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5章 明朝星图破晓:徐光启与宫束班传奇(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艺之神》最新章节。
角色介绍
**
徐光启:明代着名的科学家、天文学家、农业科学家,官至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他思想开放,对西方科学充满好奇与热情,立志将西方先进科学知识引入明朝,推动国家的发展与进步。他极具领导力和耐心,善于引导宫束班成员学习新知识,面对保守派的阻挠,始终坚定地扞卫科学真理。
宫束班成员:一群憨态可掬但充满求知欲的工匠。他们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对工艺制作有着独特的天赋和热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如木工、铁匠、铜匠等。在徐光启的带领下,他们积极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努力将其应用到工艺制作中,为实现工艺创新而不断努力。
朝中保守派官员:秉持传统观念,对西方科学知识持排斥态度。他们认为西方的技术是 “奇技淫巧”,会破坏祖宗留下来的传统和规矩,威胁到明朝的统治秩序。他们经常在朝堂上对徐光启等人进行弹劾和打压,试图阻止西方科学在明朝的传播。
西方传教士:如利玛窦、汤若望等,他们远渡重洋来到明朝,带来了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如天文、历法、数学、机械制造等。他们希望通过传播科学知识,打开明朝的大门,进而传播天主教。他们与徐光启等开明人士合作,共同推动了西学东渐的进程。
第一幕:天象之惑
时间:明朝崇祯年间,傍晚
地点:钦天监观星台、皇宫大殿
【钦天监观星台上,几位钦天监官员神色慌张,手忙脚乱地调整着天文仪器,紧张地观测着夜空。】
钦天监官员甲:(声音颤抖)这…… 这怎么和推算的不一样?这可如何是好!
钦天监官员乙:(额头满是汗珠,来回踱步)大事不妙,这次日食的时间和方位,与《大统历》的预测偏差极大,要是被皇上知道,我们都得吃罪!
【与此同时,皇宫大殿内,崇祯皇帝端坐在龙椅上,面色阴沉,下方的大臣们个个噤若寒蝉。】
崇祯皇帝:(怒拍龙椅,大声呵斥)钦天监是如何办事的?连日食这样的天象都预测不准,你们眼里还有没有朕,有没有大明江山?
大臣甲:(战战兢兢地出列,跪地磕头)陛下息怒,此次日食预测失误,实在是钦天监的失职,望陛下严惩。
大臣乙:(附和道)是啊,陛下,钦天监此举有违敬天授时之义,必须加以整顿。
【就在这时,礼部右侍郎徐光启站了出来,神色坚定。】
徐光启:陛下,臣以为此次事件并非只是钦天监的失职,而是我朝沿用多年的《大统历》已出现严重弊端。如今天体运行规律已有变化,而《大统历》却未能及时调整,才导致预测失误。臣建议,引入西方先进的天文历法知识,对我朝历法进行改革。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一片哗然,大臣们纷纷交头接耳,面露惊讶和质疑之色。】
保守派官员甲:(跳出来,指着徐光启)徐光启,你这是何意?难道祖宗留下来的历法还比不上那些蛮夷之邦的东西?你这是崇洋媚外,数典忘祖!
