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声名远播(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我,历史唯一仙!》最新章节。

小暑至,暑气日浓。

临安城沐浴在盛夏的阳光中,运河上舟楫如织,码头上挑夫们的号子声此起彼伏。

保安堂门前的老槐树投下浓荫,为往来病患遮去几分暑热。

这日清晨,许清安刚开门,便见一位风尘仆仆的中年人候在门外。

来人身着锦袍,面带焦色,一见许清安便躬身施礼:

“可是保安堂许郎中?在下苏州杏林堂掌柜赵文昌,特来求教。”

许清安忙将人请进室内。

细问方知,这位赵掌柜在苏州开了家药铺,近日得了一本《百草通俗指南》,如获至宝。

但其中有些药材的炮制方法与他家传之法不同,特来求证。

“许郎中书中说半夏需九蒸九晒,可在下家中秘传却是七蒸七晒...”赵掌柜取出本翻得卷边的《指南》,指着一处问道。

许清安微笑:“赵掌柜请看。”

他取来两种方法炮制的半夏,让赵掌柜细辨。

赵掌柜先是观色嗅味,又取少许品尝,渐渐面露讶色:“这...这九蒸九晒的半夏,燥湿之性更纯,毒性确更低!”

许清安颔首:“天地之气,四时不同。今时气候较古时温热,故需多蒸晒二次,方能去毒存性。”

赵掌柜恍然大悟,连连称谢。

又问了几处疑难,许清安一一解答,皆令其茅塞顿开。

送走赵掌柜,许清安心中感慨。没想到当日与秦老合编的《指南》,竟已传至苏州。

此后数日,类似访客络绎不绝。

有杭州本地的药铺掌柜来请教药性,有嘉兴的医馆郎中来探讨方剂,甚至还有金陵的书商来洽谈刊印之事。

最让许清安意外的是,这日竟来了位太医局的医官。

来人姓王,年纪不大,却自有一股官家气度。

“许郎中的《指南》,太医局诸位大人看了,都说是利民之作。”

王医官语气虽谦和,眼神却带着审视,“只是其中有些说法,与局方不同...”

许清安不卑不亢:“医道精深,各有见解。晚辈所学浅陋,还望指正。”

王医官问了几个刁钻的问题,许清安皆从容应对,既坚持己见,又不失谦逊。

说到精妙处,更以实际病例佐证,令人信服。

最后,王医官叹道:“许郎中年纪轻轻,却有如此见识,难得难得。这《指南》虽非经典,于百姓却大有裨益。”

送走王医官,许清安独坐沉思。

如今声名渐广,是福是祸,尚未可知。唯有坚守本心,精进不已。

这日午后,保安堂来了位特殊的病人。

是个衣衫褴褛的老者,抱着个昏迷的孩童,一进门便跪地哭求:

“郎中救命!这孩子不知怎么,突然就浑身发烫,说明胡话...”

许清安上前细看,只见男童双目紧闭,面色潮红,额头烫得灼手,唇边却泛着不正常的青白。

诊脉时,指下脉象浮紧如弦,分明是寒邪直中三阴的危候。

他闭目凝神,运转《神农百草经》心法。

指尖轻触孩童腕脉,竟隐约“看”到毒素如黑雾蔓延,已伤及心脉。

指尖轻触孩童腕脉,竟隐约“看”见一缕阴寒之气盘踞丹田,如毒蛇盘绕,正不断蚕食阳气。

“取桂枝、附子、干姜...”

许清安急声吩咐,又追问老者,“发病前可曾受过寒?”

老者抹泪道:“昨日贪玩,跌进寒潭里...”

许清安心头一紧。

这分明是寒毒入髓,若不能及时引出,恐伤及根本。

他取出随身携带的玉质针囊,选取三寸长针,迅疾刺入关元、气海二穴。

针入三分,指尖微旋,将一缕温润灵气缓缓渡入。

施针至紧要处,他忽觉怀中某物微微发烫——是日前采药时偶然所得的一块阳起石。

“且慢。”

他叫住正要煎药的竹茹,“取三钱阳起石,煅赤后投入药中。”

竹茹讶然:“师父,这味药方书上不曾记载...”

这两年来,竹茹与他日夜相伴,潜心研习医道,昔日活泼跳脱的性子已沉淀不少,于月前正式被他收入门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