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二月春声(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旱魃:陇塬骸骨三百万》最新章节。
二月的风总算卸了冬日的凛冽,裹着些微暖意掠过黑松沟的山梁。崖边的积雪开始消融,顺着岩缝往下淌,在山根处积成一汪汪浅潭,映着头顶渐蓝的天。刘双喜扛着根新伐的松木往沟里走,裤脚沾着些未化的雪粒,走得急了,额角竟沁出层薄汗——这在腊月里是绝无仅有的事。
“老刘,这边!把木料搭在墙根下!”吴新辉站在沟谷中间的空地上喊,他穿着件洗得发白的粗布褂子,袖子挽到肘弯,露出结实的胳膊,正指挥着狗娃把一堆砖块码齐。狗娃已经是个大小伙子了,正是力圆的时候,抱着两块胡基快步走,蹭得他衣襟上沾了层灰,也顾不上拍。
刘双喜把松木放下,喘了口气,顺着吴新辉指的方向看过去。那片空地原是块荒坡,现在已经清出了平整的地基,柳擎苍正蹲在地基边,手里拿着根木尺量尺寸,贺俊刚则扛着锄头,在旁边修整土埂,两人时不时凑在一起低声商量,偶尔传来几句争执,又很快被笑声盖过。
“老吴,这学校真要盖在这儿?”刘双喜走过去,看着地基的规模,比原来的窑洞大了近两倍,心里不由得犯嘀咕。他还记得原来的学校,就在村西头的土窑里,洞口矮得要弯腰才能进去,里面就摆着两块石头当桌子,陈静带着栓柱、大牛几个孩子,挤在昏暗的光线下念书,刮风时窑顶还往下掉土渣。
吴新辉直起身,用袖子擦了擦脸上的灰:“可不是嘛!开春后又多了三个孩子,窑洞里连转身的地方都没有了,陈静同志跟我提了好几回,说孩子们写字都得错开身子。”他往远处望了望,目光落在村东头的方向,“我跟上面打了报告,批了些木料和砖块,咱们自己动手,给孩子们盖个亮堂的学堂。”
正说着,柳擎苍走了过来,手里的木尺还夹在胳膊下:“地基已经量好了,按这尺寸,盖三间土坯房没问题,前面再留个院子,孩子们下课能跑着玩。”他年纪稍长,脸上刻着些风霜,说话却中气十足,“贺俊刚去后山拉瓦片了,张木匠也说下午就来,咱们争取十天内把房子盖起来。”
刘双喜听着,心里顿时热了起来。他想起栓柱每晚趴在煤油灯下,捧着那本卷了边的课本念拼音的模样,孩子总说“窑洞里太暗,字都看不清楚”,现在能有新学堂,栓柱肯定高兴坏了。“那咱可得加把劲!”他撸起袖子,走到堆砖的地方,抱起两块胡基就往地基边走去。
狗娃见了,也跟着加快了脚步,嘴里还喊着:“刘叔,我跟你比赛,看谁搬得多!”
吴新辉看着两人的背影,笑着摇了摇头,又弯腰拿起锄头,帮着柳擎苍平整地面。山风拂过,带着些草木的清香,远处传来贺俊刚赶车的吆喝声,还有几只麻雀落在旁边的树枝上,叽叽喳喳地叫着,整个黑松沟都像是活了过来,满是春日里的热闹劲儿。
往后的十来天,黑松沟的人几乎都围着新学校转。张木匠带着他的徒弟,在院子里支起了木工架,锯子“吱呀吱呀”地响,刨花像雪花似的落在地上,没几天就堆起了一小堆。他手艺好,做的桌子方方正正,椅子也结实,还特意在桌角处磨了圆,怕孩子们磕着碰着。
陈静也没闲着,每天都会来工地转两圈。她穿着件浅蓝色的布衫,头发用一根素色的布条束着,看着工人们砌墙、上梁,眼里满是期待。有时候见大家忙得顾不上喝水,她就提着个水壶过来,给每个人倒上一碗,轻声说:“辛苦大家了,歇会儿再干。”
栓柱放学回来,也总爱往这儿跑,帮着递递钉子、搬搬木屑,累了就坐在旁边的石头上,看着新学校一点点成型。有一次,他指着刚砌好的窗户问陈静:“静姐,以后我们就在这儿上课吗?这窗户好大,肯定很亮堂。”
陈静蹲下来,摸了摸他的头,笑着说:“是啊,以后咱们就在这儿上课,还能在院子里跳绳、捉迷藏,好不好?”