保守派官员乙:(随声附和)就是,西方的东西不过是些奇技淫巧,怎能用来篡改我朝神圣的历法?这要是传出去,岂不让天下人笑话。
【徐光启不慌不忙,向崇祯皇帝拱手行礼。】
徐光启:陛下,臣绝无此意。臣只是希望为我朝找到更准确的历法,以利农时,安民心,强社稷。西方的天文历法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实践,确实有其先进之处,我们不妨借鉴学习,取长补短。况且,为了大明的长治久安,我们不应固步自封,而应广纳良言,博采众长。
【崇祯皇帝听后,陷入沉思,片刻后开口。】
崇祯皇帝:(缓缓说道)徐爱卿所言,也有几分道理。朕命你组建一个专门的班子,负责研究西方天文历法,若真能有所成效,朕自当重重嘉奖;若只是空谈误国,朕定不轻饶。
【徐光启跪地谢恩。】
徐光启:臣遵旨,定当竭尽全力,不负陛下重托。
【退朝后,徐光启开始四处寻觅志同道合之人,最终,他召集了一群虽文化水平不高,但对工艺制作充满热情和天赋的工匠,组建了 “宫束班”,一场关乎明朝科技变革的大幕,就此缓缓拉开。 】
第二幕:初逢曙光
时间:几个月后,白天
地点:宫束班工坊、徐光启书房
【宫束班工坊内,成员们正各自忙碌着,有的在打磨木料,有的在锻造金属,工坊里一片叮叮当当的声响。徐光启带着一位西方传教士走进工坊。】
徐光启:(满脸兴奋,大声说道)大家先停下手中的活儿,我给你们介绍一位新朋友,这位是来自意大利的传教士利玛窦先生,他带来了许多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
【宫束班成员们纷纷放下手中工具,好奇地围拢过来,看着眼前这位金发碧眼、穿着奇特的外国人,交头接耳,面露惊讶之色。】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木工师傅张大憨:(挠挠头,小声嘀咕)这就是洋人啊,长得可真奇怪。
铁匠师傅李二牛:(瞪大眼睛,好奇地问)徐大人,他能给我们带来啥知识?能帮我们把活儿干得更好不?
【利玛窦微笑着向大家打招呼,然后从随身的包裹里拿出一个地球仪和一幅星图。】
利玛窦:(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道)诸位朋友,这是地球仪,它能让你们看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什么样子;这是星图,上面标注了天上星星的位置和运行轨迹。
【众人一下子被吸引住了,眼睛紧紧盯着地球仪和星图,满脸疑惑。】
铜匠师傅王麻子:(指着地球仪,惊讶地说)这玩意儿真神奇,难道我们住的地儿是个圆球?这可太不可思议了。
【徐光启见状,开始耐心地向大家讲解地圆说和西方的天文知识,利玛窦也在一旁不时补充和演示。宫束班成员们听得目瞪口呆,时而发出惊叹声。】
徐光启:(拿起一根木棍,指着地球仪比划着)大家看,这就是我们脚下的大地,它是一个球体,而不是我们一直以为的天圆地方。太阳、月亮和星星都有各自的运行规律,西方的天文历法正是基于这些精确的观测和计算制定出来的。
【经过一番讲解,宫束班成员们渐渐从震惊中缓过神来,开始思考这些新知识的意义。】
张大憨:(若有所思地说)听徐大人这么一说,好像真有道理。要是我们能掌握这些知识,说不定真能把历法改好,让农事安排更准确。
李二牛:(用力点头)对,对,我也觉得。咱不能再守着老一套了,得学学这些新东西。
【接下来的日子里,徐光启和利玛窦经常来到工坊,给宫束班成员们传授西方的天文、数学、几何等知识。成员们虽然基础薄弱,但学习热情高涨,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追着徐光启和利玛窦问个不停。】
【在徐光启的书房里,他和利玛窦正在整理翻译西方的科学着作,准备编写成通俗易懂的教材,方便宫束班成员学习。】
利玛窦:(看着堆积如山的书籍,感慨道)徐大人,这些知识能在中国传播开来,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希望我们的努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西方科学。
徐光启:(坚定地说)利玛窦先生,我相信这些知识将为我朝带来新的曙光。宫束班的成员们虽然出身平凡,但他们有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工艺的热爱,一定能将西方科学与我们的传统工艺相结合,创造出惊人的成果。 】
【在徐光启的带领下,宫束班成员们逐渐接受了西方科学知识,他们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的启发,对未来的改革充满了信心和期待,一场科技变革的火焰,在这个小小的工坊里悄然燃起。 】
第三幕:艰难筹备
时间:数月后,白天、夜晚
地点:朝堂、宫束班工坊、工部衙门、户部衙门
【朝堂上,气氛紧张压抑。徐光启手持一本厚厚的书卷,正要向崇祯皇帝汇报宫束班的研究进展。】
徐光启:(恭敬地呈上书卷)陛下,臣等经过数月的努力,已初步完成对西方天文历法知识的研究与整理,拟定了新历的编撰大纲,特呈陛下御览。
【崇祯皇帝接过书卷,仔细翻阅,微微点头。】
崇祯皇帝:(赞许道)徐爱卿,你们的努力朕都看在眼里。这新历之事,关乎国计民生,切不可有丝毫马虎。
【然而,话音刚落,保守派官员又跳了出来。】
保守派官员甲:(满脸怒容,大声指责)陛下,徐光启此举实在荒谬!他竟然妄图用西方蛮夷的历法取代我朝祖宗传下来的历法,这是对祖宗的大不敬,是动摇国本之举!
