟的样子——窑洞口的红灯笼,乡亲们的笑脸,孩子们在沟里追着麻雀跑,媳妇在石阶上补着棉袄,针线穿过粗布的声响还在耳边回荡。他知道,这样的安静日子是需要付出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