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织梦的深沉力量(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星光织梦人》最新章节。
初秋的故宫角楼前,阳光落在灰瓦上,没有任何数字特效叠加的飞檐,在蓝天下显出古朴的轮廓。一群游客围着写生的学生,有人举着手机拍照,镜头里只有真实的砖瓦与树影——这里是织梦“数字净土”计划实施的第五年,也是监管部门将其列为“技术与人文平衡示范区域”的第三年。不远处,小满正陪着几位老人看展,他们戴的“数字老花镜”只在触摸文物说明牌时,才会弹出极简的文字介绍,老人指尖划过冰凉的牌面,笑着说:“这才好,既知道了故事,又没丢了摸老东西的感觉。”
林曦站在朱红宫墙下,手机里刚弹出行业新闻:曾以“全时全息沉浸”抢占市场的星图科技,因长期忽视用户成瘾问题,导致多起青少年“现实疏离症”恶化事件,被监管部门勒令停业整改,最终宣布破产。新闻配图里,星图总部大楼的招牌正被拆下,那曾是三年前张磊离职后加入的公司,也是当年无数人唱衰织梦时,被捧为“未来方向”的标杆。
“林总,这是今年的用户忠诚度报告。”苏瑾递来一份文件,指尖指着其中一行数据,“选择我们的用户里,72%是因为‘能控制数字使用节奏’,比五年前翻了三倍。上周还有家长写信说,孩子用‘灵境’学完恐龙知识后,会主动在‘强制清醒模式’的两小时里,拉着她去自然博物馆看真实化石。”
林曦翻开报告,里面夹着几张用户照片:有年轻人在“数字净土”的公园里野餐,手机放在一旁,没人戴AR眼镜;有养老院的老人用简化版“灵境”和海外孙子视频,屏幕里没有虚拟背景,只有孙子宿舍的真实书桌;还有小满团队新推出的“声音记忆馆”——老人们对着麦克风讲述年轻时的故事,数字技术会将声音与真实老照片绑定,而非生成虚拟影像,一位奶奶说:“这样保存的回忆,才是我真真切切走过的日子。”
走廊尽头传来笑声,是新来的研发团队在讨论“社区互助数字站”项目——他们想在老旧小区设服务点,教老人用基础数字工具,但拒绝任何沉浸式功能,“重点是帮他们连接真实的社区,不是让他们躲进虚拟里。”林曦走过去时,看到一个刚毕业的男孩正画设计图,笔尖顿了顿,特意在角落加了个小小的浮灯图案,“我听小满姐说,这是织梦最早的标志,要让技术像灯一样,暖得实在。”
那一刻,林曦忽然想起五年前陆岩离开时的场景。她后来在行业展上见过一次陆岩的作品——一款极致炫酷的“虚拟世界生成器”,能让用户完全定制与现实无关的奇幻场景,却因用户沉迷率过高,始终无法获得监管许可,最终成了小众产品。当时陆岩看着她,眼神里有复杂的情绪,却没说一句话。林曦知道,不是谁错了,只是织梦选了一条更慢、却更稳的路。
傍晚的织梦总部,会议室的灯还亮着。小满团队正在演示“记忆锚点”新功能:当用户在“灵境”里保存家庭聚会影像时,系统会自动同步生成一张实体照片的打印指令,提醒用户“把数字回忆变成能摸到的东西”。屏幕上,一位用户收到打印出的照片时,笑着贴在冰箱上的画面,让整个会议室都暖了起来。
林曦看着眼前的年轻团队,想起当年和陆岩在出租屋画《浮灯》的夜晚。那时的活力是燃烧的火焰,热烈却也容易灼人;而现在的织梦,像埋在土里的根,沉默却坚韧,能在时光里慢慢长出新的枝丫。她摸了摸口袋里那支陆岩留下的红笔,笔杆上的漆痕依旧清晰,只是现在,它被小满用来画“数字老花镜”的草图,被新来的设计师用来标注“现实提醒功能”的细节——它不再只追逐突破边界的野,却多了份照拂人心的暖。
窗外的“数字净土”标识灯亮起,暖黄色的光漫过办公桌,落在那份用户报告的封面上,上面写着一行字:“最好的技术,是让你记得现实有多珍贵。”时光给了林曦答案:当年那些被质疑“自废武功”的选择,那些深夜里的自我追问,最终都化作了织梦最深沉的力量——不是永不犯错的完美,而是在取舍里守住初心,在漫长岁月里,慢慢活成值得信任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