保守派官员乙:(随声附和,言辞激烈)没错,陛下。徐光启整日与洋人混在一起,崇洋媚外,谁能保证他不是心怀不轨,想要借助洋人之力颠覆我大明江山?
【徐光启心中一紧,但仍镇定自若,上前一步,据理力争。】
徐光启:(义正言辞)陛下明鉴,臣一心只为大明江山社稷着想,绝无半点私心。西方的天文历法知识,是经过长期实践和精确观测得出的,确实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如今《大统历》已无法准确预测天象,若不及时改革,必将影响农事生产,危及百姓生计,这才是真正的动摇国本。至于说臣崇洋媚外,纯属无稽之谈。臣学习西方知识,是为了让我朝更加强大,更好地治理国家。
【朝堂上大臣们分成两派,争论不休,崇祯皇帝面露犹豫之色。】
【与此同时,宫束班工坊内,成员们正为新历的编撰忙碌着。但他们面临着重重困难,设备短缺,许多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都没有,资金也捉襟见肘,难以维持日常的研究和制作。】
张大憨:(看着手中简陋的工具,无奈地叹气)唉,这可咋整啊?没有那些洋人的仪器,我们很多数据都测不准,这新历可怎么编得好。
李二牛:(皱着眉头,发愁道)就是啊,而且钱也快花光了,再这样下去,我们连饭都快吃不上了,还谈什么编新历。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徐光启四处奔走。他首先来到工部衙门,希望工部能提供一些制作仪器的材料和技术支持。】
徐光启:(诚恳地对工部尚书说)尚书大人,如今宫束班为编撰新历,急需一些特殊的材料和制作仪器的技术,还望工部能够伸出援手。
工部尚书:(面露难色)徐大人,不是我不帮你。工部的材料和人手都有限,而且制作那些洋玩意儿的仪器,我们也没经验,实在是有心无力啊。
【徐光启并未气馁,又来到户部衙门,请求户部拨款支持。】
徐光启:(向户部尚书说明来意)尚书大人,宫束班编撰新历,关乎国家未来,如今资金短缺,恳请户部能拨些款项,解燃眉之急。
户部尚书:(连连摇头)徐大人,你也知道,如今国库空虚,到处都需要用钱,实在是拿不出多余的银子给你们了。要不,你再找找其他办法?
【徐光启奔波了一整天,却一无所获,疲惫地回到工坊。宫束班成员们看到他的脸色,就知道情况不妙。】
张大憨:(关切地问)徐大人,怎么样了?他们答应帮忙了吗?
徐光启:(无奈地摇摇头)暂时还没有。不过大家放心,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再想想其他办法。
【虽然遭遇了重重阻力,但徐光启和宫束班成员们并没有放弃。他们决定自己动手,尝试制作一些简单的天文仪器,同时,四处寻找愿意资助他们的富商和乡绅。在艰难的筹备过程中,他们的信念却愈发坚定,一定要让新历早日问世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