栓柱用力点头,眼睛亮晶晶的:“好!那我要跟大牛、丫蛋他们说,让他们也来看看!”
终于,在第十天的下午,新学校的最后一片瓦片也盖好了。三间土坯房并排立着,墙面抹得平平整整,窗户上糊着新的白纸,在夕阳下泛着柔和的光。院子里,张木匠做的六张桌子、十二把椅子整整齐齐地摆着,桌腿上还刷了层清漆,透着股木头的清香。
吴新辉站在门口,看着这崭新的学校,心里满是欣慰:“总算盖好了,陈静同志,以后这学校就交给你了。”
陈静走进教室,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地面上,形成一片片光斑。她走到黑板前,拿起粉笔,深吸了一口气,然后一笔一划地写下了“a、o、e”三个拼音字母。粉笔划过黑板的“沙沙”声,在安静的教室里格外清晰,她看着那三个工整的字母,忽然觉得鼻子有些发酸——在这偏远的黑松沟,终于有了一间像样的学堂,孩子们也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好好学知识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陈老师,你写得真好看!”栓柱的声音从门口传来,他和大牛、丫蛋几个孩子站在门口,好奇地往里张望。大牛手里还拿着个弹弓,丫蛋则攥着个布娃娃,小脸上满是兴奋。
陈静转过身,笑着对他们说:“快进来,以后这就是咱们的教室了。”
孩子们欢呼着跑进来,有的坐在椅子上,有的趴在桌子上,好奇地摸着桌面。大牛还学着陈静的样子,用手指在桌面上划着,嘴里念叨着:“我也要学写字,以后要像陈老师一样有文化!”
丫蛋则走到黑板前,仰着头看那些拼音字母,小声问:“陈老师,这个念什么呀?”
陈静走过去,握着丫蛋的手,指着“a”说:“这个念‘啊’,来,跟老师一起念——啊。”
“啊——”丫蛋跟着念,声音清脆,其他孩子也跟着一起念了起来,“啊——哦——呃——”朗朗的读书声从教室里传出来,飘出院子,飘向黑松沟的山梁,在夕阳下久久回荡。
赵春燕站在不远处的山坡上,远远地看着这热闹的场景。她手里挎着个篮子,里面装着刚挖的野菜,原本是要回家的,却被这读书声吸引住了。她看着孩子们在院子里追逐打闹,看着陈静站在教室门口,温柔地笑着,心里忽然觉得暖暖的。
还记得去年冬天刚来黑松沟的时候,这里到处都是光秃秃的,村里人大多闷在屋里过冬,整个沟里都静悄悄的。可现在不一样了,新学校盖起来了,孩子们有学上了,大家脸上的笑容也多了。她想起吴新辉说的,以后还要在沟里开片菜园,再修条能通到山外的路,心里就充满了盼头。
“春燕,站这儿干啥呢?菜都要蔫了!”王世天的声音从山下传来。
赵春燕回过神,应了一声:“老王,你看,新学校盖好了,孩子们在上课呢!”她指着远处的学校,语气里满是自豪,“咱们黑松沟,真是越来越好了。”
王世天走过来,顺着她指的方向看过去,也笑了:“是啊,越来越好的。走,回家做饭去。”
赵春燕点点头,跟着娘往家走,走了几步,又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夕阳把新学校的影子拉得很长,教室里的读书声还在断断续续地传来,像一首温暖的歌,唱着黑松沟的春天,唱着孩子们的未来。
晚饭的时候,黑松沟的人都在议论新学校的事。刘双喜给冯伟倒了杯酒,兴奋地说:“老冯,你是没看见,那新学校可亮堂了!栓柱放学回来,跟我念叨了一路,说以后要好好读书,不辜负陈老师的期望。”
冯伟喝了口酒,笑着说:“这是好事啊!咱们黑松沟以前没个正经学堂,现在好了,孩子们能上学,以后就能有出息,这日子才有奔头。”
王小英端着碗土豆炖菜过来,接过话头:“可不是嘛!陈老师是个好姑娘,有文化,对孩子们也好。以后咱们黑松沟的孩子,再也不用像咱们小时候那样,连个字都不认识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